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上面点击蓝色字免费订阅,定期会收到这样的好信息
腥风血雨!亏损行情下,屠企、规模猪企、散养户上演现实版“三国杀”
最近一段时间来,生猪市场一片混乱,有鼓吹6-9月份猪价会大涨的,有呼吁冷静看待猪价上涨的,屠宰企业、规模化猪企以及中小散养户正在为了各自的利益,上演一出现实版“三国杀”,江湖顿时一片腥风血雨。
◎屠企操控猪价,旨在高价出手库存冻肉
经过年-年的生猪价格大涨,养猪人赚的钵满盆满,然而有涨必有跌,现在的行情与猪周期连路边乞丐和政府领导都知道属于猪价低谷期,一句话供大于求按住了猪价,这本是短期内无解之题。
然而屠宰企业总是在养猪人落难时再补上一刀,超低价大量的屯居冻品肉,而此货只有短短的几十天的保质期,于是一个弥天大谎的堂而皇之于5.14横空出世了。
我们分析一下春节之后的2、3、4月份规模以上国家定点屠宰企业的生猪月度屠宰量,就会发现,在猪价持续走跌的这几个月里,屠宰企业一直保持高开工率,猪肉冻品库存数量都不低。在时间进入6月份的高温时段、猪肉消费进入进一步淡季之前,尽快出手库存冻品猪肉是必须的选项。而在此之前,猪肉价格一直跌跌不休,猪肉消费下降越来越明显,因此,“策划”一轮人为猪价上涨的好戏就上演了,这与年5月份的猪价大涨成因如出一辙。这才是5月下旬猪价在供应充足、消费下降的大背景下却出现大幅上涨的真实原因所在。
尽管如此,由于居民的猪肉消费量是无法被“人为”设计的,面对实在不给力的猪肉消费,本轮猪价上涨过程当中,白条猪肉及冻品猪肉价格上涨的幅度,相比毛猪价格的上涨幅度明显偏低。事后的市场调研显示,屠宰企业在“策划并操控”了本轮猪价上涨之后,库存猪肉冻品的出货情况并不十分理想,价格没有达到预期,出货量也未能达到设定目标。
原本设定的一个快刀斩乱麻式的好剧本:迅速拉高毛猪价格、带动猪肉及冻品价格快速上涨,需方市场迅速跟进,价格涨出货量增,然后立马熄火重回猪价低位区,再度开启新一轮生猪收购屠宰、猪肉储备,到8-9月份国庆前夕静等猪价季节性上涨,再出货,一个完美的流程完成。可惜,天不遂人愿,好剧本被生生演砸了。
◎规模化猪企与散户间的拉锯战正浓
在这个蠢蠢欲动的季节,大家相互算计相互利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各怀鬼胎。对于这一轮生猪周期超预期下滑的原因,在业内看来,是由于供给量增加、季节性低迷等诸多因素叠加所致,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产能过大带来的供需矛盾。
前几年连续高企的猪价助推了规模养殖企业的批量扩产,更加重了市场供给。近年来,出于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的争夺,国内主要的生猪养殖企业包括温氏股份、新希望六和、雏鹰农牧、牧原股份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
据统计,年,新希望六和销售生猪万头,而年年报数据显示,这一数字已增长至万头翻了一倍。而其他规模企业的产能增长也很明显,温氏股份年4月销售肉猪.4万头,同比增长25.6%,5月销售商品肉猪.5万头,增长11.4%,肉猪销售增长缘于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带来的出栏量增长。年完成多轮扩产的牧原股份的产能也明显放大,截至今年5月,牧原股份销售生猪.9万头,而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年前7个月的.2万头,同比增长81%。
对于做长线投资的大型集团化养猪企业来说,给他们贴上“市场搅局者”的标签是不恰当的。但对于某些投机性的、15-17年新增的、有了一定话语权并力挺猪价的大型集团化养殖企业来说,则一样不是广大中小养殖场户需要表达谢意的对象。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他们力挺上去的猪价,本身就没怎么带你这些中小养殖场户玩儿;另一方面,深度亏损期越是往后移,则对于刚刚起步的他们而言,获得的缓冲期就更长,后期随着其产能的进一步释放,其费用成本摊销更低,后期的市场抵抗力就更强,生存力就更强,广大的中小养殖场户面临的威胁就更大。
