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院内感染多发生于晚期早产儿,多表现为败血症,病情进展急骤,治疗费用大幅上升,出现严重后遗症的机会大大增加,早期识别、及时处理是关键。下面和大家分享2个病例。
病例1
患儿胎龄31+4周,顺产出生,无胎膜早破,羊水清,体重g。
诊断: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窒息,有留置PICC导管。
经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入院第20天9:00查房患儿CPAP辅助通气(参数:FiO%,PEEP4cmH2O),无呼吸暂停,管饲早产奶3ml/q3h,无残奶。12:00患儿逐渐出现血氧饱和度不稳定,呼吸暂停,无残奶,查体BP69/33mmHg,心率增快至次/分,肢端稍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13:00患儿出现频繁呼吸暂停,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无发热,辅助检查如下:
当天血常规如下:
12小时后复查:
脑脊液检查:
病例2
患儿胎龄32+4周,顺产出生,无胎膜早破,羊水清,体重g。
诊断: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已拔除PICC导管。
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入院第35天9:00查房患儿空氧混合吸氧(FiO%)下无呼吸暂停,自行吸吮早产奶20ml/q3h,无残奶。13:00患儿逐渐出现血氧饱和度不稳定,呼吸暂停,吸吮差,查体BP67/35mmHg,心率增快至次/分,肢端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13:30患儿出现频繁呼吸暂停,皮肤花纹,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无发热,辅助检查如下:
当天血常规:
脑脊液检查:
1.病例特点分析及总结
(1)两例患儿均为晚期早产儿,感染表现均非特异性。早期表现为残奶、呼吸暂停重新出现和增多,氧依赖程度增加(表现为氧浓度上调、呼吸机参数增加或者呼吸支持模式改变,由无创到有创),心率增快,肢端凉,皮肤花纹;
(2)两例患儿均无发热。因早产儿免疫力低下,体温不稳定或体温不升更常见,发热不是衡量有无感染或感染轻重的良好指标;
(3)两例患儿早期监测血压均正常,血压下降是休克晚期表现,心率增快(除外药物,如氨茶碱、咖啡因副作用,液体负荷过重),脉压差的增大,尿量的减少是休克早期的表现;
(4)G+细菌感染多见于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儿,因消毒不严、无菌观念不强等原因,在导管形成细菌生物膜,释放入血,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菌多毒力较弱,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多见,如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异链球菌;
(5)G-细菌感染多来源于肠道,暖箱水槽等,病菌多毒力强,感染休克症状重,如大肠埃希菌、粘质沙雷氏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等;
(6)辅助检查特点
G+细菌感染多表现为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下降,hCRP上升幅度不明显,12小时后增高,降钙素原上升幅度小;
反之,G-细菌感染多表现为血常规白细胞下降明显,hCRP上升幅度明显,降钙素原大幅上升;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但血小板降低提示真菌感染可能;
(7)约23%败血症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需积极完善腰椎穿刺术检查。PICC置管患儿尚需注意真菌感染可能。
2.处理重点
(1)病因治疗
根据病区流行病学特点,早期联合使用抗生素,一般选用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脑膜炎量)。如有留置PICC,停用并予治疗量氟康唑;
完善血培养、导管内血培养后立即给予,越早越好;
根据是否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药敏结果调整剂量和确定疗程;
培养到真菌或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最好拔除PICC导管;
(2)呼吸支持
严重感染首先表现为肺损伤,尽早有创呼吸支持,为液体复苏,可能出现肺出血保驾护航;
(3)循环支持
重点是液体复苏,液体首选NS,根据患儿循环情况,选择快速补液(10ml/kg,1小时入)或扩容(20ml/kg,20~30分钟入),可重复2~3剂;效果依循环情况和心率变化判断,血压相对重要性下降;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同时监测血糖;如血糖正常,可予5%葡萄糖和5%碳酸氢钠按1:1浓度使用;血糖明显高时,使用2:1液复苏。如患儿体重1.5kg,血糖15mmol/L,液体总量给30ml,可按NS20ml+碳酸氢钠3ml+注射用水7ml配置;
在补足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的前提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一般为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从5μg/kg.min开始,依血压和循环情况调整;
(4)消化系统
有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禁食,密切大便性状、腹胀、肠鸣音情况;
(5)其他
尽量开通2~3个静脉通道;
完善血常规、血型、hCRP、降钙素原、凝血功能、血气分析、交叉配血、血培养、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检查;
其中病原学培养需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病人循环很差,无法建立静脉通道,可紧急行骨髓腔补液;
血制品使用,根据情况补充血浆、红悬液、丙种球蛋白等。
3.预后
该两例患儿治疗及时,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后和病情的及早发现及处理是否得当密切相关,一般G+菌预后较G-菌效果好,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时G-菌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机会更大。
4.预防
重点是做好手卫生、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
本文作者:医院史林东
编辑
周萌萌
题图:视觉中国
推荐阅读:高胆红素血症?这个患儿的病因可没那么简单
一图读懂:小儿不明原因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
TED演讲
尊重护士,打造良好医疗环境第一步
#注意#
打开栏「主编推荐」和「疾病搜索」,看文章更方便哦
参考文献
[1]焦建成,余加林.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48(1):32-35.
[2]黄英,庄德义,谭秀兰等.新生儿NICU院内感染情况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13(9):75-77.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医院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