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年是中国年的代表

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我们的节日”——中国井陉春节民俗展演暨传统村落与庙会文化当代价值研讨会

井陉年是中国年的代表

编辑/耕田书童

1.《穆天子传》与井陉地名新考

刘顺超

井陉是一个历史地名。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史记?淮阴侯列传》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广武君李左车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前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病死沙丘宫,胡亥、赵高、李斯绕道北行,“遂从井陉抵九原”,即走此道。《淮南子》地形训说:“何谓九塞?曰太汾、渑厄、荆阮、方城、肴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井陉列为“九塞之第六塞”,素有“太行八陉第五陉,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称。井陉之名来历如何解释?下面就此并结合出土资料进行新解。

一、井陉之井邢国之邢

为什么叫井陉?历史上有过解释。民国版《井陉县志料》疆域说,“井陉自古称险要之地,以地形得名。”“井”为地理,“陉”为地貌。宋代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故为井陉。”此为井陉地名的一种解释。

根据研究,井陉地名应作历史解释,陉,从文字释义上讲是指山脉中断的地方;又说为灶的边缘为陉。井陉之“井”当为国名,即西周时期的邢国。两者合为地名,即井陉为古邢国西北的边“陉”。

理由一,井通“邢”在邢国出土的青铜器中,“邢”写作“井”,甲骨文中亦然。为此说井即邢历史久矣。

理由二,年代,在石家庄元氏县西张村出土的“臣谏簋”,其铭文,为邢国之属国“軝”国,当时邢国军队驻守此地,以固西山之“戎”与“泜”水之境。元氏西距井陉已近。

理由三,周穆王是西周史上的了不起的君王,在《山海经》《列子》《穆天子传》等先秦文献中有记载,虽然说我们目前还不能证实其历史的真伪,但从一些考古资料看,其中的记述有历史的事实有共同之处。

雍正版《井陉县志》记载,井陉有“猎台”,当地也有关于穆天子狩猎传说,《穆天子传》“……公元前年周穆王游历陉山”是迄今“陉”的最早记载。

理由四,赞皇有“坛山”。《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说:“檀山,在县东北十五里,高百余丈,相传周穆王尝驻此”。

《赞皇县志》说“万花山条,在东坛山村东北2公里,山体南北走向4公里,海拔.5米,因多野花而得名(古称坛山,以其状似坛而称之)旧志称:周穆王曾驻跸于此,并镌“吉日癸巳”四字于石壁,山上有避暑岩,景色幽奇。东侧为元氏界”。

《穆天子传》云:穆天子登赞皇置坛此山,遂以为名。癸巳志其日也。图经所载如此。而且记载说:“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邢侯待攻玉者。”“待,留之也。”

如果此说成立,我们可以借助《穆天子传》中的记载,来还原穆天子北征在河北的行径。

二、《穆天子传》北征与井陉

《穆天子传》又名《周穆王游行记》,为西晋咸宁五年()在今汲县西战国墓中发现的竹简,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

周穆王西游在《春秋左氏传》、《竹书纪年》、《史记》中也有记载。虽然《穆天子传》在文字上可能有些夸张,有些神话传说的内容杂入,与金文、清华简等出土资料相印证,其中的历史史实基本是应该肯定的。

《穆天子传》不仅反映了一个历史,还对研究古代地理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研究西周时期的河北区域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在穆天子传中有关于北巡河北一带的记录,有“漳水”“钘山”。《穆天子传》卷一:“饮天子蠲(音涓)山之上。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至于钘常之下。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钘山之队。”

其意是在戊寅日,天子北征,乃绝漳水。绝,即为横渡的意思,《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用现代的话是讲,在戊寅日周天子北征,渡过了漳水。漳水,即今天的漳河,源在山西境内。

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戊寅日至庚辰日,中间用了近十三天,北征来到了盘石关。盘石关在山西平定县,《平定州志?关梁志》记载:“盘石关在州东北七十里,一名石门口,通正定府平山县界。”自盘山进入钘地,到癸未这一天,天气有雨雪,天子狩猎于钘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钘山之队;钘山,郭璞注:“即井钘山也。”顾实疏:“井銒即井陉山,在今直隶正定府井陉县。”

庚辰至癸未,中间又用了近近十八天在钘山一带狩猎,第二天,也就是癸巳日,登上了赞皇县的坛山,举行了祭祀之礼,挥剑在坛山上刻下了“吉日癸巳”。

三、赞皇之“坛”与井陉之“钘”

