6月2日(周日):晴天间多云,西南风3~4级,19~39℃
6月3日(周一):晴天间多云,西南风3级,21~40℃
打造儿童健康成长的安全港——医院儿科二区宋文涛(左二)正在与患儿家长沟通病情。
5月7日是第二十一个世界哮喘日,作为我市目前唯一的由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儿童过敏和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共同认定的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医院儿科二区主任宋文涛的倡导下,开展了“红围巾儿童哮喘关爱行动”。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簇拥着宋文涛,每个稚嫩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笑容。一位家长感慨地对医护人员说:“咱们儿科二区,就是我们家宝宝的‘安全港’,不管什么时候来,我的心都是踏实的。”其实,这位家长的医院儿科几十年来的工作态度。构建重症救治防护网去年8月,随着专科建设的需要,医院儿科一分为二,各个专业组得到了更好发展,主要负责呼吸、消化、重症等专业的儿科二区也有了更大发展空间,而“打造儿童健康成长安全港”的宗旨也在该区得到进一步强化。据统计,在去年年底到今年5月的甲型、乙型流感流行期间,医院儿科未发生一起死亡病例;由儿科二区负责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lCU、儿童重症监护室PlCU抢救治疗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为了构建上下连通、全面联动的儿童重症救治网络,医院儿科二区积极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联系,医院联合,加入了该院主导的互联智慧儿童联盟;与医院联合,加入了该院主导的儿童重症医学专科联盟;与郑大三附院即河南省妇幼保健院联合,加入了该院构建的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同时,借助医院构建的强大医联体,与各县(市)医院和多家乡镇卫生院联合,定期到下级医疗单位进行授课,并建立畅通的转诊渠道。前几天,一位乡下农药中毒的患儿性命危在旦夕,被及时转诊到儿科二区。在昏迷了3天后,患儿被成功救治,9天后康复出院。可以说,医院儿科二区正在成为守护全市广大儿童健康的、坚强的屏障。
致力哮喘治疗标准化哮喘是儿童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我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累积患病率高达3.02%。为了攻克这一顽症,年,还是住院医师的宋文涛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始了儿童哮喘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探索世界上最先进的哮喘诊断和治疗方法,将哮喘的规范化治疗率先引入我市。随着临床科研的不断深入,医院于年在我市成立了第一个儿童哮喘门诊,门诊配备有肺功能检测仪、智能雾化吸入治疗室,主要从事儿童哮喘的标准化治疗和管理、健康教育等,诊疗范围包括儿童哮喘、婴幼儿喘息及慢性咳嗽等,并为患儿建立个人哮喘档案,专科跟踪随访服务。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开始重视儿童哮喘的预防和治疗,建设“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是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儿童过敏和哮喘学组,为规范对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而组织推广的一项全国性活动。去年,在经过医护资格审定、组织培训学习、全面考试和硬件考核后,有关方面从全国医院中,批准家医院建立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我省获此殊荣的有14家医院,医院儿科二区是我市目前唯一一家。
荣誉的背后是责任。在获批全国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后,儿科二区开始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儿童哮喘预防和治疗,并加大了儿童哮喘科普力度。在前不久的“红围巾儿童哮喘关爱行动”中,该区为患儿家属免费发放了哮喘疾病知识手册、哮喘复查病历袋、哮喘门诊复诊卡和“自由呼吸,顺畅生命”儿童哮喘关爱包,极大地方便了哮喘小患者的日常康复和入院治疗。据悉,下一步,医院儿科还将继续开展“儿童哮喘稳定期的管理”“哮喘与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哮喘的自我管理”三个关于儿童哮喘的公益讲座。
撑起儿童健康保护伞说话和蔼,见面总是面带微笑的宋文涛现在是儿科二区的负责人。年,他从新乡医学院儿科系毕业分配到焦作医院儿科。年,医院进修,熟练掌握了儿科先进的急救技术。返院后,在领导的鼓励下,他开展了多项儿科急救业务,使我市的儿科急救水平很快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市的危重患儿死亡率、致残率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年,由于宋文涛在儿童哮喘学科方面的科研成果以及在儿童哮喘门诊建设方面的成绩,他在省变态反应学会成立时,成为我市唯一当选的常务委员。
