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行系列四中医药博物馆

梅英疏淡、乍暖还寒,经过寒假的休整,孩子们重新欢聚在一起,开启博物馆之行。年2月18日上午,和平里第一小学级3班的部分同学在班主任马老师的陪伴下,来到坐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内逸夫科学馆中的中医药博物馆,学习了解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文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于年9月建成,分为中国医学史展厅和中药综合展厅两部分,展出面积共约平方米。在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员的引领下,老师同学达到三层展厅走廊,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展现在大家面前,地图上用色块表示了中国道地药材分布及七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让大家对药材有了初步的了解。走廊橱窗上展示着制作精致、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图文并茂的介绍药用动物资源概况、动物的系统进化树、海绵动物知识等。讲解员大哥哥告诉大家:“中药的药材来源分为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这些标本,直观地说明动物作为中药药材来源的重要性。”

中药综合展厅

进入中药综合展厅环视,发现玻璃容器中的植物标本依然“秀色可餐”,红花绿叶,在初春的北京给展厅添了许多春意。这是用特殊溶剂浸制的植物标本,这些标本通常可以保色达到20至30年之久。

马宝

在展厅入门处的展柜里,一块圆滑光润,蛋青色附的石头格外引人注意。讲解员大哥哥让小朋友们围着展柜仔细观察了一阵,告诉大家这块圆润的石头是中医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是马宝,就是马胃肠道中的结石。动物结石,在中药中具有解毒、开窍、镇惊、化痰的功效。馆藏的这块马宝直径达到11厘米,重达克,能够形成如此大且光滑的马宝非常罕见!原来动物结石也可以入药,其实,大名鼎鼎的“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中的牛黄就是牛的胆结石,而通常人们说的“狗宝”则为狗的胃内结石。这些动物结石药材一般都价格不菲。

燕窝

中医会把日常生活中看似没有用处的东西作为药材入药。例如燕窝,是雨燕目雨燕科的部分雨燕和金丝燕属的几种金丝燕分泌出来的唾液,再混合其他物质所筑成的巢穴。小朋友们听到关于燕窝的介绍,纷纷皱着小眉头,对这种奇特的药材表示出不解。大家还跟着讲解员大哥哥认真地学习了真伪血燕的鉴别方法。

陈皮

陈皮是柑橘的干燥成熟果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作为陈李济陈皮是的陈皮产品,民间流传“千年人参,百年陈皮”之说,陈李济陈皮采用历史悠久、被誉为“贡品级陈皮”的新会陈皮,由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著名中药老字号企业陈李济所生产。陈李济也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长寿药厂”。

阿胶

阿胶因产自山东东阿县而得名,在我国已有长达多年的应用史,是马科动物驴及其他驴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具有补血滋阴的功效。正品阿胶需取黑驴皮,在冬至子时取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东阿水东阿水熬制。九朝贡胶是阿胶中的极品,需要九天九夜、九十九道工序纯手工炼制。

人参

在中国,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并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的功效,产地分布有长白山人参、高丽参、西洋参。展出的人参品种有野山参、池底参、移山参、林下参、红参等。

三七

三七是止血神药,因生长三至七年方能有效而得名。三七看上去和厨房里用的生姜差不多,坑坑洼洼,比不得灵芝那样光鲜神秘,但是它对于止血疗伤却格外有效,著名的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便是三七。关于这不起眼的“三七”,其名字也颇有来历。孩子们听到三七的名字,顺口背诵起了上学期学习的乘法口诀表“三七二十一”,让讲解员大哥哥忍俊不禁,现场氛围活泼又有趣。

西红花

西红花从中东地区经西藏传入中国,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因为只取花朵的雌蕊柱头,十分稀少,每克西红花需要8万朵番红花。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的功效。大家还学习了真伪西红花的鉴别方法,马老师告诉大家,西红花泡出的水应是金黄色。

灵芝

灵芝药用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被历代医药家视为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神奇珍品。灵芝大小及形态变化很大,以林中生长的为最佳。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延年益寿的功效。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素有“软黄金”之称,是蝙蝠蛾科昆虫的幼虫被麦角菌科的真菌感染后形成的。冬虫夏草为虫体与菌座相连而成,外形特别奇特,冬天是虫子,夏天却是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滋补肺肾。讲解员大哥哥告诉小朋友们,冬虫夏草还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过贡献,用其研制的药品让航天员叔叔们能够有更加强健的体魄。

药用动物展

展厅内还有很多大型药用动物的标本,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药食两用

在三层展厅的出口处,一处玻璃展柜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里成列着许多居家生活中处处可见的食品,它们既是食材也是药材。目前国家正式批复的食药材共有种。

中国医学史展厅

步入四层的中国医学史展厅,立刻会被门口复原的古代药店所吸引,牌匾、柜台、桌椅,还有店门口挂着的两串药幌等,格外精致。展览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以中国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用大量实物勾画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夏商周直到近代民国时期我国中医药发展的脉络以及各时期突出的代表性人物,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医学在内的我国医学的主要成就。共分为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医药学的新发展、中国医药学的新成就等十大部分。

仿宋针灸铜人像

医史展厅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算立于展厅中央的仿宋针灸铜人像。这座铜像高一米八左右,全身所有穴位均做有记号,构造也别具匠心,由四个部件拼接而成,分散开来可以方便搬运。据讲解员大哥哥介绍,这是一具针灸铜人的复制品,是南京博物院按医院的铜人复制的,太医院的铜人现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针灸铜人像在古代被用作教学和考试。

脉学的创始人--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他精于诊断,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年),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外科始祖--华佗

华佗(约公元年-公元年),字元化,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首创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被称为我国外科始祖。编创了一套“五禽戏”,开创我国保健体操先例。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

孙思邈(年—年),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两个多小时的参观很快结束,面对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和馆内多种中药标本,老师同学们意犹未尽。尽快很多知识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显得有些枯燥,但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定会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ys/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