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儿常见病汇集

面红身痒

冬春之交,小儿面红身痒。冬春之交,阳气发动,小儿中气不足,阳动于下,遂越于外。红与痒皆阳气外越,宜补中气以回阳气,红自退痒自止。冰糖糯米粥极效。若误认为火而用凉药,即成大祸。服凉药后若腹泻者,多发热而死。而宜凉药之病,面不红身不痒。大人亦然。

耳流脓

小儿耳病流脓,耳心痛,方用桂附地黄丸五分至一钱煎服。此乃肾气虚胆经不降之故。日久不愈,身体即日渐虚弱也,若误服凉药即坏。耳前后肿项不活动者,加益母草一分,若痒者,龙井茶一二分以清胆热。

小儿耳内流脓或痛,由于胆经不降,韭菜汁滴耳内,连滴数次亦愈。韭菜汁温降胆经也。此病须看脓清脓稠,脓清为寒,浓稠为热。桂附地黄丸与韭菜汁,乃脓之清者。如浓稠者,山药、扁豆各一钱,天花粉、生甘草、绿薄荷各三分,煎服最效。清降肺胆胃之热也。虽热亦须用山药、扁豆以补中,以肺胆胃上逆乃中虚之故。但用清热为治者,必小儿体气充足,大便三日一次,面无浮红之色,乃可用之。若大便不实,面色浮红,则桂附地黄丸韭菜汁为合。不仅此一病为然,一切病证治法,皆可类推。韭菜温补木气药。小儿耳流脓与下文痄腮原则相同,可用痄腮方亦效。

耳痛,睡醒痛减为虚,痛不减为实,胆热实也。淡豆豉汤或一味黄豆汤,以清胆热为治,不可用凉药。凡病睡醒病不减或稍加皆热实,病减皆中虚阳虚。不止小儿耳痛如此,凡病皆如此。胆热虽实,亦宜用豆类,胆热上逆中亦虚也。

目病

目珠红痛,凭脉为治。脉轻按盛,重按微,此为中寒心热。方用干姜五分炒栀仁五分,干姜以温中寒,栀仁以清心热。此目珠红色,必鲜明而浮。若目珠红色,沉而不浮暗而不鲜,其脉必轻按少重按强,且现滞涩之象,此为湿热之证。方用栀仁金银花各五分至一钱,薄荷、荆芥各五分,木通五分。栀花以清热,薄荷、荆芥以散滞,木通以去湿。服一剂而脉渐起,涩渐通,薄荷、荆芥减半再服。凡目病治法,是为两大原则,医家见红,便用凉药,不论中寒与否,将目病治重,皆不知有用干姜的原则之故。寻常目珠胀痛,黄豆一把养木即愈。此目病治法,大人亦系如此。如果气实热实脉实的热症,栀花一方多服即效。且不可误服黄连、石膏致生流弊。凡立夏前后目珠红痛,脉弦不舒,归芍地黄丸一钱以养木即愈,时令的木气衰退之故。小儿眼角肉多,先天不足。

倦怠

凡小儿幼童,当小寒大寒之间,身体倦怠,均宜服桂附地黄丸五分至一钱,其脉必虚浮,或微少模糊。服散药凉药即坏。此木气欲动,阳根不足。前人春行夏补之说,夏补固宜,春不可行也。乃王叔和伏寒变温之说,误后人也。详温病篇。冬季不冷之年,此病最多。大人体虚,亦多此证。蒸猪腰食亦佳。猪腰前人谓为性寒,事实上温补也。

疳病

疳病外证,腹大筋青,大便时结时泻,身有虚热,贪食而瘦,面色苍白,夜不安眠,舌有黄白苔。病之甚者,名曰走马牙疳,走马者言其病变之速也。外证口唇部先发生小水泡,外面坚硬,内部破溃,变为黑色,遂向外面穿孔,同时四周蔓延,不甚疼痛,颜色浮肿,虚脱而死。此中阳虚寒,升降无力,湿热滞于上中二焦不能运动,以至木郁生虫之病。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之。

炙甘草(三钱) 干姜(二钱) 红枣(六枚去核) 黄芩(一钱) 半夏(二钱) 炒黄(连五分)

