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及吞咽功能。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膜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二、食管

食管长度在新生儿为8~l0cm,1岁时为12cm,5岁时为16cm,学龄儿童为20-25cm,成人为25~30cm:食管横径.婴儿为0.6-0.8cm.幼儿为lcm,学龄儿童为1.2~1.5em。食管pH通常在5.0~6.8.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薄嫩、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如吸奶时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乳。

三、胃

胃容量在新生儿约为30-60ml.1~3个月时为90~ml,1岁时为--ml.5岁时为-ml,成人约为ml。哺乳开始后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陆续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胃容量不受上述容量限制,婴儿胃略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均较成人为少,且酶活性低下,消化功能差、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

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成人仅为4倍),或为坐高的10倍。小肠的主要功能包括运动(蠕动摆动、分节运动)消化吸收及免疫。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进一步吸收水分以及形成粪便。婴幼儿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故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等过敏原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加之口服耐受机制尚不完善,容易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婴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次数多于成人。

五、肝

年龄越小,肝脏相对越大婴儿肝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功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六、胰腺

出生后3-4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胰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1年,胰腺外分泌部分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3倍。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新生儿胰液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3岁时才接近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胰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发生消化不良。

七、肠道细菌

在母体内,胎儿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侵入肠道,主要分布在结肠和直肠。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埃希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具有参与免疫调节促进黏膜生理发育以及肠道营养代谢作用等。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八、健康婴儿粪便

食物进入消化道至粪便排出时间因年龄而异:母乳喂养的婴儿平均为13小时,人工喂养者平均为I5小时,成人平均为18-24小时。

人乳喂养儿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多为均匀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或较稀薄,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pH4.7-5.1)。平均每日排便2~4次,一般在添加辅食后次数减少。

2.人工喂养儿粪便人工喂养的婴儿粪便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因牛乳及其配方奶粉含酪蛋白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块。大便每日1~2次,易发生便秘。

3.混合喂养儿粪便喂食母乳加牛乳(或配方奶)婴儿的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初加菜泥时,常有小量绿色便排出。便次每日1次左右。









































白癜风能治好吗
浙江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ys/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