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50岁
又是一例急腹症,上次报道了一例乙状结肠扭转,那例是高龄男性,有便秘,突发腹痛。此例中老年男性,突发腹痛,腹部CT可以看到典型的漩涡征。
小肠扭转是指小肠袢沿其肠系膜长轴发生旋转、移位(多数学者认为要扭转超过°),使扭转肠袢的两端及肠系膜血管均受压,肠管发生完全的或部分的闭塞和血运障碍,常常在短时间内发生肠管的坏死、穿孔等。
病因:
1、儿童患者多为肠道发育畸形(肠旋转不良和或肠系膜过长及异常的裂孔等)所致;
2、后天因素:手术后局部的粘连,肿瘤,憩室等;
3、肠管动力异常:剧烈的反常肠蠕动,也是导致小肠扭转的因素之一;
4、腹内压异常:存在促使扭转发生外因如饱餐后剧烈的运动等致使腹内压升高,肠管自主调节功能丧失或减弱,难以复位。
以上病因中,继发性占大多数(约70%),又以粘连多见,肠梗阻与扭转互为因果。
临床表现:
突发腹痛,多在脐周,常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
呕吐频繁;
肠鸣音消失;
腹部压痛和肌紧张;
腹部有时可扪及压痛的扩张肠袢。
影像表现:
1、CT平扫显示漩涡征
2、继发的肠梗阻征象
3、腹水、腹腔脂肪间隙的浑浊、肠管壁的水肿增厚
4、增强可见血管的扭曲(漩涡征、缆绳征),评价肠管壁的强化,推测肠管的坏死程度
小肠扭转时CT可见小肠肠腔扩张积液,肠壁增厚(大于3mm),肠系膜缺血、水肿,使肠系膜血管呈缆绳样增粗,边缘毛糙,呈扇形分布(缆绳征,上图黄箭头)。
当CT扫描切面与扭转带长轴垂直时,扭转的肠袢和肠系膜可显示一个旋涡状气象图(漩涡征,如上图所示),漩涡的中心是肠系膜动脉,该征象高度提示肠扭转。
急腹症较为常见,正确认识肠扭转,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避免饱餐后立即进行体力劳动,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应设法通便并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对肠蛔虫症、巨结肠症等应予以早期治疗等可以预防肠扭转的发生。
Allo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