干姜草枣温补中阳,连芩清降凝滞之湿热,半夏降逆理滞。按其情形加减治之,徐徐而愈。此方分量极重,可减十分之七用之。当归、乌梅亦可加入。此方宜按脉随时加减,不可呆服。

?疝

?疝者,睾丸硬连少腹,此肝肾阳虚,不速治愈,病及终身,影响健康,不可忽也。可用五味子三分,甜苁蓉一钱,清早煎服。日服一次。服至病消为止。服至数剂,硬处作痒,乃阳气回复,将欲上升,最佳之兆。普通用小茴治疝,取效一时不能断根。小茴温散结气,无治根本之力,五味散结温补肾中水火之气,以助肝阳上升,苁蓉温润肝肾形质故效。五味是肾家专药,世人因《伤寒论》小青龙汤治咳有五味子,遂认为五味是治咳之药,流毒千古。五味大热,肺病大忌。

虫病

小儿虫病,不可用下虫之药。虫乃人身肝木阳气化生而成。土湿木郁,然后虫生。虫被攻下,肝阳即败。造化之气,木生火长,金收水藏。人身生气消灭,必枯弱羸瘦,不能长命。只因医家不解人身木气自病之理,见虫即攻,攻伤木气,至死不悟。宜用《伤寒论·厥阴》乌梅丸,调理自愈。或花椒五分,乌梅二枚,温调木气亦效,有人问曰:虫病服厥阴乌梅丸,虫病遂愈,虫往何处去了?要知虫往何处去,须先知虫从何处来,自有根本治法。凡病皆然也。虫病外证,腹痛面黄,舌现红点,甚则唇之内面出现小白点,脉来大小迟数不均,乌梅丸治虫的意义,详本书古方上篇。世人都不知虫理,大家下虫,哀哉!如虫病口吐涎水心痛如咬,脉洪大乃为当下之虫证。用《金匮》方:甘草二钱,熟白蜜四钱,铅粉一钱下之。用铅粉杀虫,须重用补中之药也。分三次服,一服效,止后服。

小儿腹痛,时痛时止,此为虫病。方用知柏地黄丸、附桂地黄丸各一钱,花椒五粒,乌梅一枚,煎服,虫即自下。此方亦乌梅丸之法,如服后仍痛,可用使君子五枚下之。惟偏热之地,秋后内热生虫,小儿黄瘦,可食使君子三枚,下虫一次,下后常食黄豆为妥。忽然发热呕吐,有时烦躁,而左脉现洪急不宁之象者,亦为虫病也。或用乌梅、花椒,或用使君子,临时酌用。乌梅、花椒治虫病之不足,使君子治虫病之有余。先用乌梅花椒不效,然后使用使君子,便稳妥矣。

杀虫不如防虫,防虫不如使少生虫。肺热肝热,虫生之原。食糖食鸡食蛋鱼面,皆能热肺热肝。只须少食,虫便少生。

喉病

小儿喉痛,与大人同,可照本书时病篇喉症法治之。小儿喉痛,须留心检查乃知。如不会说话,看其咽乳时,必挤眼难过也。留心脉象,沉细多热,微虚中虚。如喉痛而脉沉不细,恶寒,呕吐,身体觉胀,四肢觉麻,是为痧闭,应速刮痧。喉旁耳下,后颈窝下两旁,扇子骨中间,背脊骨两旁两肩,用小瓷羹匙边抹桐油或菜油,刮出红点喉痛即止

外感

小儿外感的原则,仍是卫气收敛,荣气疏泄。但小儿荣卫薄弱,麻黄、芍药均不能受。只能用黄豆以养木气平疏泄,用葱头、豆豉以舒金气开收敛。此为难多年,始寻出极妥的办法,将小儿一切外感完全解决。如用麻黄虽极少分量,能将肺气散伤,而成喘逆危症。不惟麻黄不受,薄荷亦受不得。感寒者鼻塞发热身痛,用葱豉汤。葱豉散性平和,又润津液,最为妙品。如脉虚气弱者,豆豉改用黄豆最妥。用黄豆平疏泄,有功无过。注意勿忽,造福无量。葱头带须一个,豆豉三十粒为最轻剂。

