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销售大乱斗,宇宙行们会继续沉沦么

小孩会得白癫疯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322/4358975.html

中基协的一份数据,揭开了基金第三方销售的庐山真面目。

在此之前,这个20万亿的江湖,参与者的实力基本靠猜。各家销售机构对于保有量数据讳莫如深,即便是需要在年报或者招股书里披露,口径五花八门,有的披露非货销量,有的披露权益基金销量,有的披露总销量,唯独保有量数据始终缺席。

作为最频繁被提起的数据,销售量大体能体现渠道“卖”基金的能力。其间有一个不合理之处,就是赎旧买新,如果销量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极有可能诱发道德风险,引导投资者频繁申赎可以获得更好看的数据,但终究只是左手倒右手。

此外,在销售费率普遍打折的背景下,尾随佣金对于利润的贡献显然也更为重要。今天,路人甲就来八一八基金销售的前世今生。

西周礼乐崩

中基协公布的一季度各渠道的保有量,信息量之丰富不亚于三国分晋,之前隐藏在黑暗森林的各方势力,很难再利用模糊的信息与合作方博弈。

草蛇灰线,伏行千里。基金销售作为财富管理的兵家必争之地,从之前的头部大行一统江山,到如今的群雄并起,看似杂乱无章,但一切自有韵脚。

对于基金销售而言,最早的14年与西周时期颇为类似。早年公募基金与银行渠道类似于共生关系,一度颇为恩爱。公募基金彼时体量虽小,对于银行而言,却是一块不错的中间业务,托管与销售都有利润可赚。

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说,早期公募基金公司很少,商业银行却很多。这样的竞争格局,自然对公募基金颇为有利,商业银行为了拿到更多的托管份额,不仅愿意在销售上出力,还愿意在尾随佣金方面让利,很多老基金的分成比例,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颇为有利。当然,也为赎旧买新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

但黔驴退虎的故事,毕竟不能持久。伴随着商业银行的陆续上市,利润压力逐渐浮现。与此同时,公募行业经历了几波扩容潮,从“老十家”发轫,到合资潮之后的60多家,然后到新基金法修改后的上百家。

商业银行还是那些商业银行,公募基金的格局却已沧海桑田。公募基金与银行渠道之家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商业银行眼中,公募基金无非是一个“寄生者”。这也影响了公募基金内部的组织架构,曾经有基金公司老总在闲聊中告诉路人甲,跟银行搞好关系是核心竞争力,业绩好不好都看银行客户经理一张嘴。

一边倒的依附关系,严重影响了基金公司的议价能力,为银行打工的说法,开始在业内不胫而走。为了生存,部分新基金公司只能“跪舔”银行,其间当然不乏辛酸的故事。譬如,有小基金公司与大行合作,第一年的尾随佣金比例竟然是%,纯粹是做了雷锋。

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基金公司的渠道人员,自然也颇为不易。据说曾经有基金公司的渠道人员,在大热天手拎数只大西瓜,汗流浃背的进入银行网点“孝敬”甲方爸爸。其情可悯,但从效果来看,还是金钱的激励最为实际,市场上一度有上百只基金的尾随佣金高于管理费,“赔本赚吆喝”无疑。

春秋霸主现

基金苦银行久矣!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并无办法改变自身的命运。对于头部大公司而言,尚可以保有一定的议价能力,中小基金公司则只能化身鱼肉。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始于美人一笑。而基金销售的春秋时代,始于第三方销售牌照的发放。年2月22日,在这个很“2”的日子,证监会发放了第一批四张第三方销售牌照。

对于首批四家,业内最看好的是好买团队,以杨文斌为核心的好买财富,原本为基金公司高管,专业性无须讳言,在拿到牌照之前,已经在这个领域布局已久。另外一家被看好的是诺亚,诺亚在美股上市已久,手上还聚集了不少高端客户,以至于拿到牌照当天,股价涨了29.64%。

