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
(1)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局部感染。
(2)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明显增多,但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2.食管
(1)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在8至10个月时症状消失。
(2)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3.新生儿胃容量
(1)约为30-60ml,l-3个月时90-ml,1岁时-ml,5岁时为-ml,成人约为ml,年龄愈小每天喂养的次数愈多。
(2)但哺乳后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陆续进入十二指肠,实际胃容量不完全受上述容量限制。
(3)婴儿胃略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
(4)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
(5)由于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
(6)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
①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排空慢。
②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
③母乳2-3小时。
④牛乳3-4小时。
(7)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4.肠
(1)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或为坐高的l0倍。
(2)小儿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3)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黏膜进人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4)由于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一结肠反射,产生便意,大便次数多于成人。
5.肝
(1)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
(2)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功能。
(3)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6.胰腺
(l)出生后3-4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胰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一年,胰腺外分泌部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3倍。
(2)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至成人每日可分泌1-2L。
(3)酶类出现的顺序为
①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②新生儿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3岁时才接近成人水平。
③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7.肠道细菌
(1)在母体内,胎儿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侵入肠道,主要分布在结肠和直肠。
(2)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
的大肠埃希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
(3)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拈抗作用。
(4)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8.健康小儿粪便
(l)人乳喂养儿粪便
①为黄色或金黄色,多为均匀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或较稀薄,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pH4.7-5.1)o
②平均每日排便2-4次,一般在添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
(2)人工喂养儿粪便
①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
②因牛乳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块。
③大便l-2次/日,易发生便秘。
④如果只是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不伴任何不适,不应称为便秘。
(3)混合喂养儿粪便
①人乳加牛乳者的粪便与单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
②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
③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初加菜泥时,常有小量绿色便排出。
④大便每日1次左右。
白癜风在线诊室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