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不舒服,轻者嗳气,声声入耳,言语断续;重者放屁,“雷声”滚滚,异味频来,闻者无不掩鼻,听者无不皱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腹腔内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
一是外在的空气进入体内。
当你滔滔不绝地说话、嚼口香糖、用吸管喝饮料或囫囵吞枣地咽下食物时,不少空气也随之下肚。
二是大肠内细菌分解食物过程产生的气体。
屁乃人生之气,岂有不放之理?
嗳气和放屁都是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成人每天要放14次屁,只不过有时连自己也未能觉察到。
放屁,是胃肠蠕动的信号,若一个人不放屁,或整天连珠炮似的放个不停,都说明身体出了毛病。
憋屁有害,有屁就要放
从生理学角度讲,大肠内居住着数以千万计的细菌,它们在帮助消化、对食物进行分解的同时,会产生不少有害气体,必须及时排出体外。所以,有屁必放,不放对身体有害。
很多时候,屁是可以短忍而不可久憋的。所谓短忍,即肛肠有所预感时,要看当时所在的场合是否适合“鸣放”。若此时正在进行访友、谈判、会议等活动,或在电梯里,就得暂忍,或暂时离开现场,择地而放。
响屁不臭,臭屁不响?
这种民间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若进食含淀粉类食物,食物在被分解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量较多,于是屁声隆隆,“不同凡响”,气味却不是很臭。
进食肉、蛋、乳类等含蛋白质、脂肪丰富的食物,就易产生硫化氢、粪臭素、挥发性脂肪酸等,气量较少,于是声音不高,甚至为无声的“哑屁”,但奇臭难闻。
多屁有病,“治屁”有方
有的人肠内气体特别多,主要是食物因素造成的,像高纤维食物就易造成胀气。因非可溶性纤维很难消化,尤其是各种豆类(如黄豆、红豆、菜豆等),故它们有“有声之果”之称。
除了食物因素之外,吞气过多,如婴儿含空奶瓶、成人狼吞虎咽、吸烟等;消化功能不佳(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能提供更多的基质,经细菌发酵而产气);肠蠕动功能减退:如老年人及习惯性便秘者,因肠腔缺乏张力,推动力差,食物残渣停留时间长,产气就多等都是屁多的原因。
频频放屁不论出自何种原因,都应视为病态并须进行治理。而且放屁过频,常令人烦恼,有时还会遭人奚落。那么如何减少放屁呢?
来看下面科学“治屁”法:
■别在匆忙中吃、喝东西,避免边吃边说话。细嚼慢咽可以减少嗳气的发生。
■少嚼口香糖。
■少喝产气的饮料和啤酒,尽量避免用吸管。
■如果因乳糖不耐受引起胀气,停喝牛奶,改喝酸奶。
■调整饮食,少吃会生“气”的食物,如豆类、薯类、芋头、白菜、包心菜、面食等。
■适度运动。运动能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使肠道内的气体顺利排出。
■放松情绪、保持心情愉悦,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排解压力。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和焦虑,会让胀气情况变得更严重。
■餐后胀气、胃肠不适者,可适当吃些促进胃肠蠕动与排气的药物,如胃复安、吗丁啉等;
■如果合理选用药物治疗,症状总是不能缓解,就不要再自治,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因为很可能是体内发生了器质性病变。
无屁危险
不过,无屁比多屁更危险。无屁而又腹胀,多因肠道某处“封锁”不通,多见于肠梗阻、肠扭转,或因肠麻痹而不能驱动气体“出境”。
(*图文内容整理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