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之围历史洪流滚滚向前,

《:腾冲之围》预告片:

年10月12日周一22:43,CCTV-10首播

一名老兵生命中的“腾冲之围”

tengchongzhiwei

下图,中间穿军绿上衣的老兵为卢彩文----腾冲保卫战人物之一

这是卢彩文在阅兵式上的照片(图片转载《中国网》)

万众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已经结束。9月3日,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尤其对这位高龄老兵卢彩文来说,更是有着难以言说的意义。卢彩文说:我感到很荣幸,可以说是很久以前就盼望着能有这一天!”他的生命与腾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身上有着太多与腾冲的故事······

抗战老兵卢彩文在墓园里拜祭战友

(图片转载于《中国网》)

年,卢彩文的家乡云南腾冲沦陷,年仅16岁的他不愿做亡国奴,报考了黄埔十九期的滇西战士干部训练团,踏上投笔从戎的道路。毕业后他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总部参谋处从事情报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的战役,多次出生入死,艰险备尝。卢彩文说,40多万中国远征军将士前仆后继,经历高山峡谷,森林泥沼,渡怒水,登绝壁,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抗战,以伤亡20多万人的代价,终于把日寇从缅北和滇西驱逐出去,这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誓死不屈的宝贵精神。

腾冲收复后他离开部队回家读书,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从事教师工作,曾任小学校长,直到年在腾冲北海中学退休。他说,“我这一生,参加了抗日,经历了抵御外辱、光复失地、保家卫国的历程,这是我最大的光荣。”

一本书里的“腾冲之围”

tengchongzhiwei

《:腾冲之围》这本书向读者展现了我国西部云南的一座边陲小城腾冲,收复失地抗击日军的一场战役。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以一个集团军渡越怒江,经过艰苦卓绝的反攻高黎贡山、腾冲围城攻坚战,历时天,最后歼灭日军“腾越守备队”三千余人。中国远征军也为此付出了伤亡近2万人的惨重牺牲。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本书试图剥离重重迷雾找回普通人铸就历史的印迹。

《:腾冲之围》部分获奖情况:

“书香中国”上海周八月好书大推荐书单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出版人-“书香中国”上海周八月好书大推荐书单新浪文史好书榜(原新浪历史好书榜)·年年度好书榜

凤凰好书榜-年度本好书(历史)

《经济观察报》年度十大好书

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文化类)

新华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终选书目(历史类)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央电视台“中国好书”

一名作家心中的“腾冲之围”

tengchongzhiwei

他就是《:腾冲之围》的作者余戈

余戈,军人。身体魁梧的余戈架着一副眼镜,说高兴或激动了就带出几句陕西口音。他的名字本身就像军人,事实上他确实是军人世家,但他不总用这个提法。他的外祖父是杨虎城西北军的军医,参加过西安事变;父亲也是军医,参加过新中国一个重要导弹基地的奠基。他本人是雷达技师出身,至今军龄25年,身份是《军营文化天地》的副主编。

《:腾冲之围》是作者滇西三部曲中继《:松山战役笔记》后的第二部。全书延续了《松山战役笔记》“微观战史”的写作方法,在尽可能占有相关资料(海峡两岸以及美、日)并进行仔细比对、甄别的基础上,详细地排比、描述了五个月时间里,围绕腾冲收复战而展开的几乎所有战役、战斗,以70余万字的篇幅,基本落实了每天的事件,有些段落甚至细化到小时。本书还搜集、整理、改善了不少历史地图,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场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读者这样的著作,可以作为国内罕见的抗战史研究,供今人用作较为坚实的基础,藉以了解、理解、揣摩、想象琐细而真实的历史进程,体味和生发各自的由这样的历史酝酿的情感和顿悟。

对自己这本书出版后发生的事,余戈并不觉得意外。该书出版后,他的电子邮箱收到一封信:“先生之作,非仅还历史公正而已,实乃民族历史认识心理健全之标志,可愧杀某些历史学家也。”署名是钱文忠,复旦大学教授。

之所以获得如此评价,是因为余戈的这本书打了一个反差——与中国历史书传统的反差。

中国的历史书传统总是宏大叙事,最后留下的肯定是大人物的名字,大事件的结果,而那些鲜活的细节、卑微的普通人,改变历史的一个瞬间,肯定是最先被删除的内容。历史总是一副阶级斗争的严肃嘴脸。

在余戈看来,这种历史的研究方式太粗线条了。事实上,每一个士兵都值得重视——他们才是战争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当时远征军部队有很多未成年的“娃娃兵”,为了赢得胜利,中国预支了自己的下一代。左侧这位身背两只水壶的,应是营连长的勤务兵。(图片来源于《:腾冲之围》)

这一次,余戈决心改变。

从年,他发现“原来云南有这样一场伟大的战役”开始,他便着手搜集资料——那些当年的军事报告。军事报告们沿袭了中国人写历史的一贯风格,从中只能查到部队番号——如第71军新编28师、第8军荣3团这样的字眼,以及其指挥官的名字、战斗持续的时间以及最终结果。某一场战斗是怎么发生的?某一个士兵是怎么死的?某一个至关重要的战术是谁提出的?……这些问题,统统找不到答案。

怎样找出那些湮没的,鲜活的血和肉?余戈采取的办法之一是:上网。

百度,Google,雅虎,一起被他用来搜索这场战役的关键词。“松山”“腊勐”“龙陵”……,以及部队番号和人名。抗战胜利50和60周年时,全国许多媒体都在寻访各地的老兵,做了一些回忆当年抗战情形的报道。有关松山战役的部分,许多都被他拿来主义了。

比如——年,一位参与过松山战役的老兵杨金继——当年他是荣3团七连的中尉副连长——口授的回忆录,由他的孙子发到猫扑网上。其中,提到中国军队采取坑道爆破方式,炸掉日军核心碉堡时,有如下文字:“只见松山主峰上空一朵蘑菇云冲天而起,把主峰整个大碉堡托起数米后歪斜地栽倒在山顶上。”年9月14日,躺在腾冲街巷内等待后送救治的远征军伤兵。在战斗中,美军军医协助中医院,战场救护工作甚为得力。(图片来源于《:腾冲之围》)

而年,《南方人物周刊》采访了当年参与挖坑道的第八军工兵营一连三排七班老兵张羽富,他的回忆是:“几秒钟之后,一声沉闷的爆炸声中,松山主峰子高峰的日军最大碉堡被炸塌陷成两个大坑,70多个日本兵被活埋于地底。”

这两段鲜活的文字,就是最可宝贵的材料。两个当事人都在场,他们的记忆可以相互验证,又与正式战报中参与这次战斗的部队番号、战术手段完全切合,可以采信。靠着惊人的逻辑整合能力,余戈把老兵们的记忆碎片组成了一条条相互证实的证据链条,并尽可能细地勾画出一幅尽可能细,以至于有些残忍的立体画卷。“普通人的历史”得以找回。沿着南门街西侧临街店铺搜索前进中的远征军攻击小队。(图片来源于《:腾冲之围》)

余戈把他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zd/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