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又称高胆红素血症,以目黄、肤黄为主要特点,严重时导致核黄疸、神经性听力损伤等严重后果。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又称蚕豆症),是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之一。据报道,患有G6PD缺乏症的新生儿,其黄疸发生率远高于G6PD正常者,且出现早,发展快,胆红素脑病发病率高。故G6PD缺乏的新生儿发生黄疸时需及早干预并对症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G6PD缺乏的新生儿使用氧化性强的药物易致溶血,加上新生儿缺乏表达能力,一旦发生溶血则有生命之危。因此,患有G6PD缺乏症的新生儿出现黄疸,用药需极小心,需对退黄药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病情需要,尽量使用低风险退黄药,慎用或禁用中、高风险药物。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不同风险等级的退黄药。
低风险药物
药名
用法
成分
药理作用
茵陈退黄液
药浴
茵陈、大黄、鸡内金、枳壳、山栀子和柴胡等
茵陈退黄、清热利湿;栀子解毒、清肝利胆;大黄降泄祛热、通便;辅以枳壳、鸡内金可疏肝行气、健脾和胃;车前子、甘草、茯苓和金钱草等可消炎利胆、凉血解毒。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
口服
枯草杆菌
二联活菌
补充肠道益生菌,加速肠壁蠕动,降低胆红素水平。
布拉氏酵母菌
口服
布拉氏酵母菌
对肠道微生态进行改善,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肠道的菌群平衡进行调节。
中风险药物
药名
用法
成分
药理作用
白蛋白
注射
白蛋白
可促使胆红素载体有效结合蓝光照射后转化为可溶性E型胆红素,从而使胆红素水平稳定,并经由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苯巴比妥
口服
苯巴比妥
诱导肝脏药物代谢能力增强,进一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消除血浆内胆红素浓度,使黄疸消退。
高风险药物
药名
用法
成分
药理作用
茵栀黄颗粒/口服液
口服
茵陈、栀子、黄芩和金银花
通过增加胆汁分泌和保肝利胆作用,可加强对胆红素的排泄和肝酶系统对胆红素的摄取。
有研究指出小剂量茵栀黄口服液不会引起G6PD缺乏大鼠发生溶血,也没有证据提示茵栀黄口服液对G6PD缺乏红细胞膜有损伤作用。但因为茵栀黄口服液/颗粒含有金银花,而有报道指出金银花可诱发G6PD缺乏症患者病发。所以对于G6PD缺乏的新生儿,茵栀黄口服液/颗粒应作为高风险药物,不推荐使用。
目前,临床上应用间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茵陈退黄液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疗效明确,且安全性高,推荐作为G6PD缺乏新生儿黄疸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艳宁,赵敏芳.新生儿黄疸与G6PD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36(1):.
2.孙志贤.茵陈退黄液药浴干预辅助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8(20):-.
3.蔡婷婷,江小龙,朱良梅.不同方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对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超敏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37(4):-.
4.王建刚,肖韵.苯巴比妥联合退黄洗液药浴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临床医药,,3:72-73.
5.张国龙.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10(7):-.
6.梁添奇,唐丽君,黄为民.茵栀黄口服液与金银花提取物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大鼠的溶血影响及退黄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9):-.
7.张建军,曾燕,罗婷婷.一例地贫家系中的G-6-PD缺乏症患儿相关基因检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3(9):32.
8.王威,谢春山.间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及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6(10):-.
各位朋友注意啦!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即我们岭南药学的创始人刘春霞在参加第二届广东十大科普传播达人评选活动,现正在进行网上投票活动,请各位粉丝朋友拿起手机帮忙为刘春霞主任投下自己的一票。
投票方式:点击文章下面的阅读原文,打开后找到刘春霞投票,一天内可以连续投票5次,请大家连续点击5次,这样刘春霞即可获得5票,可以每天投票,至8月30日结束。成功入选离不开大家支持,谢谢大家。
刘春霞主任是中医院增城院区(医院、医院)药剂科主任,《今日药学》杂志编委广东最美药师,从事药学工作32年,在药物制剂研发、临床合理用药、药学科普与安全合理用药及大众健康教育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学术任职: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科学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师协会患者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第四届药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与广东省药师一起开展“药品安全强国富民”科普宣传活动,医院药师科普平台“岭南药学”,真诚为大众健康服务。请大家打开文章的阅读原文为刘春霞主任投票注意:一天可以连续投5票喔8月31日截止,请大家多多支持!注: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向作者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广东省医院胡翼安
审稿:广东省医院林静吟
编辑:广东省药学会中医院增城院区刘稳
以上为“岭南药学”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来源和作者及审稿人。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