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那一座坟茔
◎金秀霞
在大连市北部山区庄河蓉花山太平岭的一处山坡上,有一处苍松翠柏覆盖的小山林,小山林中有一座坟茔,坟茔中躺着一名因公故去的女护理员,她在那片土地上已经静静地长眠了将近半个世纪。
女护理员的名字叫田正菊。
年,19岁的田正菊来到了医院(医院)工作,在医院做护理员。
年12月,她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医院第二批搬迁下乡的职工到了庄河蓉花山,医院已更名医院。
当时30岁的田正菊与其他已结婚成家的职工一样,被分配住到了当地百姓家中。她的爱人当时在市内工厂工作,按当时的政策,丈夫可以不用跟随田正菊一起下乡。
田正菊当时没有小孩,医院就分配她只身一人到了当时蓉花山公社东瓜川大队耿屯的一户农民家中居住。
年的春天,医院开始选址建院,院址选在了步云山的姚沟。医院所有的职工都参加了建院劳动。职工每天都要从蓉花山自己居住的各个生产队到道边集合,医院的医院工地劳动,晚上再坐车返回各自的家中。
6月中旬的一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这天,当接送职工的卡车行驶到蓉花山汤家村附近时,驾驶员突然发现马路前面的上空有一根钢丝从公路的一侧横穿到公路的另一侧。当时职工都在大卡车上站着,如果不及时刹车,后果不堪设想。司机一个急刹车,全车的人都扑向车厢前面,好多职工都不同程度地受了伤。
田正菊当时站在车厢最前面,腹部直接撞到了车厢前面的横梁上,当时就引发了腹部剧烈腹痛。
经同车的大夫们初步检查,认为田正菊伤势严重,必须紧急住院治疗。尽管车上都是医护人员,医院学科带头人和院领导,但因为医院还没有建成,只能把她医院。
经剖腹探查确定为肠扭转及肠破裂、胰腺挫裂伤。因为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住院两周后,田正菊终因并发症抢救无效而停止了呼吸,卒年仅31岁。
消息传到步云山总院和复县杨家、昭乌达盟两个分院的职工们中间,全院职工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欲干不能的悲愤和痛失同志的悲痛,震撼着每位职工的心。许多职工在荒山沟的建院工地上悲痛地仰天长叹,泪水长流,大家一遍遍地念叨着田正菊的名字,叹息着一位年轻的好同事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田正菊受伤的那天早晨,她的丈夫从大连赶来庄河看她。才知道她受伤住院了。田正菊去世后,丈夫在她借住的农民家里,看见了妻子为他准备的鸡蛋、蚕蛹、蔬菜等食品,以及回大连带给家人的土特产等。
此情此景,让丈夫和同事们悲痛万分。
按照家属的意愿,田正菊死后被安葬在了庄河太平岭的一座小山上。医院领导和很多同事都参加了她的葬礼,大家还在在她坟前栽了两棵松树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亲如手足的姊妹顷刻之间撒手人寰,朝夕相处的同事一夜之间阴阳两隔。同事们再也听不到她爽朗的笑声,再也看不到她忙碌的身影,田正菊的离去,给医院的同事们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悲痛。
连续几年的清明节,医院共青团都组织大家去为田正菊扫墓,祭奠这位美丽善良的好同事。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
田正菊离开我们已经快到半个世纪了,但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淹没昨天的画面,医院的老职工没有忘记她,她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大家的眼前。
为撰写这篇回忆录,我采访了好几位田正菊当年的同事,医院期间的点点滴滴。
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老护士长李煦,她当年和田正菊在一个病房工作,她深情地回忆说:“当年我在外三病房担任护士长,小田在这里当护理员。记得小田高高的个子,大眼睛,长眼毛忽闪忽闪的,她言语不多,干起活来很负责任。她的工作是负责病人的开饭、病房晨间护理和病人的其他生活护理等。工作中,她不怕脏不拍累,工作脚踏实地责任心非常强。她对病人态度和蔼,服务细致周到,她的护理工作总是受到病人的肯定和好评。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善于帮助别人,她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总是主动帮助同事做一些工作,她的工作从来不用我操心。
张维义主任当年和田正菊在同一病房工作,回忆当年的田正菊,张主任是赞不绝口,他夸奖小田性格随和,从不多言多语,份内的工作完成的很好,和科内同志在一起,她总是笑眯眯的听大家讲话,自己很少插话。
说到当年小田遭遇的事故,张维义主任陷入沉思,他眼睛望着远方缓缓地说:“如医院建成的话,她可能就会被抢救过来。失去小田,大家都非常伤心。清明节时,我作为一个科的同事,当年还和步云山团支部的团员青年一起去给她扫墓,并在坟头为她栽了松树。现在想起小田,心里还是很伤感。”