为了满足更多家长的需求,从年开始,宋文涛在山阳信息港亲子乐园开设婴幼儿健康咨询帖,免费回答网友关于儿童保健及疾病防治方面的问题,成为我市临床医生网络咨询、普及健康教育第一人。特别是在年我市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的时候,宋文涛坚决服从领导安排,组建成立了焦作市手足口病重症病房。而他在防治手足口病的战斗中,既是一位指挥员,又是一名战斗员,为抢救重症患儿,常常连续几天守在病床前。在半年时间里,宋文涛带领他的团队,成功挽救了众多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生命,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付的任务。他也因成绩突出,被河南省卫生厅评为全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近30年的儿科医生经历,宋文涛为一代又一代儿童撑起了健康的保护伞,他曾经治疗的孩子有许多都已经长大成人生儿育女,并又带着下一代来找他看病;有些患者和家属多年不见,依然牢牢地把他记在心中。一次,宋文涛难得休闲去山里放松一下,谁想竟然迷了路。当他去打听道时,山里的一位老乡竟然惊讶地说:“这不是宋医生吗?”然后,该老乡热情地为他们带路。每当回想起这些,宋文涛都会感慨地说:“家长和孩子那无私的信任,是我坚持走下来的最大动力。”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孙阎河摄影报道
硬核又温情的儿科“娘子军”——记河南医院儿科充满爱心的团队。
在40人的医护团队中,女性占了39名,平均年龄35岁,是一支由女性占主体、年轻而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巾帼团队。这个充满母爱的医护团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战斗力十足。在与疾病和死神的较量中,一次次为患儿赢得康复和生存的机会。她们就是河南医院儿科医护团队。在吵吵闹闹的儿科,多年来,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爱心、细心、责任心,关爱着每一名患儿,用爱为孩子们的健康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护卫着孩子们茁壮成长。前不久,被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授予“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一支有着50余年传承的团队早在年,医院就设置了儿科,为儿童提供专业诊疗服务。经过半个世纪的栉风沐雨、传承与积淀,目前儿科在学科带头人孟丽萍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具有NICU、PICU、普儿科、哮喘门诊、门诊雾化室等多个单元的综合性儿科,在临床、科研、教学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硕果。3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硕士研究生、3名康复治疗师……在该科医护团队中,16名医生团队实力雄厚。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们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梯队建设合理的团队。除了医生团队外,该科护理团队也是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她们都拥有本科学历,在儿科护理领域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在本地区较早开展了PICC、UVC等先进技术,为小早产儿救治提供了坚强后盾。作为科室的“掌门人”,孟丽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4年,在新生儿、儿童重症、儿童哮喘和儿童疑难杂症的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孟丽萍为焦作儿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去年,她还当选为中国儿童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和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曾获得河南省巾帼建功立业标兵称号,近2年连续被评为河南理工大学先进个人。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她的带领下,该科医护人员在不少大赛及评选活动中展示了风采:该科副主任杨菊萍在市卫健委组织的急救大比武——呼吸机操作比赛儿童组夺得第一名,在河南省优秀病历评比活动中获得“优秀病历”奖;刘玲玲在焦作市急诊复苏团队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河南省急救复苏团队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这是一支敬业奉献、为爱坚守的团队在该科病区,走廊里加床一直没有中断过。原本48张床位,高峰期间曾加到98张。患儿多,医护人员少,她们不得不加班加点。