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绦虫病是由某些绦虫(如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片形皱褶绦虫等)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引起的。
流行病学
绦虫的成虫在鸭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虫卵与孕卵节片,在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或其他中间宿主吞食后,逸出六钩蚴,并发育成似囊尾蚴,鸭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或带虫螺蛳即被感染。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但以雏鸭的易感性更强,25-40日龄的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生长迟滞,贫血消瘦,粪便稀薄,混有黏液,甚至排出恶臭稀便;有的病鸭则出现行走不稳、歪颈仰头、卧地做划水动作等神经症状;雏鸭感染后可大批次发病死亡。
小肠内黏液增多、恶臭,黏膜增厚,有出血点,肠道中有大小不一的虫体。当虫体大量积聚时,造成肠管阻塞,肠扭转,甚至肠破裂。死于绦虫病的鸭尸体消瘦。
防治措施
1.雏鸭与成鸭分开饲养。3月龄内雏鸭最好实行舍饲,特别是不应到不流动、小而浅的死水域去放牧,因为这种水域利于中间宿主剑水蚤的孳生。
2.每年定期对鸭群进行2次驱虫,一次在春季鸭群下水前,一次在秋季终止放牧后。注意鸭群驱虫前,应停食12小时,投药时间宜在清晨进行,鸭粪应收集堆积发酵处理,以防散播病原。
3.治疗可使用驱虫药物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对驱除消灭线虫、吸虫、绦虫、螨等体内外寄生虫有良好效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