在今天的赞皇县槐泉寺院保存有一块古碑,上面的“吉日癸巳”四古字,有说是西周周穆王北征犬戎时获胜,为纪其功、志其日,因刻于赞皇县檀山世称《檀山刻石》。

北宋时有一个宋祁的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此人还是一个著名的收藏家,现在留存一些法贴有许多钤有“子京”印记图章。在天圣年间,宋祁得中进士,后任翰林侍读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

宋祁祖系赵广平望族,故后人称其广平宋公。曾任定州路都部署、兼安抚使兼知定州。在赵州期间,他多次寻访“吉日癸巳”刻石,这件事记录在李中祐《吉日癸巳之记》碑中。

李中祐,是北宋宁州防禦使李允则之子。庆历七年(),为内殿崇班,并作为“生辰国信使副使”出使辽国。他对“吉日癸巳”刻石早有耳闻。到赵郡任郡守后,目睹该刻石后恐其损坏或丢失,皇祐五年(),李中祐将“吉日癸巳”四字刻于另石,作《吉日癸巳之记》,记述了“吉日癸巳”刻石被从檀山发现、发掘、凿取、移置的全过程,并立碑以誌之。

《吉日癸巳之记》高1.10米,宽0.80米。“吉日癸巳”四字,在石左侧的上中位置。字径0.15-0.20米。上有横排“吉日癸巳之记”的题额。李中祐写了一篇记文说:“赞皇县檀山上,有周穆王刻石四字,曰:‘吉日癸巳’。筆力遒劲,有剑拔弩张之状。地荒且僻,历数千年,鲜有知其奇古而往寓目者。雨激风射,日销月铄几何,其不遂堙灭。广平宋公,皇祐四年秋九月,自亳社之镇。镇阳,赵其属郡也。过赵日,嘗访此字於士大夫间尔。后,郡守王君使县人寻访得之崖石之上。令刘庄者,因督工凿取辇置归。我□时,人始惊□,观者日盈集,又从而摹写者亦何可支哉。噫!在寒山绝壁,昧昧然人不知识,埋没数千年。因宋公一言,今遂出幽晦取爱重。于时,石虽不能言,其亦感公之知□□之德矣。中祐昔闻其妙,近幸权守于此而覩其真,且惧経历久远,一旦圮剝,或坠于地,□前古妙绝之迹,迺俾辟石糊灰,括以坚木劖厅事右壁,而陷置之,覆盖固护庶永存而无他。时五年孟夏二十一日。权郡事李中祐记并题额。匠人任和刻字。”

北宋嘉祐乙亥年(),因为赞皇县撤县为镇,划归鄗邑,为了保护便将该石移至鄗邑。志文曰:“嘉祐已亥岁秋七月下未望日,移石于鄗邑之厅壁,令赵庠誌□吴东书。”而此鄗邑非今天的柏乡故城鄗邑,实指是今日的高邑。

后来欧阳修以“周穆王刻石”收入《集古录》。王安石看到此石后,写下了篇诗文:“唯知造文字,人惑鬼愁慑。秦愚既改皐,新眊乃易叠。六书遂失指,隶草矜敏捷。谁珍檀山刻,共赏兰亭帖。”

四、井利与邢国

《穆天子传》中周穆王北征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井利,此人是穆王时期的三公之一,这三公即为祭公、毕公、井利、毛班公。详细考证见杜勇先生《清华简《祭公》与西周三公之制》一文,(《历史研究》年第4期)他指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富辰云:“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这段话说到周初大分封,清华简中三公家族的封国尽在其中,其姓氏可由此寻绎。”

邢,即邢国,其封地在今之邢台。青铜器邢侯簋中所见邢侯为第一代邢侯。井通邢,其甲骨文、金文中的邢通作“井”。

井利即邢利,杜勇说“清华简中“井利”之“井”即“邢”,亦为周公之后。西周早期邢侯簋说井侯“作周公彝”(《集成》),白狺父鬲称“白狺父作井姬、季姜尊鬲”(《集成》),是邢为姬姓之证。”

有学者研究说,在西周金文中,除有井侯外,还有井伯、井叔、井季等人。他们以井为氏,应为井侯支裔。

徐中舒先生研究说:“邢侯大宗出坯就封于邢,其次子当仍留居王朝,食采于畿内的井邑。”

关于“井利”,经专家研究考证为周穆王时期的三公之一。常见于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在《今本竹书纪年》亦称井公利。《穆天子传》中,记载井利与周穆王两次下六博棋,与周穆王西征出行,途中由井利代表天子接受邦之君进献的豹皮、良马等礼品;后来周穆王在河宗举行礼河之祭祀,命井利、梁固率领六师参加活动;穆王在出狩途中举行盛姬的丧礼,由井利主办所需器物财用。杜勇先生研究后,说除井利主办盛姬丧礼所需物品外,其它记载井利所承担职责与金文和《周礼?宰夫》所见宰的职掌略相吻合。