杨菊萍有一个1岁的孩子,有时忙起来,一连几天守护着无陪的重症患儿,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对此,家人常以“留守儿童”来抗议她对待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巾帼团队里,不乏放弃休息时间,自愿充当患儿临时父母的年轻医护们。正是她们,用自己的坚持,铸就了该院儿科硬核的医疗力量。孟丽萍说,因为儿科医生是‘三高一低’人群——高风险、高强度、高难度、低收入,所以很多医学院毕业生都不愿意做儿科医生。大学毕业前,孟丽萍曾和同宿舍的同学们约定,将来大家一起从事儿科临床。然而,最终选择儿科专业并坚持到现在的,只有她一人,为此她无怨无悔。有着强烈的团队精神、乐于奉献的儿科巾帼团队,为了每一名患儿的健康,为了每一位父母的笑脸,她们选择了坚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女性身上特有的自强敬业、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是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队作为儿科团队带头人,孟丽萍深知,医院儿科必须把儿童重症作为专业发展方向之一。她不仅自己多次进修学习儿童重症专业,并且把儿童重症知识技能作为科室业务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前不久,我市出现一起幼儿集体中毒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多名危重患儿,该科医护团队经受住考验,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团队的协作精神,创下了18名患儿全部康复的辉煌战绩。让孟丽萍感到欣慰的是,科室有很多年轻医护人员,在每次战役中从来都是主动承担工作,有时候半夜接到科室增援电话,她们没有丝毫怨言,呼之即来,来之能战,表现出了可贵的奉献精神……
这是一支富有爱心、不言放弃的团队“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人家把孩子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不能让患儿家人的希望破灭。”孟丽萍不仅是这样说的,她带领的团队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救治一个患儿,她们轻易不言放弃,而是拼尽全力救治。在医学上,凡出生体重克的早产儿统称为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早产儿属于高危儿,由于其器官发育不全、各种生理机能不完善,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救治考验的是一个医护团队瞬间急救和持久发力的医疗护理水平,是儿科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孟丽萍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先后救治了多名超低体重早产儿和一个胎龄不足28周的早产儿。前不久,来自温县的一个2个月大的男婴,因患重症肺炎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病情十分危重。虽然该科建议医院转院救治,但是鉴于家庭贫困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其家人把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她们身上。住院一个多月期间,科室多次会诊讨论,并寻求上级专家帮助。最终,儿科团队拼尽全力,把孩子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在孩子治疗期间,长期偏瘫卧床的爷爷去世。这对于一个仅靠孩子父亲打工挣钱的贫困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该科医护团队在孟丽萍的倡议下,不仅纷纷捐款,同时发起“水滴筹”为患儿募款治病,还倡议亲朋向这个家庭伸出援助之手。一个善举让这个巾帼团队备受点赞,圈粉无数。一切为了孩子!大家都这么说,但孟丽萍和她的医护团队说起来,更加铿锵有力!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传胜摄影报道
用爱守护孩子的健康——医院儿科工作纪实孩子们的守护天使。
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比其他科室大得多,他们面对的患者是一群小可爱,可这些小可爱因年龄原因,只会用哭闹表达自己的不适。孩子的哭闹考验着儿科每一位医护人员的技术和耐心。面对考验,医院儿科的医护人员用温暖的笑容,精湛的医术解除患儿病痛,交上满意答卷。累并快乐着5月24日13时,医院儿科主任吴新春已经连续工作了20个小时。此刻,她正准备休息缓解疲惫的身体时,听到病房走廊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一名女子焦急地喊道“医生,医生呢?我孩子烧迷糊了。”
吴新春腾地站起来,立即走出值班室,看到护士杨晓燕带着女子和孩子到检查室随即跟上。杨晓燕为患儿测量生命体征,吴新春为患儿查体后给予对应处理。