凡用葱豉汤,舌有黄苔,无论润燥,均用。葱豉能消散胃滞也。如外感初时恶寒,后虽单发热,只要鼻塞身痛头痛,仍宜用之。因鼻塞身痛头痛,系卫气收敛之病。必须鼻不塞单发热而神昏气微,脉象不明,乃属于温病。只病疏泄不病收敛,乃不用豆豉之宣通与疏泄,只用黄豆之养木养中养津平热可也。葱豉汤四季感寒鼻塞发热均可用之。

猩红热

收敛偏盛的感冒,属于伤寒;疏泄偏盛的感冒,是为温病,世人称为时温。温者,木气疏泄之病也。小儿此时忽然发热,昏睡不思饮食,即系时温为病。此乃木气疏泄偏盛的感冒,当用养木气平疏泄的药。切不可随俗附和,认为时温的邪气,入了小儿身体以内为病,而用清温逐邪的一切凉药散药。木气,在造化为厥阴风木,在人身属肝脏之经。冬季天寒,封藏得令,厥阴木气,根气深固,不至动泄,大气无温病,小儿亦无温病。如冬令不寒,或闻雷声,大气的风木不能养足,便即泄动。小儿木气稚弱,同气相感,疏泄起来,如木气强足的疏泄,则发热出汗,皮肉血色并不作猩猩脸面的污红色;木气疏泄无力而又疏泄的疏泄,面色则作猩猩脸面的污红色,世即称为猩红热。力能疏泄者,脉象充足,面色正,气不微,其热按去有根底。力不能疏泄而又疏泄者,脉微小而急,色红而污,气微神怠,其热按去无根底。猩红热,温病之败证也。

猩红热之病,时温病中之最虚之病,疏泄偏动,肺气不收,故咳嗽而作嚏。肝窍于目,木气败而又动,故目红含泪,常欲闭而不开。木动中虚,胃气降不下去,故欲吐。木动上冲,故咽痛。木土不和,故有时作泻。木气疏泄,故虽泻而小便仍利。如此情形,是木火本来不足,用凉药清热必坏;本是偏于疏泄,用升散药发表必坏;病虽属虚,圆运动的道路已乱,用补药补虚必坏。

时温病猩红热可均用四豆饮,养中和木,调升降收相火,极平隐而有特效。且皆谷食之品,自病初起以至复原,皆用此方,有百益而无一害。如小便短少,是为脾湿。四豆饮去黑豆绿豆饭豆,单用黄豆六十粒,加山药二钱。黄豆养木气养中气,山药扶土气利小便,白饭豆亦补土气利小便,不如山药兼能助金气以敛疏泄。如仍不利,是不只脾湿,且兼肾虚,宜黄豆、山药,加巴戟天五分,以温补肾气。脾肾气足,木气乃和,小便乃利,病乃能愈。巴戟天温补肾气,须右手脉微乃可加也。

大头温

如发热头肿,而脉浮洪者,乌梅二枚,白糖一勺极效。木气疏泄,自伤本气,木气无根,即易上冲。木冲金气不收,故头肿。乌梅酸收大补木气之根,而平疏泄之气也。如发热头肿、气粗作喘且喝、脉象紧滞、舌心有黄白厚苔者,肺热较实。四豆饮加花粉、竹叶、枳实各五分同煎极效。病状虽异,原理则同。皆木气疏泄,肺金失收降之力之故。皆是虚证,不可误认为瘟毒,肆用凉散药,败火寒中。温字与瘟字,一经混乱,温病的真理遂失。瘟乃瘟疫,温乃木气,温病乃木气之正病,瘟乃时气之恶病。如人死最多最速之鼠疫病,乃瘟疫也。瘟毒病,四豆饮最佳。豆养木气,最能解毒,木气偏的最甚,则成毒耳。

如头肿而热微足冷,面色不匀,鼻梁唇环清黄,不思饮食,脉沉微或沉按无脉,必用古方篇之肾气丸乃效。木气疏泄于上,肺金不降,相火外泄,因而下寒。肾气丸和木气、平疏泄、敛肺金、温肾水中之火以培木气之根,故愈。如此证用凉散之药必坏。此证如头上耳内,发现水泡。此泡不可刺破,肺气收敛自消。如刺破,是将木气疏泄上来的元气消散矣。