《穆天子传》另有“邢侯”,曾“來弔喪”,天子“乃遣邢侯……归於其邦”。邢侯所归之“邦”是邢国。陈颖飞认为:“簡本《祭公》明確記載祭公病危時的井公是井利,但不能排除《穆天子傳》的井公與井利并非一人的可能。”

五、邢国与北戎

邢国的历史上始终与一个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戎”。

元氏出土的臣谏簋铭文中记载“戎大于軝”邢侯出兵搏戎,“戎”,李学勤认为即北戎。以“散居晋国境内的一种民族,多数在今山西省东部和东南部。臣谏簋所记,应即北戎东出井陉南下,以致威胁到邢国。”李学勤先生文中的一句“臣谏簋所记,应即北戎东出井陉南下,以致威胁到邢国”道破古井陉关为邢国之境,铭文邢侯抗击戎的记载,进一步说明邢国的建立本来就是为了遏制戎人,作周朝北方屏障的作用。

邢国北部的“戎”十分强悍,自西周穆王时期就多次深入中原地区。西周王室对此十分重视,以邢地为战略要地,建立邢侯国以抵御戎人的侵扰。沈长云先生说,当时的邢侯在另一件青铜器麦尊中称为“元侯”有专伐大权,“元侯”即诸侯之长,在一些文献中还称之为“方牧”“方伯”,古人在研究时注解说“元侯,大国之君……诸侯谓次国之君”。

关于西周的侯国疆土有多大范围,在古文献中是这样说的: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这样看来,当时的侯国国土面积并不是很大,只是在“方百里”范围内,但作为诸侯之长“元侯”的邢国,所控制的地域就包括了“伯”“子”封地的一些范围,也就是在实际邢国的控制地域中,有许多像“軝”“邶”这样的方伯和子爵。

在《竹书纪年》中记载,在周穆王时期“王十二年北巡狩征犬戎”,并记载说“十二年,毛公班、共公利、逢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冬十月北巡狩征犬戎。”这次征伐中的共公利,即为井公利。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第九简中也有“井利”的记载,专家们研究说,“井利”即为邢侯,是周王室的三公之一。西周时有《利鼎》上铸有铭文,记载着“井利”受封的情景:“唯王九月丁亥。王格于般宫。邢伯入右,利立中廷,北向,王乎作命内史册命利。”邢侯“井利”随穆王征犬戎还见于《穆天子传》中:“辛丑,天子西征,至于廫人。河宗之子孙廫柏絮且逆天子于智之□,先豹皮十、良马二六。天子使井利受之。”据文献中记载,此次征伐时穆王在今天的井陉境进行了狩猎,在赞皇县建立祭坛,登坛并挥剑书写了“吉日癸巳”,后世称为《檀山刻石》。回师时迁戎于太原。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在王室东迁后,“后二年,邢侯大破北戎”。从文献记载来分析,这时的邢国力量十分强盛,在春秋初期,可以抵挡北戎的侵扰。不久,邢国国势衰退,与戎狄的冲突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左传》记载:周惠王十六年,即前年“齐桓公二十五年,救邢,败狄人”。这次助邢进行了两年,到周惠王十八年,鲁僖公元年,齐桓公不仅助邢国打退了狄人,还率诸侯军助邢筑建新城,“具邢器用而迁之”到夷仪城。

六、结语

从现在已发现的考古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西周时期周穆王北征犬戎和狩猎的路线,延太行山东麓山前入漳水、邢国至井陉、赞皇一带,这条线路其后形成了秦驰道。如果再联系到对臣谏簋铭文进行再研究,可以得到这样的初步认识,今天的“井陉”地名与西周邢国有密切联系,“井陉”地名的原义为邢之境,“井”与“邢”相通,“井陉”应是邢国西北太行山与晋国、戎交界的边境。

井陉地名已经有近三千年历史,井陉古驿道形成于周穆王时期,也是井陉历史文化悠久的重要证据。当然,近年来在太行山东麓山前(石家庄区域)出土发现商周时期的方国,如臣谏簋中的“軝”、及商代的“曼”的研究,都对井陉为邢国之“陉”认识没有很大的影响,沈长云先生曾研究西周初封邢国为“元侯”的论点,即元侯为“百侯之长”,也就是说西周初期的邢国,其境还有许多小的侯国,这些侯国在当时均臣服于邢国。

