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篇XXCI史论论文要多久

文员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10206/778.html

编者按:

该文原作者是我的好盆友,在这篇文章里记录了他发表顶刊文章的动机及过程。

鉴于这位朋友虽然已至中年,但还在远方致力于新领域的学习研究与摸鱼,我十分钦佩。转发这篇文章,奇文共赏一下,各位看官的打赏我会代为转发。

纹月影

若干年前,豆瓣上

crusader和

拾贝岛民两位老师都曾写过他们发表建筑/规划史论文章的经历,令我颇受启发。今天,我的XXCI城市史论文也见刊了,在这里狗尾续貂,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论文的缘起要从年说起。这一年我读了英国D教授出版的关于中国建筑史的新著。该书洋洋洒洒几百页,立论充足,史料详尽,算是近年来难得的专著。只是我对其中部分论断略有想法,但碍于五斗米所累,也只能将这些想法放在一边,未能深思。事情就这么到了年初,我恰好拿到了A国的一项基金,得以在C村小住一个月钻研文献。在我查阅史料的过程中,一条文献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条文献暗含的内容恰好可以支撑我之前对于D教授著作的若干的思考。于是尝试在原定基金题目外,顺藤摸瓜,留意相关资料。这里要特别感谢下A国的基金,给予我研究史料的最高特权,让我不仅可以自由进出所有密排书柜,在架子上查找各种电脑上各种想不到的文献资源,还可以24X7地自由进出档案馆。于是乎每周的日程也就成了周一到周五,早上带着饭开车到C村某居民区,然后转公交去档案馆,看文献直到下午5点多;在员工休息室用微波炉打下晚饭,吃了继续肝到7-8点;然后回家开车去体育学院游泳馆游泳,直到10点游泳馆关门回家。周末则是晚点起床,开车去档案馆(周末免费停车)看书到下午,然后去5公里旁的Q镇打包个好吃但不健康的burgerking,再开到湿地公园,一边看鸟一边吃汉堡鸡块,再回到图书馆直到深夜。就这么悠悠晃晃过了6周,终于满载而归。有了资料,就开始谋划撰写,先是断断续续花了1个多月撰写出个惨不忍睹的firstdraft。然后就开始漫长的修改过程,基本是每隔1个多月就找个空,拿出来看一次,改一改,再放放。终于在年3月初,改出了一版稍微可以见人的稿件,开始投出。之后就是近3个月的漫长等待,终于在5月底迎来了审稿意见——大修。期刊一共邀请2位外审。从行文猜测,一位是比较资深的外国老师(下文称A),一位是资历较浅的中国青年(下文称B)。两位外审对于论文的价值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是也提出了一些问题。A的评审意见可谓稳准狠,虽然只有3个问题,但是每个问题都极难回答。而在思考后,却又觉得每个问题都是切中要害,并非无病呻吟。尤其在我根据意见增补若干史料,以将这些问题一一回答后,顿时觉得整篇论文丰富不少。对比之下,B的意见则逊色许多,很多地方可以说是连常识也不知道,结果就变成了伊将网上一些连C刊都不是的论文作为背景知识来与我的论文比对,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我也只能极其客气地在回复意见里帮伊挽尊,说非常感谢侬的意见,到那时如果有可能麻烦您再多看几篇论文,应该就有其他想法了。。。就在我准备提交论文修改稿时,期刊主编又发来了一封信。简言之,就是B觉得这篇论文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列举了相关著作为例。看到信后,我一方面感谢B的认真负责,一方面吓了一跳,赶紧找来相关著作拜读。英文的比较好办,找了个书商,花了35RMB的高价成功获得该书PDF一本;其他文字的则有些麻烦,好在朋友遍天下,虽然费劲,但最后也总算找到了。我把英文的通读了6遍,发现B的意见完全不对。但谨慎起见,我又特意将该PDF和我的论文发给朋友,朋友审阅后也支持我的观点。而其他文字专著则复杂些,我自己扫了遍,看得晕晕乎乎,为此特意请教精通这些文字的Q博士,Q博士在经过逐字翻译和认真比对后,同样支持我的观点。我心中的石头才算放下来。

好在该期刊是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国际学术期刊,而在一个公平公正的地方撕学术B,我就从来没有怕过谁。除了修改后的论文外,我另附了一个几千字coverletter,逐条来论证为什么我是对的,而B的意见不成立。就这么等了2个多月,审稿意见再次回来,是个小修。A的评价是Thisisanarticleofplanninghistoryuniquetotheglobalera,建议直接发表。B则继续在那里说些COVERLETTER里已经明确阐明的问题。。。好在这次修改比较快,除了用了点时间,把百度百科上的内容翻译成英文放在回复里,告诉B她的理解怎么不对外,就没有用太多时间。之后又是等待,终于在年的圣诞节前收到了录用通知。然后就是correctionproofreading、好在问题不多,用假期时间改了改,也就完成了。

而在见刊之际,重新回头看看发篇XXCI的史论论文要多久。仅就这篇论文而论,从找资料算起,到文章上网,基本用了2年半的时间,而如果从思想的萌生算起,那恐怕是3年半。即便这样,在我发表的若干独作英文论文中,这已经可以说是非常快的了。这其中,还要特别感谢该期刊能够做到在不超过3个月内就可以有效地返回审稿意见,以及提供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平台,让作者可以审稿人进行对话。

而在这2年半的时间中,我除了一次又一次地见证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外,也横跨了3个大洲,辗转了5-6个国家,换了7-8个城市,搬了10余次家,华发生了若干,体重添了数斤。。。即便用这样长的时间去发表一篇论文,其真实的读者恐怕除了我自己、审稿人和编辑外,可能就基本没有其他人了;如若再推广至所谓的各种引用和社会价值则几乎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不仅如此,多数城市/建筑/景观的史论期刊,不仅不在XX部所认可的一流国际期刊名单上,甚至连SSCI也不是;而各个院校对于AHCI的认定和换算标准也是见仁见智。所以耗费这么多春秋、精力、财力去发表这样一篇论文究竟值与不值,或许真的是一个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是只能说,在一个PDF盛行和地价飞涨的年代,藏之名山的事情已经很难再发生了。。。纹月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ys/6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