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成为了牵动改革的重要参数,那些利用新技术、新业态为改革赋能的创造者,那些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推动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就是——新动力人群。
“智慧城市”是近几年的一个热词:小屏幕正在实现大功能,小程序正在撬动大改革,这些城市的智慧有何表征,又从何而来?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见到了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他手上正拿着一本《规模》,“这是最近研究复杂问题管理的书籍,其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城市越大就越有效率。”
这似乎颠覆了人们的一个常识——城市越大,不是越容易得大城市病?刘松解释,在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城市”正在扭转这一宿命。
“它能让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城市决策科学化,所谓的新型智慧城市,就是朝这三个层面叠加演进。”
如今,全国已经有约座城市宣布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而在这背后起推动作用的,有智能的技术、开放的平台,更有深层的动力。
03:45“智慧城市”的第25小时
年,当AlphaGo以4:1战胜李世石时,人工智能以强势的姿态闯入大众的视野。
也是这一年,在中国的一座古城,“云”搭载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暖科技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杭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签订“智慧城市”建设协议,短短3年里,杭州市民逐渐感受到一种更具科技感、更人性友好、更节约时间资源的生活方式——
停车“先离场后付费”,节省了在收费道闸杆前排队的时间;看病“最多付一次”,可以看完病甚至回家后再付医疗费;旅游“多游一小时”,在转场接驳、景区入园、酒店入住等环节都是秒级办理;办证从“最多跑一次”升级成“一次都不跑”,孕妇躺在床上用APP也能为新生儿办理出生证,提取公积金在支付宝上“刷脸”3分钟就能到账。
如今,城市对公众需求的响应能力和服务效率也大幅提升,市民排队等待的时间少了,整座城市开始释放出用于市民生产与生活的“第25小时”。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资源。”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认为。
让城市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
智慧城市何以智慧?因为城市拥有一颗大脑,能够快速传递信号的神经网络与丰富的细胞——就像人体一样。
若要把这种智慧凝练成一个场景,不妨理解为:曾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同一根杆子上,摄像头和红绿灯的距离——摄像头看到了这个路口所有的过去和现在,但它从不告诉红绿灯该怎么优化。而城市大脑要做的就是让红绿灯和摄像头能互诉衷肠。
于是,三年前在杭州萧山试点区域,8条道路、个路口的红绿灯,能够根据车流情况自动切换红绿灯方案,实现对信号的实时配时,使得平均通行速度提升15%,主要道路停车次数减少近40%。
“城市大脑”让交警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当摄像头抓取的画面自动感知到事故,并在数据融合平台上通知距离最近的骑警,可能还没等交通事故的车主报警,相关人员就已经赶到现场。
发现问题、智能派单、快速到场——形成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的闭环,也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智慧从以往以“网上政务”为核心的1.0时代,向更为智能化、精细化、以“数据化运营”为核心的2.0时代迈进。
阿里“牧云”与城市“上云”的十年
年,“智慧地球”还只是IBM实验室里的一个构想,“云技术”也还只是阿里巴巴为解决自身生存问题而闯入的一片“无人区”。
“双11”期间冲向服务器的流量洪峰,和宕机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让阿里明白——只有在技术上自主创新,才有可能获得企业发展的生机。
于是,年阿里巴巴做出了一个决定——成立阿里云计算公司,自主开发云计算操作系统。
邀请海归科学家,招聘技术人员,反复调试代码和进行内部拉练,最终阿里云研发出“飞天云操作系统”,让铁板一块的刚性算力不再成为数据处理的掣肘。
云也开始逐渐从阿里逸出,逐步向中小企业开放,直到城市也认为有上云的可能和必要。
“新型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大城市病的改善需求之间形成的交汇,并且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这成为刘松眼中新型智慧城市的开端。
于是,从交通延伸至医疗、教育、治安、环保等不同领域;从一开始的某个部门、某条街道上云,到城市整体上云——复杂多变的城市成为阿里云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
事实上,仅杭州智慧交通这一项,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就与双11当晚第一小时的数据量相当。
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立,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成为首批入选的四个项目之一,“智慧城市”开始成为一个生态,14家企业协同参与进来。
“一云、一平台”,电商与城市,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开始共享一套技术基础设施。数据的融通,正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崭新路径。
“智慧城市”的深层动力
当技术发展至今天,“智慧城市”已经从一个纯粹的IT项目,演化至一个开放平台,并且发展动力十足。
这动力可能来源于这样一群人,他们参与这一生态中,巨头企业、第三方企业里科技工作者的群像。
但或许这动力还源于这些更深层次的契合,是科技革命原动力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共振。
——是企业面向市场的用户意识与城市“以人为本”理念的耦合。
“凡是老百姓觉得生活有不方便的地方,都是痛点。”刘松告诉记者。从每天睁眼、出门的路上,每个城市生活的用户在体感上的不适,都是“智慧城市”要解决的方向。
市民的行为也将决定公共资源如何分配。人的群体流动、人的行为方式、人的切身需求、人的自然天性,都在一座智慧的城市里,被考量、被体谅、被满足。
“我想这就是未来新型智慧城市的模样,目前还只做到了5%”,刘松告诉记者:“要让这些解决城市问题的暖科技,带给市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是企业面向运营的开放意识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格局的耦合。
每一行代码、每一张芯片、每一个传感器,因为由不同的技术供应商协同参与而得到研发制造。
井盖没了、路灯坏了、孩子丢了,城市中的问题也因为市民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在手机上发送信号,而得到及时纠正和解决。
在“智慧城市”里,个人、企业、政府、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关系,正深刻改变着社会治理的模式。
——是企业面向技术的创新意识与城市“系统性整体性”工作方法的耦合。
“智慧城市”以技术为杠杆,撬动了传统城市管理者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方式的转变。规划不再是一张图纸管10年,也不再是一个部门的行动,而是更具全局性、预见性的决策方式,能够让城市规划和布局“看得见”“摸得着”“想得清”。
上海临港启动的“智慧临港“大数据平台建设,在物理城市的云端,打造了一座“数字孪生城市”。
该在何处架桥、建设公园、增设学校,都可以通过这座“虚拟之城”模拟和评估现实中不同方案的效果,从而找到最优策略,让决策更加科学。
“如今的城市大脑已经有事无巨细的潜力,中国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有这样的能力。”刘松充满信心的背后,有技术革新与深化改革的双轮驱动,这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
他们想在这个小岛上,造出一个“太阳”
这个团队,让中国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未来,教育会是什么样?
内容来源:全媒体总编室
监制:毕玉才、童怀、周立文、刘昆
策划:刘文嘉、王子墨、叶乐峰、蒋新军
导演:孙小婷、卢璐
拍摄:卢璐
文字:孙小婷
后期:卢璐、孙小婷
设计:周艺珣
翻译:王倩
鸣谢:阿里云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