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肠扭转呈“麻花状”的医院仲恺院区普外科和重症医学科二区的联合治疗下,让“死肠”复活,避免了小肠切除及术后短肠综合征,大大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5月5日下午,重症医学科二区突然接到手术室电话,告知有一名病情危重的患者急需转入重症医学科观察监护!接到通知后,护士立即进行备床、备呼吸机、心电监护、有创血压监测等常规准备工作。不到十分钟,患者就送来了。交接病人时,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反复提醒说:“患者病情极度危重,需24小时严密监控病情发展!”重症医学科二区医护人员迅速为病人采取了各种监控手段,接过了抢救患者的“接力棒”。
患者吴先生入院4小时前已出现腹痛、腹胀,脐周、中上腹持续钝痛症状,随着时间的流逝,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加严重。医院时,已经几近休克,肛门也无法排便、排气。普外科接诊医生赶紧安排急查CT,结果显示其十二指肠水平段及左上腹肠管走行紊乱并有旋涡状改变,考虑存在“肠扭转”情况,继续发展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在完善相关检查后,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胡琛、主治医师温汝辉通过绿色通道紧急将吴先生送往手术室,为其施行“剖腹探查+肠扭转松解复位+黏连松解+腹腔引流术”,术中见其腹腔内已经充满大量暗红色腹液,肠系膜根部成麻花样扭转达3圈以上!主刀医师小心翼翼地将其部分肠管及系膜黏连松解,扭转复位后,发现吴先生几乎整个小肠都呈现瘀黑的颜色,肠蠕动消失,病情及其危重。
术前:部分肠管及肠系膜血管呈漩涡状改变
术后:肠扭转术后复查,现片肠系膜及肠管未见扭转征象;腹部小肠壁广泛水肿增厚,较前减轻好转
此时,医生们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要迅速缓解病人病情,最快的办法就是切除瘀黑肠管;但考虑到吴先生剩余的正常肠管不足20cm,如果切除瘀黑肠管,虽然可以暂时减少毒素吸收,缓解感染性休克,抢救成功率较大,但术后必然会因为小肠过短而出现各种短肠综合征,导致无法消化吸收营养,只能依靠输营养液、提供肠外营养支撑的患者生命,以至使肝脏等器官功能慢慢丧失,远期预后不佳。
怎么办?时间就是生命,病情不容拖延!主刀医师与几位专家紧急交流讨论并与家属沟通后,决定采用“Second-look”技术,即暂时不切除吴先生的瘀黑肠管,先将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二区进行保守抢救治疗,严密监测患者病情,视病情发展再决定是否进行二次手术探查,以期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有功能肠管,保证患者远期生活的质量。
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二区后,救治团队认真分析评估了吴先生的病情,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案。一方面,经重症超声监测评估,考虑患者有效血容量不足,还处于休克状态,由刘俊贤医师立即予以中心静脉插管,扩容、“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另一方面,考虑患者还存在重症腹腔感染,且手术时间长,合并感染性休克。由瞿嵘主任指导给予广覆盖抗感染,同时继续呼吸机辅助通气、胃肠减压、抑制胃酸、消化酶分泌等处理。
次日,患者反复发热,感染指标明显升高,考虑合并“重症腹腔感染、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医生继续为患者优化了抗感染治疗。与此同时,采取了重症超声、PICCO等血流动力学监测、膀胱压监测、呼吸力学情况监测、调整呼吸机参数等措施,并进行了血液净化清除炎症介质等处理。在重症医学科二区救治团队及普外科团队多日严密监护治疗下,患者呼吸循环情况开始出现好转,腹腔压力逐渐减低,腹腔感染逐渐得到控制。普外科主任钟晓华根据患者综合情况评估,认为患者肠道功能有好转迹象,决定暂不行二次剖腹探查术,继续内科保守治疗观察。
在重症医学科二区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5月18日,吴先生终于清醒过来,腹痛腹胀症状消失。于是,转出重症医学科到普外科继续治疗。离开重症医学科时,吴先生微笑着与医护人员道别,脸上的笑容流露出对医护人员感激之情。
重症医学科二区主任瞿嵘表示,在这场与“死肠”斗争的接力中,普外科与重症医学科二区密切协作,成功运用“Second-look”技术保留了“活肠”,救治了“肠扭转”患者,确保了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该案例的成功,离不开普外科团队的及时手术以及术后的准确评估和精准判断,同时也体现了重症医学科作为捍卫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后防线的重要作用。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供稿:重症医学科二区刘汉冕周素珍
供图:普外科胡琛温汝辉
温馨提醒
我院专科门诊、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住院部等已全面恢复诊疗服务,为减少人群聚集、做好疫情防控,医院推行非急诊病人全预约,先预约后看病。请来院就医的市民朋友按预约提醒分时段就医,到院后如实申报健康信息,并主动出示身份证与粤康码,以便快速配合完成流调及预检分诊工作,节约就医时间,同时要全程戴口罩,科学防控,安全就医。
主编:曾宁
编辑:钟一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