◎种猪养殖企业卖仔猪依旧盈利
同样不会拒绝猪价上涨的,还有种猪养殖企业,在商品猪育肥已经进入深度亏损的时候,种猪养殖环节依旧处于盈利状态,而要想保持住这种盈利状态,推动生猪价格的阶段性上涨则必不可少。
据慧通数据研究部的统计显示,到6月上旬,每头商品仔猪的获利依旧超过70元/头。生猪市场的去产能,本身就是种猪市场去产能。但在依旧获利的背景之下,有效去产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在5月中旬这一波人为涨价潮启动/出现之前,去产能才刚刚开始,但由于种猪企业销售仔猪依旧处于盈利状态,去产能依旧是阻力重重,不过部分自繁猪场的去产能依旧在逐步推进。
但由于涨价潮的出现,养殖户外购仔猪补栏的积极性再度提高,加上媒体不断炒作夏季生猪供应断档,侧有屠宰企业配合稳定毛猪收购价,多重利好因素,着实让市场有了一种“年猪价突然暴涨”的假象。谁会填坑,一目了然!
◎散养户要想生存,充分发挥自身特点最重要
在屠宰企业与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双重挤压下,散养户要想生存,充分发挥自身特点最重要。虽然散户没有充足的资金和科学的管理水平,但在某种程度上,由于散户小规模的组织资源生产,其人工、粮食等成本不需要付费,变相降低了其生产成本,其成本计算模式和企业完全不同;此外,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科学的管理也可以通过长期的生产经验来弥补,因此一旦猪价回升,就会再次进入养殖端。这也是为什么每次猪周期散户亏损最为严重,但下一轮上升周期中依然少不了中小散户身影的原因。
最后,年是本轮“猪周期”去产能的1年,市场上并不缺猪,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反转,就算有“人为因素”在某一时段扭转猪价下跌局面,但从长期来看还是处于亏损的一年。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客观的分析与看待市场变化,不能盲目跟风,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再加上大企业比散养户更容易互相联系与抱团控制市场,这个时候的冲动跟风,将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1、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进口大豆万吨,远高于4月份的万吨。
2、新希望6月11日表示,截至4月底,公司养猪项目已经完成约万头产能布局,距离年冲刺万头的目标也走完了一大半。
3、山东龙大肉食日前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拟转让近10%的持股给蓝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生猪
今天(6月13日)全国生猪均价为11.43元/公斤,较昨日上涨0.02元/公斤。目前南方地区台风已结束,强降雨恶劣天气也过去了,生猪调将逐渐恢复,虽然屠企收猪标准越来越严格,借打压牛猪来控制整体涨价节奏,但是春节前后仔猪成活率偏低,接下来或将继续影响生猪供应能力,短期猪价继续走高的可能性很大。
6月13日部分地区外三元价格
6月13日部分地区豆粕价格
今日话题:母猪饲喂模式之变革母猪饲喂模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定式。目前主流的是美国饲养模式、欧洲饲养模式、中国自创模式。7阶段饲喂的美国模式广泛被接受,并深入养猪人的心,归功于美国大豆协会、普瑞纳、正大等饲料公司的广泛宣传。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养猪老板正在转变和接受欧洲的饲养模式很是欣慰。因为养猪本身就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所有的品种全部用玉米—豆粕型日粮,并且多数场也不能完全按照各阶段(怀孕日龄)严格执行,且增加了饲养管理压力;即使有智能化群养设备能够完全按各阶段饲喂量去饲喂,也不能彻底改善种群的生产成绩。