近一个月来,每天都有患儿因发烧咳嗽住院治疗,这些患儿的症状反反复复发烧。为了能够及时处理患儿的突发情况,医院随时应对。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家长视孩子如至宝,孩子一旦生病恨不得医生守在病床前。”吴新春说,她特别理解家长的心情,为了给患儿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消除一切可能发生的矛盾,这一个月来,科室所有医护人员都处于加班状态,全力以赴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让孩子的身体健健康康,是儿科医护人员追求的终极目标。看着孩子康复出院,我们再累也值得。”吴新春说。
大学毕业后,吴新春义无反顾地选择在儿科工作,至今已经有30多年。30年来,她不仅让患病儿童远离了疾病和痛苦,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健康和欢笑,作为儿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她更是身体力行不断推动儿科事业的发展。
提前介入有效预防疾病“儿科医生的责任,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病,更重要的是把儿童保健、预防等知识教给家长,让孩子的体格和智力都能得到提高,远离疾病。”吴新春说。
在儿科工作了30余年,吴新春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经验。她说,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家长的疏忽,如果家长能够多观察、掌握保健知识做好预防工作,许多疾病就会绕开孩子。
吴新春说,儿童的抵抗力差,表述能力也差,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家长稍一疏忽就会导致孩子生病。以手足口病为例,如果家长能够提前预防,干预此类病毒的传播,孩子就不会发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幼儿。手足口病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可持续4~5日,患儿的手掌、脚掌和臀部会出现疱疹,口腔内会有溃疡,导致吞咽困难、食欲减退,多在1周内痊愈。少数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的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1~5天会出现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病情严重的会导致患儿死亡。
“手足口病虽然发病急、症状重,但这种疾病是可防可控的。”吴新春说,“目前,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预防手段。同时,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反复告诉孩子,小手没有洗干净前不能揉眼睛、抠鼻子和抓东西吃。”
苦练基本功提高护理质量医院儿科病房位于四楼,病房的颜色以蓝色和粉色为主,墙上贴着孩子们喜欢的动漫人物,走进这里犹如进入一个童话王国。
5月25日7时30分,儿科护士开始查房,大家刚走进1号病房,原本躺在病床上的小男孩一骨碌爬起来躲在妈妈的身后,脑袋探出来对着护士大声嚷着“我不要打针,我不要打针”,说着说着小男孩竟然哭了。查房的护士对他的反应很淡定,护士胡莹伸出两只手,一边晃着一边说:“阿姨手里没有针,不信你看看……”
“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孩子的哭闹声中拉开序幕的。”护士长孙静说。在儿科工作一是要有耐心,二是技术过硬,儿科的护士个个都是“孩子王”,为了和孩子打交道,人人练就各种绝活,尤其是“一针见血”的静脉穿刺技术。
儿科相较于其他科室不仅更辛苦,还要面临更大风险和压力。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生病后一家子人陪护。家人对护理技术的要求高,不允许护士给孩子造成痛苦,在各种护理技术操作中,家长对静脉穿刺技术的要求尤其高。儿科护士为了避免因静脉穿刺引发矛盾,人人都能达到“一针见血”的护理要求。
护士晁书浩在儿科工作了11年时间,她刚进入科室的时候,当时的护士长邓华天天盯着她练习静脉穿刺,她开始还不能理解,跟着邓华学习了一段时间才知道“一针见血”的本领,对于儿科护士是多么重要。
“护士做治疗时,如果一针没有成功,轻者招来家长的谩骂,有极端的家长还会打人。”晁书浩说。为了练就“一针见血”的本领,她就自己给自己扎针,专门找毛细血管扎练手找感觉。
“这里的护士技术好,脾气也好,对待孩子特别有耐心。”患儿家属说。
孙静说,儿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不同,患者是0到10岁的儿童。小孩子语言表达和需求,与成年患者完全不同,儿科护士在执行各种治疗时,不只是护理更多还有陪伴成分在里面——陪孩子聊天,逗孩子开心。孩子对待医护人员会带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没有好感就会抗拒护理。因此,护士做治疗前要有铺垫,这样孩子才会愿意接受治疗。
“孩子病了,家长心焦,我们医护人员要将心比心,一不能急,二不能烦,三不能躁,要时时处处小心、耐心、专心、细心,特别要有一颗爱心,要以对孩子和家长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让孩子早日康复,让家长早日放心。”吴新春说。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朱颖江摄影报道
看病选对医生是关键
焦作这10位儿科医生在各自领域都是出类拔萃!
