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医院新生儿中心规模、设备、技术等均处于粤东前列。
新生儿呼吸机在救治危重新生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为西门子Servo-i新生儿呼吸机
新生儿床边彩超随时可了解患儿心脑肝胆脾等情况。图为高端菲利普IE床边彩超。
高压氧治疗能有效缓解新生儿脑损伤。图为YLC0.5/1.2型婴幼儿高压氧舱。
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有效解决患儿输液难题。本版照片均由邹仰光摄
□记者陈星星通讯员黄晓纯陈艾云黄露瑶
年,在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医院新生儿科全面改扩建为新生儿中心。两年多来,中心从原有28张病床发展成开放张新生儿病床,配备了新生儿呼吸机、高端菲利普IE床边彩超、血气分析仪、眼底成像系统、婴儿高压氧舱、危重新生儿转运车等一系列抢救、治疗设备和一支医疗技术素养过硬的医疗团队,脚踏实地地朝着“打造辐射粤东、技术一流、一站式诊疗服务的现代化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目标跨步迈进。凭借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和优越的诊疗环境,该中心逐步承担起全市乃至粤东危重新生儿的救治重任,两年多来共成功救治危重新生儿多例,成功转运危重新生儿近例。
多项新技术成功救治24+6周超低胎龄极低体重早产患儿
近日,李女士抱着可爱的儿子到新生儿中心作定期随访,宝宝虽稍显瘦小,却精灵可爱,各项发育指标良好,丝毫看不出他出生时仅有0.8kg.年1月7日凌晨,李女士的儿子降生了,早产,胎龄只有24+6周、体重仅有0.8kg.从产科转入新生儿中心时,宝宝情况十分危急,众多专家参与抢救。经过新生儿中心医护人员多个日夜的轮流监护和悉心照料,这个出生时全身营养和发育状况极差的超低龄“袖珍宝宝”坚强地挺了过来,体重逐步上升至2.46kg,各项身体体征趋向良好,住院4个多月后终于回到了父母的怀抱中。
“24+6周,临床称之为流产儿,这在以前根本无法存活。”新生儿中心主任谢秀锋主任医师告诉记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24周多的极低体重儿经过科学治疗、精心护理能够存活,且发育并不差。
运用小容量呼吸机通气,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并配合药物治疗,联合眼科医生实施双眼玻璃体注药治疗及激光光凝术,运用床边B超对患儿实行密切的头颅超声监测,合理静脉营养配合喂养训练、口腔按摩等抢救措施,这名24+6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幸运地避开了致盲、脑损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胆汁淤积症等并发症,坚强地存活了下来。
由于患儿胎龄超低,体温调节功能非常差,除了常规救治,新生儿中心医护人员还在温箱里以海棉作底垫、用棉布从四周包裹住患儿,制成类似“鸟巢”的U型护围,营造熟悉的“子宫”环境;同时用保鲜薄膜包裹住患儿,减少散热和脱水,使能量消耗少,并在温箱上覆盖包布,把外周环境对患儿的影响降到最低,让其顺利度过了死亡率最高的出生后第一周。
记者了解到,新生儿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开展了头颅彩超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病电子眼底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眼球内注药、激光治疗、新生儿换血术、早产儿神经功能评估等多项新技术,有多项技术填补了粤东空白,在极低体重儿的救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心年均救治超未成熟儿、超低出生体重儿40多例,最小胎龄为24+6周、最低体重仅有克,抢救成功率达85%以上,达国内先进水平。
启动首辆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护车为新生儿救护提供有力保障
危重新生儿转运一直是临床急救的一大棘手难题。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医院于年6月投入使用全市首辆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护车,这辆造价近百万元的救护车上装备了温箱、进口呼吸机、监护仪等先进设备,同时配备技术精湛的新生儿医护人员,堪称流动的“儿科重症监护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救护经验“将移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不断提高救治成功率,为全市危重新生儿的会诊、转诊、救治提供绿色通道,大大提高我市乃至粤东地区危重新生儿、高危儿的转诊运送能力,为周边地区需要救护的新生儿提供有力支持。启动至今,新生儿中心已成功转运危重新生儿近例。
记者了解到,新生儿转运救护车不同于普通的救护车,车上不仅拥有普通救护车上的急救设备,还拥有婴儿暖箱、呼吸机、监护仪及输液泵、喉镜及气管插管等新生儿急救专用设备,而且车辆具有很好的减震系统。转运过程中,从新生儿睡进新生儿转运箱里,到进入病房,可以一直维持输氧,急救、监护不间断,这就保证了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全程需要监护抢救的患儿能得以及时抢救、转运。
谢秀锋主任告诉记者,危重新生儿转运车投入使用以来,医院,就转运过程碰到医院听取医生、护士的意见,经过整合制定出最符合我市新生儿转运实际情况的急救方案。“现在一有需要转运急救的危重患儿,我们均第一时间派出高年资的二线医生出车转运,最主要的原因是二线医生抢救经验足,医院进行现场抢救,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儿死亡率。”谢主任说。
倾注爱心和耐心人性化护理助患儿早日康复
救治危重新生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固然重要,对护理技术要求同样非常高。自今年10月15日开展首例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以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该中心已成功为十多例患儿实施了PICC置管术。近日还成功为两对胎龄不足28周的双胞胎实施了PICC置管术,为其后续救治开辟了长期、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
据该中心副护士长王婉洪介绍,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婴儿,各个器官发育及其功能均不健全,一般伴呼吸、循环、肾功能障碍等,随时需要应用各种急救药物,且由于早产儿消化酶不足、消化功能差,肠道营养不能满足其代谢及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打通静脉通道供给药物和营养对维系其弱小生命尤为重要。
传统的静脉输液治疗需要反复多次扎针,对患儿有较大的痛性刺激,且高浓度的营养液和局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患儿极细的外周静脉刺激大,极易出现静脉炎、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PICC置管术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可在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较强药物患儿提供静脉通道的同时,避免反复表浅静脉穿刺给患儿造成的身心伤害,为患儿渡过难关、成功救治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如发丝,发育未最终成形,造影深浅度不明,进行PICC置管时只能采取“盲穿”,相比成人实施难度更大。置管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穿刺、送管困难,管道异位,甚至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危急情况,对实施者的技术水平有极高要求。医院新生儿中心多次派出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PICC置管技术,并邀请上级专家来院指导。目前,新生儿PICC置管术已经成为该中心常规开展的护理技术项目。记者采访获悉,只要有适合病例,该中心还将开展脐静脉置管术。
除了过硬的护理技术,护理人员的悉心护理对危重新生儿的康复同样不可或缺。“每一个患儿,我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呵护。”中心护士长王巧洪的这句话,平淡中蕴含着不平凡。面对危重的新生儿,从喂奶、换尿布、安慰啼哭的患儿到临床医疗护理,中心医务人员们都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和耐心。“不管是多小的宝宝,我们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之前,都会先跟他们打招呼,跟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提起新生儿,王巧洪言语间满是慈爱。
本文转载自《揭阳日报》年11月16日第12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