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胃肠超声学组分享
—大网膜扭转病例分享
作者:李茹何永辉陈正雷李想陈道扬
指导:张煜华
单位:医院(医院)超声科
病史:
张xx,男,50岁,以“腹痛黑便1天余”为主诉入院。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伴发热,下腹部为主,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程度中等,不伴恶心、呕吐,无放射性痛,不伴心慌、胸闷,无腹胀、腹泻,不伴黄疸,无尿频、尿急、尿痛,未正规治疗。腹痛逐渐加重,伴黑便,为稀便,3-5次/日。入院查体:T38.2°P60次/分R18次/分BP/83mmHg,腹肌韧,全腹压痛,伴反跳痛。既往有双侧隐睾及腹股沟疝病史。
实验室检查:
影像检查:
入院后先行急诊腹部立位X平片检查示:左中、上腹及右下腹局部肠管积气,并肠管内数个气液平面。提示:肠梗阻(小肠)可能。
随后我科急诊床旁超声示:1、腹腔左上至右下不均质回声团(呈螺旋征)并腹腔积液、右下腹局部肠管扩张;2、双侧腹股沟疝(右侧疝内容物为透声差之液体,左侧疝内容物为网膜样组织);3、双侧隐睾。如下图所示:
次日腹部CT平扫+增强示:右中下腹盆腔系膜区见不均匀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似有“漩涡”征。提示:炎性病变,并局部系膜扭转。如下图所示:
图3CT增强动态影像
患者于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术,腹腔内可见血性渗出,右侧腹可见大网膜呈紫黑色,已出现绞窄性坏死,沿坏死网膜向上探查,见横结肠近脾曲网膜扭转,扭转度>°。双侧腹股沟区可见腹膜缺损,逐行大网膜病灶切除术。另见双侧睾丸位于腹膜后,体积偏小,形态与颜色未见异常。因考虑到患者腹膜炎等情况,不适宜同时进行疝修补术,故腹股沟疝择期再行手术修补。
讨论:
大网膜扭转(OmentalTorsion)是一种罕见的临床急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患者多主诉为突发明显腹痛和胃肠道症状,不易与其他急腹症相鉴别。
大网膜扭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大网膜扭转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如大网膜结构异常、网膜静脉迂曲冗长;发病诱因多为创伤、剧烈运动、突然改变体位、或过饱后咳嗽、打喷嚏、用力过猛等使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大网膜移动。原发性大网膜扭转均为单极的,只有一个固定点。继发性大网膜扭转较原发性常见,多由于大网膜与腹腔某一病灶如炎症病灶、肿瘤、疝囊、手术切口或瘢痕之间产生粘连,在两个固定点(即为双极的)之间的网膜发生扭转,常见于腹股沟疝病人。本例患者存在双侧腹股沟疝,且左侧疝囊内容物为网膜样组织。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大网膜扭转的术前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依据。
CT常表现为:位于腹壁和右半结肠之间的高密度脂肪样病变,呈特征性的螺旋样、涡旋样或呈细长的条纹样结构。此外,增强CT可发现脂肪样病变的中心血管结构,这也是诊断大网膜扭转的重要征象。
超声:随着超声设备技术的进步和我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大网膜扭转病变结构中的“螺旋征”识别有了很大提高,为超声诊断大网膜扭转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网膜扭转超声表现为:腹壁与结肠之间的卵圆形或扁圆形高回声团块,边界较清晰,体积不可压缩,不与肠管相通,可与腹膜粘连,高频探头观察更清晰。如高回声病变内未探及血流信号,应高度怀疑存在大网膜梗死的可能,同时超声诊断过程中不要被腹腔积液和局部肠管扩张所迷惑,要注意与类似的急腹症病变相鉴别。
鉴别诊断:
由于大网膜扭转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导致其术前诊断困难,我们在急诊床旁超声检查时年轻人并未考虑到是“大网膜扭转”,临床医师也是以“肠梗阻可能性大”为由进行腹腔探查术的。特别是急腹症中的急性阑尾炎、绞窄性肠梗阻及肠扭转等更需要与之进行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声像图特征为右下腹一低回声管壁增厚性管状结构,根部与盲肠相接,远端呈游离状。临床表现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等症状。
2.绞窄性肠梗阻:声像图特征包括肠壁增厚、呈低回声,横断面呈“面包圈征”,黏膜皱襞水肿增厚,呈“珊瑚样”改变。临床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停止排便排气。
3.肠扭转:声像图表现为团状低回声之间见管状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轴旋转形成"漩涡征"样改变。多发于儿童。
体会:若在腹部触及有压痛性肿块,临床无其他肠道疾病症状,影像学表现在腹腔内腹壁与结肠之间的较浅部位出现“螺旋”样团块回声,超声呈高回声,CT呈高密度脂肪样病变,应高度怀疑此病,并及时剖腹探查,术中如发现网膜静脉怒张及腹腔内有血性腹水,并见到扭转的大网膜伴充血、水肿或坏死,则可确诊。本例病人存在腹股沟疝,为继发性大网膜扭转的诱因,结合CT及超声的影像检查资料,对本病的术前诊断有很大帮助,为我们以后鉴别诊断急腹症多了一条思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