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
王振西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
擅长:儿科急救、疑难、危重病的诊治
本科学历,河南省妇幼儿科专家、河南省医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焦作市儿科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焦作市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基础理论扎实,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医学发展新动态。熟练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承担、指导院内外儿科危重症的抢救及疑难病人的诊治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刘庆生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
擅长:儿童危重症急救、新生儿复杂疑难疾病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救治
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本科学历,新生儿专业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常委,河南省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专家委员会委员、医院医院分会委员、河南省小儿先天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焦作市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刘玉荣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主任,主任医师
擅长:新生儿各种疾病的诊治和急、危重症的救治
NICU主任,主任医师,本科学历。系焦作市管专家,河南省儿科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学组委员,焦作市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擅长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及危重症的救治。年率先在我市成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对提高我市及本地区新生儿危重症抢救起了积极作用。为此,年该院儿科被评为首批市级重点学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0余项。
李红芬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一区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在儿科急病、危重症方面经验丰富
河南省重症医学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一届儿科专业学组委员,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儿科学分会第二届小儿呼吸学组委员。焦作市医学会第一届儿童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焦作市医学会第三届儿科学会委员。年荣获“焦作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年荣获“焦作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儿科系,从事儿科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在儿科急症、危重症方面反应迅速、判断准确、救治及时,抢救成功率高。
贾炳坤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二区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儿科呼吸、消化、血液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焦作市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焦作市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脑瘫预防及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年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儿科医疗工作。在近40年的工作实践中,他诊治了数以万计的患儿,尤其在儿科呼吸、消化、血液及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与人文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曾获“河南省人民健康卫士”称号。他是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内科的创建人,开了焦作市脑瘫康复治疗先河。
梁爱萍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门急诊主任,主任医师
擅长:儿童疑难病、危重症、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个人,焦作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儿科主任医师,河南省儿科学会心血管学组委员,焦作市儿科学会、儿童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及感染性疾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儿科疾病临床诊治经验,能熟练诊治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擅长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在小儿呼吸道感染、腹泻、慢性咳嗽等疾病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其擅长儿童疑难病、危重症、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及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
陶维娜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儿科、新生儿科疑难危重症、小儿脑瘫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余年,进修于医院小儿神经专业。擅长儿科、新生儿科疑难危重症、小儿脑瘫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工作。兼任河南省儿科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康复学会脑瘫学组专业委员会委员、焦作市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焦作市儿童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焦作市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她先后获得“焦作市三八红旗手”“焦作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及“河南省文明医生”称号。
杨广平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小儿急救、特别是手足口病的救治
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年,先医院医院儿童重症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诊疗技术,理论知识扎实,擅长儿科、新生儿科疑难、危重症及门急诊重症病人的诊治工作,尤其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救治。主攻方向小儿急救。兼任河南省儿科学会儿童重症分会委员、焦作市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焦作市儿童重症医学委员会委员、焦作市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天义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外科、乳腺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小儿外科疾病的诊治
从事普外科工作20余年,创造了万例手术无事故的佳绩,在我市率先开展了腹腔镜手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小儿外科疾病、腹腔镜手术治疗。对小儿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技术娴熟,尤其对新生儿外科疾病如肛门闭锁、食管闭锁、小肠闭锁、先天性巨结肠、肠旋转不良和腹裂等先天性疾病的手术治疗有较高造诣。在胆囊疾病、阑尾炎、甲状腺疾病等方面开展了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乳腺疾病的手术治疗及乳腺矫形手术技术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王冰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儿童保健管理、儿童生长发育障碍、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儿童营养
焦作市第十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任河南省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预防医学会儿童内分泌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一届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焦作市妇幼保健专业委员会秘书。曾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进修学习矮小、性早熟等疾病的诊治,在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学习儿童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管理、儿童生长发育障碍、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儿童营养、集体儿童膳食调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版权声明:本文为《焦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