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peritonitis)是指由于胎儿在宫内发生肠穿孔,肠内容物引起的腹腔炎症。早期化学性腹膜炎腹水渗出,数天后出现腹腔内粘连,包块形成,腹腔内钙化,或形成包裹性积液。穿孔的原因多为肠梗阻,但也有其他因素例如宫内缺氧和宫内感染等引起。
导致胎儿肠穿孔的原因众多,如肠闭锁、肠狭窄、肠套叠、肠扭转、内疝等,有些病例可能是肠壁局部血运障碍,如胎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壁肌层缺损、肠系膜血管梗塞、以及继发性肠穿孔(胎儿阑尾炎、憩室炎、肠重复畸形或溃疡穿孔)等。在欧美的胎粪性肠梗塞(meconiumileus)伴有胰腺纤维囊性变为常见原因,但在我国则罕见报道,有些病例的穿孔原因尚不清楚。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到妊娠4个月时,肠道内已形成胎粪聚集在回肠末端,5个月时到达直肠,此时或以后发生肠穿孔均可引起胎粪外溢而发病。如果肠穿孔发生在早期,则有可能自行愈合。其消化酶引起的腹膜炎反应,大量纤维素渗出,造成腹膜广泛粘连,将穿孔堵塞,腹腔渗液及坏死组织可大部分被吸收,随后因胰酶的产生及作用,肠腔内胎粪得以溶解而肠道通畅。但堆积在穿孔周围的胎粪中的钙盐与腹膜炎性渗出液发生化学反应而沉淀,于是形成钙化斑块。由于胎儿4~5个月时肝脏相对较大,占有腹腔的大部分,因此肠穿孔后多与肝脏有粘连,随着腹腔发育而肝脏移位右上腹,因而也将粘连部分牵至右上腹肝下,故X线摄片常在右上腹部发现钙化影。如果肠穿孔并未封住,或在长期溢漏后才封住,则可有膜状组织包裹部分肠袢,形成假性囊肿。若继续溢漏,囊腔可逐渐增大,充满于腹腔。如果肠穿孔发生于分娩前几天之内,穿孔仍然开放,则腹腔内充满染有胎粪的腹水,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并迅速演变为细菌性腹膜炎。
超声诊断:
腹腔内强回声、肠管扩张和腹水。伴羊水过多。
分为三型。
Ⅰ型:表现为胎儿腹腔内大量液性暗区。
Ⅱ型:表现为胎儿腹腔巨大囊性暗区。
Ⅲ型:表现为胎儿腹腔斑片状或团块状高回声,有的为“暴雪征”,钙化较大者后方伴声影,钙化较小者,可无声影。
以腹腔内实性强回声斑为主要特征,为腹腔内炎症引起的钙化灶,可以有腹水或不规则液性暗区,常常表现为腹腔内不规则肿块,边界部分清,部分不清,内部回声以斑点状强回声为主,周围有无回声、云雾状低回声、细带状回声,或腹腔内散在分布的强回声斑,见图1、图2、图3、图4。另一特征性声像是病灶的可变性,在追踪复查过程中,腹腔内病灶发生较大改变,例如腹水消失或局限,是由于炎症不同时期的表现不同。
预后:较差,新生儿病死率可高达60%。
注意:当胎粪性腹膜炎表现为含强回声斑的腹腔内肿块时,容易误诊为畸胎瘤,复查时可根据有无声像特征改变定夺。
图1胎粪性腹膜炎局限性积液
图2胎粪性腹膜炎腹腔钙化
图3弥漫性胎粪性腹膜炎
图4胎粪性腹膜炎产后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