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1岁。出现呕吐近1个月,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无华,食入则吐或食入1小时后吐出。检查见舌淡红,苔白,指纹淡滞。辨证为脾胃虚寒性呕吐。治疗如下:推脾经次,揉中脘次。治疗1个疗程后复诊,每日呕吐次数减少,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以加强温中作用,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呕吐症状消失。又巩固治疗3次,呕吐未发,进食正常。
推拿治疗原则
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为总则,根据不同病型可分别采用清热和胃,温中散寒,消食导滞,镇惊止吐。
取穴与推拿方法
清胃经①位置:拇指掌侧第1节。属面状穴,具有清胃泻热,和胃降逆的作用。②推拿方法:小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一手持住小儿手掌,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为着力点,自小儿拇指第一指节向掌根方向直推,称清胃经,反复操作50~次。
运板门①位置:在手掌大鱼际处。属面状穴,具有健脾胃、理气机的作用。②推拿方法:小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一手持住小儿手掌,掌心向上,用另一手拇指指面或中指面置于板门穴上,作弧形或环形移动的一种手法,称运板门,还可以来回推动可调整脾胃功能,反复50~次。
补脾土①位置:在拇指末节罗纹面,补法具有健阳健脾,散寒温阳的作用。②推拿方法:小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左手持住小儿手掌,右手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从小儿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称清脾经;若操作者右手以拇指指端置于小儿拇指罗纹面上,作旋转推法,称为补脾土。以上均反复50~次。
运内八卦①位置:内八卦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所做的圆。属面状穴,具有调理气机,消积化滞的作用。②推拿方法:操作者左手托住小儿左手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用拇指螺纹面置于小儿掌心,顺时针方向旋转推运50
次,掐5次。
掐揉四横纹①位置:位于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个横纹(之间关节间的横纹)中。属点状穴位,掐之具有和胃降逆,健运脾胃的作用,治疗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脾胃虚弱病症的作用。②
推拿方法
操作者先从示指横纹处开始,逐一掐揉四指的横纹,一般先掐1下,再揉3下,称为掐揉1次,每个穴位掐揉7~10次。
清肝经①位置:在示指指端罗纹面上。属面状穴,具有平肝泻火,镇惊熄风的作用。②推拿方法:操作者一手持住小儿手掌,将其示指端部露出,另一手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采用直推法,由指端推向掌心方向,称为清肝经。反复操作~次。
推三关①位置:为前臂桡侧缘(即前臂大指侧)从腕至肘连成的一条直线。属线状穴,推三关性温热,具有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②推拿方法:操作者一手持住小儿手掌,将其前臂大指侧朝上,另一手用拇指桡侧缘或将示中二指并拢,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称推三关,反复操作~次。
摩腹①位置:在腹部。属面状穴,该手法具有消积导滞,和胃降逆的作用。②推拿方法:小儿取仰卧位。操作者立于其一侧,用全手掌面在小儿腹部先顺时针方向摩动2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摩动0.5分钟。摩动频率50~80次/分。
注意事项与调护
●应先明确病因,防止失治误治,延误病情。
●呕吐时采取侧卧位,避免呕吐物呛入呼吸道,引起小儿窒息。
●哺乳时不宜过快,防止吞入空气,哺乳后,应轻拍小儿背部,使空气排出。
●严重呕吐会导致体液失衡,代谢紊乱,应及时就医,配合静脉输液。
●呕吐有时又是一些急性传染病和急腹症的先兆症状,某些消化道畸形也可发生呕吐,不属推拿治疗范围。
往期热文推荐
1.国务院发文:年,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要达到45%
2.擅自收治发热患者,院长被判刑,给村卫生室和诊所医生敲警钟!
3.基层医务人员可以上门输液吗?如何避免纠纷?
4.服了三片感冒药,23岁的小伙子命没了......
5.规范用药,记住这“五不能”
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2.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3.原创授权请联系--或者qinghua-mari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