小儿当春温之时,凡感一切时气病证,但见面色不匀,面红而鼻梁唇青黄。无论何病,先以猪腰汤补益脾肾。待青黄退后,再按证施治。鼻梁唇环青黄面红,为中土大败之象。倘不先顾根本,一切治法,皆无用处。此等虚证,舌心皆无黄苔也。舌心如有黄苔,胃家有热,鼻梁唇环不现败象。败相者,胃中阳败,无热之象也。凡温病胃热为顺。

如发热兼鼻流清涕,山药、扁豆各一钱收肺养中,加绿豆五十粒清肺热以收清涕,切不可表散伤肺,使疏泄更加,致生祸变。冬春发热,为木气偏于疏泄,金气不能收敛。山药助金气之收敛,以平木气之疏泄,故热退。

暑病

小儿当夏暑发生之时,忽然发热头痛欲呕者,用藿香五分至一钱,生扁豆一钱至二钱,温降胃气即愈。不可因药只二味,夹以他药,至生他病。藿香扁豆治暑病的作用,详时病本气篇暑病中。如小便短而泻且渴,于藿香、扁豆中加冬瓜自然汁以止喝利尿。如舌有干黄苔,可加生枳实、炒栀皮各三分,以去积热。冬瓜蒸汁为自然汁。无冬瓜用滑石一钱以代冬瓜。冬瓜最妙,毫无他弊。西瓜亦佳。黄豆一味汤,治小儿暑天发热欲吐特效。

小儿暑病,脉在中部。暑病之脉,最易误为虚脉,误为虚脉而用其它补药,必误大事。须知虚脉之虚,重按无有,暑脉之虚,按至中部,比较定些,稍不留意,即放过去,暑病乃天的相火不降。暑火不降则伤肺气,气伤则脉虚耳。用扁豆补暑脉之虚,用藿香降胆胃之气也。胆胃均在中焦,故暑病脉在中取。

总而言之,无论大人小儿外感发热,总是《伤寒论》桂枝汤荣气疏泄,胆经不降,用芍药的原则。外感恶寒身痛,总是《伤寒论》麻黄汤卫气闭敛,肺经不降,用麻黄的原则。但芍药败火,麻黄散气,小儿均不可用,惟用黄豆、黑豆以代芍药,用葱头、豆豉以代麻黄,豆类又能顾中,功效既大,流弊全无,此为小儿外感最妥之法也。

内热与内虚

小儿咬牙夜烦、夜啼、夜咳、尿多、大便屎烂、便后下白物如熟藕粉,皆属内热。若服凉药,必生他弊。方用白糖绿豆沙热食,养胃益阴,其热自平。此经验最良之方也。内热者,睡着后、饭后两腮不发红色。若睡着后、饭后两腮发红,左右不匀,是为内虚,须服十全大补丸三五分诸证乃愈。睡着与饭后两腮发红者,睡着生相火,饭后则胃中生阳。相火与阳生而不能藏,则浮而出现于面。荣卫的气血不足,中气又虚,不能运化,不能使左右的荣卫升降调和,故左右的红色偏多偏少也。平日面红亦是中虚。

阴虚

小儿阴虚,此先天禀赋使然。其脉沉而不起,涩而不滑,面无浮红,鼻梁山根常现一线青色,大便不能每日一次,常于半夜哭叫,半夜哭叫,阴虚木燥也。此病如不预防早治,稍长易成虚劳。宜每天食蒸鸭蛋糕一个以补阴,久之血活阴生,身体必可转和。并宜常服归芍地黄丸数小粒,此丸善治一切阴虚诸病,比六味地黄丸活动,因归芍能滋养木气,升降肝胆二经之故。此丸并统治大人阴虚诸病。

实证

小儿亦有实证。实在一部分,不在全体。如咽痛而兼渴喘,发热,热有根底,重按仍热,只有昏睡,并无烦躁,或兼泻黄沫,小便或长或短,是为麻杏石甘汤证。用生石膏杏仁泥炙甘草麻黄绒各五分,一服病愈即止。此证面色必不红,脉必沉实,舌根舌中必有干黄苔为据。诊断小儿病,总得以看舌苔为要。万不可不看明舌苔,随便下药。小儿哭泣不肯开口,务必用力拗开,以求得到诊断的彻底。麻疹误服升散之药,伤损津液,津伤热起,亦有病成此证者。麻杏石甘汤即愈。麻黄杏仁以降肺气,生石膏以清疏肺间积热,炙草以补中气也。