邵代松科长当年和田正菊一样都是护理员,回忆起田正菊的往事,邵代松科长动情地说:“如果小田不出事,也能和医院的卫校里学习并获得学历,成为一名护士,在医院继续从事专业护理工作,直到退休。”
采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当年的职工年龄都大了,有的查不到线索,有的接不通电话,有的耳聋眼花听不见和说不清,这让我很是着急上火,了解我的同志劝我说,事情都过去那么多年了,你身体不好,就别再劳神费事了。我说我坚持把田正菊的事情写下来,一是为了纪念她,医院的职工都应该知道有一位叫田正菊的护理员,一位年仅31岁的员工,在建院的路上因公死亡,医院。二是也想通过这件事告诉年轻一代一个道理,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医院这个大平台,每个人就不可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不能更好地去履行救死扶伤的职业责任,所以医院。医院事业的发展,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承上启下地干下去的。
在医院发展路上倒下的田正菊,牵动着我们进入深深地思考,医院发展的漫漫征途上,还有很多像田正菊一样的前辈们躬身奋进,砥砺前行。几代“医院人”艰苦努力锐意进取,他们付出了青春年华,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是他们,用自己伤痕累累的臂膀,肩负起仁者仁心的责任,在艰苦的岁月里矢志不渝青春无悔,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们用行动践行着中国医务工作者崇高的职业操守和理想信念,医院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魂魄,医院厚重的精神底蕴和不竭的动能,他们当之无愧地医院不屈的脊梁。
撰写这篇回忆文章时,我寻访到很多田正菊当年的同事,一遍遍查找着她当年的档案,苦苦地想找寻一张她当年的照片,然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这让我夜不能寐,魂牵梦绕……田正菊这位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同志,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自己挚爱的家人,连一张清晰的影像都没给大家留下……
在她的档案中,我们见到了当年田正菊亲手书写的一段手迹——
未(没)来医院前,自己就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学一点技术。来到本院以后,由于党政团的同志们对我的帮助,使我知道,作为一个青年人来说,有责任接收(过)和继承革命前辈未完成的事业,在工作中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领导分配我到哪里,我就奔向哪里,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读着这段话,泪水,不由自主地在我的眼睛里打转儿……
年出生的田正菊如果活到年的今天,正好是80岁的年龄。很遗憾,田正菊没有享受到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幸福生活,也没有享受到今天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的好光景,她走的太早了。
抚今追昔,我想对田正菊说,医院,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发展,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终于迎来了辉煌,这里,也有您的一份功劳啊,我们大伙还都时常想着您、念着您呐。
田正菊,我们永远怀念你。
本书定稿之前,院志办的同志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经过努力,几经辗转,终于在田正菊家人的帮助下,在她初中同学的合影中,找到了她的影像。那一刻,我站在办公室望着窗外轻声的说,田正菊我们终于找到你了,可以把你的形象和故事完整的留在史册里了。
那一刻,我的心也释然了。
(本文写于年)
(因公牺牲的田正菊。院志办提供图片)
作者简介:金秀霞,女,年出生,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年参加工作,年退休,曾任大连市医院院办主任、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曲嘉钟
(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插图来自网络)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