诺亚在基金销售领域的表现,显然跟投资者的预期相差甚远。倒是一家最不被看好的公司,外来者“东方财富”,成为了第三方销售的黑马。

复盘基金第三方销售的崛起,发现其实功夫在诗外。首批牌照发放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愠不火。要知道在年,线上支付的习惯并未养成。事实上,在基金支付领域,也不乏抢跑者,汇付天下在年便获得网上基金销售支付结算资格,但布局上的先知先觉,并不能弥补缺乏C端用户的先天缺陷,不能破圈的汇付天下,最终成为先烈。

春秋无义战。首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还曾经有过不打价格战的倡议。然而,从结果来说,有两个条件成为胜负手。其一是流量入口,有股吧加持的天天基金,一路开挂杀出重围。其二是价格战,两个基金独立销售机构的崛起,都伴随着惨烈的价格战。当时围绕基金销售的模式有些争议,专业的投顾模式还是低价的基金超市模式都有拥趸。从结果来看,主动选择价格战的,后来都成为了行业的寡头。

“不讲武德”的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抢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蚂蚁基金的前身是数米基金,是证监会发放的第二批牌照。在支付宝流量的加持下,蚂蚁逐渐超过诸多商业银行,走上基金销售的C位。

为何第三方销售的爆发点会出现在年?开启上帝视角的话,会发现有三大原因:1、A股牛市,没有人能抗拒不了身边人暴富的都市传说;2、移动支付的普及;3、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T+0,重塑了普通人对于金融的观念,“银行才是正规金融机构”这个印象彻底消失在年轻人的脑海中。

有意思的是,第三方销售牌照的发放,之前的一个舆论背景是中小基金生存难。当第三方销售机构做大之后,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吗?事实证明,只有强者和强者可以做朋友,头部的第三方销售机构,并不会在商业谈判中,给出一个比商业银行更低的尾佣比率。

银行对于第三方销售的应对,有一点后知后觉。作为传统的霸主,银行对于价格战有种本能的排斥,更加谈不上积极应对,这种纠结,贯穿了整个第三方销售崛起的过程。有家国有大行上海分行的个金总,曾经跟路人甲说过一个小故事,彼时他主推了一款理财app,用费率优惠的方式导流,首月便圈了大量用户。当然,后来这个活动被叫停了,因为无论线上线下,客户还是以前的客户,从柜面转移到线上的过程中,这些让利意味着利润的流失,割自己肉的事情银行肯定是不愿意做的。最后,这位个金总也跳槽去了一家基金公司。

战国硝烟起

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硬刚,始于蚂蚁战配基金的发售。

蚂蚁基金独家代销战配基金,招商银行以“资金保卫战”回应。与蚂蚁基金同期发行权益基金,正面硬刚。回头来看,招行的亮剑并非意气之争,这是基金销售的霸主之争。

从一季末的数据来看,招行和蚂蚁各擅胜场,蚂蚁的非货规模是最高的,但权益方面是招行占优。如果把货币基金放进来,考虑到余额宝的体量,恐怕蚂蚁的优势会比较夸张。

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最大的差异是什么?春秋两百国,到了战国时代削减了一个数量级。诸侯之间的攻伐,注定了只有少数头部机构能留存下来。

那么,除了明显领先一个身位的蚂蚁与招行外,还有哪些机构有执行业牛耳的可能呢?

首先说说工商银行,这是基金销售曾经的霸主,在基金托管领域也长期一骑绝尘。但如果从成长性的角度来看,过去几年的表现可以用疲弱来形容,工商银行制霸基金销售超过20,在保有量方面却被诞生了不到10年的第三方销售机构超越,其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其他国有大行目前也不乐观。建行和天天基金,无论是非货基金还是主动权益,二者的体量都极为类似。但如果再经过一轮牛熊转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说工行和建行不思进取,要看跟谁比,同样作为国有银行的中行、交行、农行,已经被天天基金拉开了不止一个身位。

虽然遭遇互联网公司这一外来物种的强力冲击,从总量来看,银行仍然堪称主角。同为传统金融机构的券商,在基金销售领域步履蹒跚,即便是作为龙头的中信证券,保有量也仅仅在千亿级别,这也是唯一一家上千亿的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习惯了躺着赚钱,和投资者之间的连接,并没有那么乐观。

这个榜单里最让人失望的,其实是腾讯。腾讯拥有两个让外界眼馋的基础条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jb/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