文章中如有谬误之处,请专家多指导。

2.井陉古驿道考察记

刘顺超

年农历正月十五,受井陉县政府邀请参加在石家庄市井陉县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中国井陉春节民俗展演暨传统村落与庙会文化在当代价值研讨会”。期间与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近40位民俗专家和学者就民俗传承、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庙会文化当代价值等内容进行实地考察。正月十八日,与全国民协诸位老师共同考察井陉古驿道。

井陉古驿道是全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古驿道之一,是全国著名的古驿道,因有史记载开凿于秦始皇时期,故又叫“秦皇古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古驿道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这里自古是河北与山西间太行山腹地的一条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驿道上,自古以来燕赵晋秦之客,东西往来,络绎不绝,素有“冀晋通衢”之称。

井陉是千年古县,县城位于河北省西部山区。为什么称为井陉?《太平寰宇记》释为:“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形),故谓井陉。”此说为地形的解释。

古驿道的历史有多久?数千年间古驿道与井陉紧密相联,根脉相依,是井陉文化发展的生命线。

井陉地名也是由这条古驿道而来。

根据研究,早在西周穆王时期,即约公元前-前,对狄戎进行了北征,并在井陉一带进行了狩猎。关于此考证详见《穆天子传与井陉地名新考》一文。认为井陉地名应作历史解释,陉,从文字释义上讲是指山脉中断的地方;又说为灶的边缘为陉。井陉之“井”当为国名,即西周时期的邢国。两者合为地名,即井陉地名的释义为古邢国西北的边“陉”。

井陉古驿道开凿于何年?在《穆天子传》中记载了一个历史事件,就是周穆王北巡,在书中记载中,不仅是研究井陉历史悠久的证据,还为我们研究井陉先秦时期的地理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为研究河北区域先秦地理文化与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在穆天子传中有关于北巡河北一带的记录,有“漳水”和“钘山”等地名。钘山即井陉山,当时穆天子在戊寅日周天子北征,渡过了漳水。漳水,即今天的漳河,源在山西境内。戊寅日至庚辰日,中间用了近十三天,北征来到了盘石关。盘石关在山西平定县。自盘山进入钘地,到癸未这一天,天气有雨雪,天子狩猎于钘山之西阿。庚辰至癸未,中间又用了近近十八天在钘山一带狩猎,第二天,也就是癸巳日,登上了赞皇县的坛山,举行了祭祀之礼,挥剑在坛山上刻下了“吉日癸巳”。

这个记载描述了西周穆王时期已经形成了自山西进入井陉的一条古道,这个古道也就是今天井陉古驿道的前身,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井陉古驿道的历史已经有近年的历史了。

今天井陉境内的古驿道是自鹿泉郄庄经亮子岭、下安、上安、东天门、微水,过绵河后,经长岗、南河头、横口、张村、西河、井陉故城、板桥、长生口、龙窝、核挑园、旧关,到山西平定柏驿井。这个路线与穆天子北巡的路线,也是基本相符的。

井陉古驿道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十分的丰富,在全国民协和河北省民协组织的井陉文化考察活动中,专家学者对此有着深深的感触。

在古驿道的沿线四十多个村庄,与驿道文化相关的文化遗存近多余处,有驿道遗址、关阁、桥梁、驿站、寺庙、戏楼、店铺、石窟碑刻、古树木、历史民居等。

驿道上的关阁,建在通过村庄的两端,这些阁楼有的与村墙相连,有的与自然的沟壑形成天然的屏障,现存有30余座,其代表有土门关三阁、北横口西阁、核桃园东阁、西阁等。

驿道上的关阁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阁庙一体,就是下面为通行关阁,上面是百姓供奉的庙宇,在庙宇内供奉着各路神仙。如东土门西阁、上供奉文昌与关帝,西土门东阁,上供奉真武与三官。北平望东阁上供奉药王、北平西阁上供奉普贤,上安东村东阁供奉以全神,上安东村东阁上供奉玉帝,北横口西阁上供奉观音,北张村西阁上供奉关帝,南峪东阁上供奉财神和武圣,等等。