大便结燥,舌无黄苔,别无热证,是为阴结。阴结者,阳气不足,不能化生津液也。附桂地黄丸每服五分,补阴中之阳,阴阳合化自然津生而粪润也。此病亦有独参汤冷服而愈者,气能生津也。大人亦如此。

其有麻疹初病。误服温补,以至舌苔燥黄有底,口臭目闭,渴而能饮,二便全无,腹满脉沉,此为实证。虽实而病原却虚。细心审查腹部,如按之病人拒按,是有可下之物,宜大黄、枳实、玄明粉、厚朴各五分或一钱,黄豆三钱微下之。如按腹部并不拒按,而脉实,亦可用少许,以消积滞。

如非咽痛,而发热喘咳,渴能饮水。此热必有底,舌苔必有白粉,或舌有黄苔。其渴而能饮,胃家必有可清的燥热,可用生枳实、小栀仁各数分,清去燥热,发热与咳嗽与渴皆愈。如脉不甚实者,须兼用山药、扁豆各一钱,以扶土气,方不别生流弊。因小儿胃家燥热,非小儿阳明燥金能病阳燥。乃汗出伤津,或误服燥药,伤津所致,其土气仍是不足故也。如脉象沉实,或沉细有力,或右脉实于左脉,舌苔干黄。山药扁豆便不可用。

小儿三四日不解大便,却无他病。此肠中津液不充之故,可用淡豆豉数分至一钱浓煎温服,以通润之,自然大便。不可用大黄,须有热结实证,乃可用之。大黄伤中,中伤便更不下。曾治一七日小儿,食乳甚好,却泻稀水,中夹粪点,小便亦利。按其脉小而沉沉而有力,服大黄二分而愈。其母怀孕时,好食胡椒,所以小儿七日,而内热如此。此热结实证也。热结旁流故泻稀水。

感寒停食外治法

如偶遇感寒鼻塞,或停食不消,不必服药。用热手巾搓擦扇子骨中间背脊两旁,暖卧即通,停食即消。须用力擦至肉下,作左升右降的擦法。人身脏腑,皆系于脊,脊骨两旁,为血管升降之总干,荣卫升降之中枢。用热手巾搓此处,荣卫流通,血管运行,脾胃即和,感寒与停食自愈。或用葱头捣烂加麻油少许搓擦,忌风亦佳,老人停食不能用消食药者,热毛巾法最宜。

危症

小儿咳吐多日,胸腹煽动、头身发热、手足厥冷、昏迷不食,百治不效,此危证也。方用燕子窝泥一块,重约三两,研细,生桐油半酒杯,将泥拌匀,上火炒热,放地候温。先将小儿脐眼,用棉花溅烧酒少许,略洗。用胡椒末一分,放肚脐眼中,人发盖着。再将桐油泥包脐上。二小时后,小儿挣动出汗,能食而愈。极验之方也。或将小儿卧于无湿气的地上,亦能得救。皆以中气救中气之意。

头身发热,手足厥冷,此为外热内寒。昏迷不食,此为火逆中败。咳吐而胸腹煽动,中气将离根矣。胡椒大热之性,能温内寒。燕窝泥能补土气。人发助元气。桐油通气也。此方用外治之法,温下补土。中气旋转,火气归元,升降复旧,是以汗出而愈。如用内服之药,不能下咽,下咽亦必吐出。此证病气盛于上,元气虚于下,此方全由下治,由下而中,由中而上,全体活动,灵妙极矣。地面之际,宇宙的中气极旺,而身受之,故亦得效。

—END—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章节列表:

全书概要及学习建议

二十四节气简明图说与阴阳

五行

六气

人秉大气的五行而生脏腑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

理中丸症治本位的意义

麦门冬汤症治本位的意义

小建中汤症治本位的意义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黄黄岑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瘟病

病在荣卫

病在气分

病在肠胃

病在血分

两感温病

鼠疫

湿温

温病的坏病

温病的病因与治疗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内经对于温病的解读

伤寒论对瘟病的解读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学法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十五例

小儿大小便方面的病

腹痛

咳嗽

 学中医必修课文章汇总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后爱中医养生资源汇总

 养生知识文章汇总

加祥哥好友,诊断、治疗、学中医:

 









































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
吉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yh/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