玉米—豆粕型日粮最大的缺点是粗纤维含量不足,不适合饲喂高产、高性能的母系品种,所以欧洲营养指标的饲料被逐渐设计和生产出来,饲喂管理简单的欧洲模式也更适合中国国情。禾丰集团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依托股东荷兰皇家徳赫斯公司和自身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推出高粗纤维含量母猪料新品,和饲喂模式,必将给中国养猪业带来一股清新的活力!——蔡政昂
猪易发5种皮肤病的防控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皮肤出现疙瘩、红点的猪越来越多。发病前期还不影响采食和正常活动,很多人认为是蚊、蝇、螨虫叮咬皮肤所致,按照此法处理效果很差,也很多人反馈不知道怎么原因、不懂得如何治疗。
今天就主要引起猪疥癣、猪痘、渗出性皮炎、湿疹、圆环等5种疾病的区别分享如下,方便大家鉴别诊断和做好防控。
一、原因分析
(1)圈舍卫生条件差、湿热熏蒸、皮肤不清洁、通风不好、饲养密度大等。
(2)饲料单一、营养缺乏,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和缺锌等。
(3)昆虫蚊蝇增多,化学药品刺激以及慢性消化道疾病,新陈代谢絮乱,内分泌失调等也可引起该病发生。
二、鉴别诊断
(1)猪疥癣
猪疥癣又称猪癞,由疥癣虫寄生引起。对仔猪为害严重,常成为僵猪。
寒冷季节发生较多,多寄生于猪的耳、眼、背、臀部及体侧皮肤深层,导致皮肤发炎发痒,常见落屑、脱毛。
皮肤呈污灰白色,干枯,增厚,粗糙有皱纹和龟裂,猪只消瘦,失去弹性,有痂皮,常擦痒不止。病猪生长停滞,精神萎靡,日益消瘦,重者可引起死亡,内脏无病变。
治疗:
用精制敌百虫配成0.5%的水溶液,先擦患,部或喷洒猪体,5天后再治一次。饲料中添加阿苯达唑阿维菌素粉可预防。
(2)猪痘
多见于4—6周仔猪及断奶仔猪,四季均发,但多见于夏初、夏末季节;在无毛和毛少部位如鼻吻、眼睑、腹部、四肢内侧、乳头等部位出现红色小斑点、丘疹、脓疱、结痂,脱落愈好。
猪痘无特效疗法,治疗目的在于防止细菌继发感染。控制猪痘的最佳方法,就是加强卫生管理及清除一切外寄生虫。
(3)渗出性皮炎
由葡萄球感染引起,多见于5—6日龄哺乳仔猪。在眼睛周围、耳廓、腹部等出现红斑、水泡,水泡破溃后水泡液呈棕黄色,如香油样,干燥后形成鳞片状、棕灰色的结痂,有痒感,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
治疗:
肌注青霉素,用0.1%高锰酸钾水浸泡发病仔猪身体1-2分钟,头部用药棉沾高锰酸钾水清洗病灶,然后擦干、凉干涂上龙胆紫。对初发少数病灶直接涂上龙胆紫,效果很好。
(4)湿疹
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造成的,夏秋季节发病较重。腹下或大腿内侧皮肤出现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水泡、脓疱,最后形成溃疡。病程长者常出现局部感染,糜烂或化脓,最后猪体消瘦、虚弱。无传染性,体温不高,丘疹不规则,有奇痒。
急性可给病猪静脉注射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10—20毫升。
(5)圆环病毒病
又称皮炎肾病综合征主要侵害皮肤和肾脏,发病率高,病程长,尤其是在夏秋季节,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当下各地都有流行,给猪友们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在此做重点介绍。
过去:一般认为猪皮炎肾病综合症主要侵害生长猪和育肥猪,尤其是10—15周龄的猪多见。造成猪只生长速度减慢,死亡率上升,而且还能导致免疫抑制。
现在:发病日龄提前、发病形式趋于温和一窝猪内可能只有个别发病,发病率、死淘率低。
原因可能是在饲料或饮水里添加药物,特别是黄芪多糖及其他多糖类物质提高了机体免疫力,抗菌素减少或减轻了继发感染所致。
猪皮炎圆环临诊要点:
①发病对象:保育猪、生长猪、育肥猪及哺乳仔猪、刚断奶仔猪。
②特征性临诊表现:
一是耳、背、腹部、后躯等皮肤出现红斑、斑点、丘疹及黑色或深褐色坏死痂,有的病猪在生殖器附近、耳后等部位出现病变较多。
二是部分病猪有不同程度的弓腰现象,按压之后更加明显,有怕痛、躲闪反应。
三是体表淋巴结肿大。
以上三个表现出现机率和程度因有个体差异。
③剖检:肾脏苍白、肿大3-6倍,表面有白色坏死灶和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血性坏死性皮炎和动脉炎。
三、综合防治
建议做好猪群的驱虫工作,场内注意清理杂草驱除蚊蝇,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和地面干燥。杜绝使用发霉饲料,减少应激的发生,使用提升免疫力的药物,发病猪只应配合使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减少继发感染。
母猪异常淘汰的原因
1、疾病因素
主要有繁殖障碍性疾病、肢蹄病、消化障碍及死亡等。它们可导致母猪乏情、返情、流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久不发情及屡配不孕等,还可使母猪带毒,造成持续性感染,仔猪出现免疫耐受或免疫麻痹。
1)繁殖障碍性疾病
繁殖障碍是导致母猪异常淘汰的首要因素。传染性疾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日本乙型脑炎、圆环病毒病、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衣原体病等,均可导致母猪出现子宫内膜炎,胎衣水肿、出血、变薄等。
2)肢蹄病
肢蹄病是引起母猪异常淘汰的第二大因素。引起母猪肢蹄病的原因较多,有传染性因素,如口蹄疫、链球菌病、猪丹毒等;非传染性因素,如限位栏饲养,导致其运动不足;缺乏生物素,冬季气温低、蹄部皮肤皮脂腺分泌减少而出现蹄裂、蹄部变形;风湿、瘫痪、后驱麻痹等;此外,还与母猪品种、年龄、感染、圈舍环境等有关。
3)死亡
如胃溃疡、增生性肠炎、肠扭转、霉菌毒素、魏氏梭菌病、难产、产后感染、药物引产等均可导致母猪出现猝死或死亡,使得母猪被迫淘汰。
4)消化障碍
如母猪产前、产后厌食,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胃溃疡等,虽经过治疗可以缓解,但治疗不彻底或易反复,最终丧失种用价值而被淘汰。
5)其他
如低温症、子宫内膜炎、乳房炎、无乳、难产、久治不愈、产后感染、母猪母性差、配种后大量流脓、后代有异常(疝气)、产仔数少等,也是因病造成母猪异常淘汰的重要因素。
2、饲养因素
如饲料有霉变,霉菌毒素超标,特别是玉米赤霉烯酮对母猪影响最大;饲料营养元素不达标,营养成分含量不全面、不平衡;断奶时间较迟、饲喂不合理等,导致膘情较差,断奶后久不发情,屡配不孕等。
3、管理因素
如饲养方式、饲养密度、饲喂制度和消毒制度不合理;光照不足,有研究表明在干奶期母猪和泌乳期母猪与长光照(Lx,每天16h光照,8h黑暗)的情况相比,短光照(Lx,每天8h光照,16h黑暗)情况下母猪体内皮质醇的水平更高,皮质醇可衡量应激水平;运动不足等,从而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异常而被淘汰。
4、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心理因素、身体内环境及外界环境。如频繁免疫、转群、换料、打针及滥用药物(药源性疾病)等,致使母猪产生较大应激,表现焦躁、磨牙、啃咬栅栏等;此外,限位栏饲养,猪的福利不能保证,配种不及时,产仔数少,易诱发胃溃疡、肢蹄病、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病猪得不到及时照顾,严重时急性死亡,从而造成母猪被无辜淘汰;当外界环境因素,如舍内空气质量差,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数量较多且复杂,从而导致母猪抵抗力下降,繁殖障碍性疾病频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