在驿道旁有龙窝寺,位于位于井陉县城微水西南25公里。寺院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版《井陉县志》记载:“龙窝,在县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楼台,颇为可观。传神龙断路,货郎仗剑斩之。至隆庆间,大雨冲出枯骨一窖,约数百斤许。”原龙窝寺规模较大,寺前西南、东北两端各建有关阁,古驿道从阁楼的门洞下穿过。龙窝寺石窟分布于龙窝寺遗址之西与东北山崖上,分石雕佛像与石刻题记两部分。在高出国道路面数米的崖壁中部,共有高浮雕形式雕刻而成的大小佛像47尊,均雕于崖上长方形弧顶大小不一的十四个石龛中。在上下错落排列的五个较大型石龛中,有四个石龛内各雕刻佛像一尊,这四尊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式。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身披贴身薄袈裟,袒胸露肩,面部端庄慈祥,衣着朴实无华。从雕刻风格中看,有唐末宋初之特点。位于左上部的另一个较大石龛内雕刻是菩萨造像,这是整个石龛中的精华。这尊菩萨造像,头戴宝冠,身披饰有缨络之袈裟,呈左腿盘曲,左手扶地,右腿跷起,右臂伸直搭于右膝上的自在菩萨形象。

龙窝寺石窟雕刻精美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石壁上诸多古人题刻,可反映出历史文化的丰富与悠久。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驿道的沿线还保留着服务设施,如古井、车马店、古驿道递运所等等。

沿道路还保留下来许多古槐树,年以上的树龄的有28棵,其中年以上的有七棵,0年以上的有2棵,如南河头古槐树龄达2年。核桃园驿道旁的古树达年以上。

古驿道遗址现保留有十多处,大部分路面为石灰岩质青石铺砌,在一些路面上还保留着明显的车辙印,白石岭的东天门即是最著名的一处。

“险隘古陉关,巍峨四面环”,井陉东天门古驿道是井陉古驿道的缩影,在这里可以看到历代遗留下来的驿道、驿铺、关城、关楼、驿马槽、驿马井,至今这里还保留下来先秦以来开凿的驿道石坎。东天门驿道是开凿在原始山体的路面,历代的开路者在石灰岩山体上,依山就势,蜿蜒而上,伏势而下,忽左忽右,急缓而就。这些石灰岩的路面,或劈山石以就,或劈石就地取材采石砌平凹处,筑成原始山体开凿与人工石块砌垒相结合的驿道。

在保留到今天长达0多米的驿路上,车硬是将石质路基磨轧出两道深深的车辙印痕,东关城城洞下完好的车辙印,车辙印长约近20米,有的深约30-40公分。数千年间因大量车辆的通行,一次次将坚硬的基压的凹凸不平,造成这里的车辙沟很深,而凸起来的石头托起车体难以前行,使驿道的管理理不得不让把高于车辙的石头又一次次的凿平,这样就形成了东天门城门洞低于原来基础近2米的石洞槽,石槽的两侧的石壁上还留下了车辆行进时车軎与石壁磨擦的一道道划痕,成为了见证沧桑岁月的关城门洞。东天门古驿道关城在筑建之初,就具备了古代城池的瓮城作用,两道关城之间相距50米,地势险胜,兵防严备,易守难攻,为通过这里的天然锁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关城内有当时值守兵役使用的兵房,山坡上还有驻守的各种建筑与设施。明代诗人王世贞在此驿路通过时,写下了“四塞河山险,中通一线天。雄关蔽全赵,叠嶂拱神京”的诗句。

在秦皇古驿道的东阁关帝庙,为清代的建筑式样,作法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作法杂以当地的一些作法,神像的背后还有民国之前遗留下的壁画。

“顾城轨易深,(王反)峻日摧。每当联蚓结绊之时,轮铁蹄甲与岭石相摩,声若奔雷,响应山谷。石之凝者,勒缰者,起觉,羊蹄,鹿盘,鸟道,蚕丛,尚无其险峻也。”这是清光绪年间平定名士张钺对东天门古驿道的描述。

古驿道已经数千年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在此发生过很多次著名的战役,如前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前年汉将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年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年清将刘光才打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八路军总部发起的石太线百团大战等等,都发生在这里。

古驿道是历史悠久,使用时间最长,学者研究后说,现存的井陉古驿道比罗马古道要早许多年。尤其可贵的是沿驿道各种文化丰富,保存完好,村庄形态完整,有着文化遗产的珍稀性和独特性,是古道文化中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之大成的文化体。可称为天下第一道。

相关建议:

1.打造天下第一道品牌,以井陉古驿道将沿路的村庄串连起来,让古驿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2.从古驿道文化中提炼文化元素,把一些元素进行放大,形成古驿道文化产品,如饮食系列、民俗民艺系列、古驿道文化系列、宗教信仰系列等等,开发的产品与外地的产品相比较,找出差异化,地载特色化、用商品的属性,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产品。

3.培育文化产品的同时,对可以形成大的文化产业的产品集群,要着大力进行扶持,如加大政府扶持,加大产品产业宣传,加大文化背景的营造等等。

4.在驿道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原生态景区的恢复,在民居修缮、古建重建等方面要注意时代特色和特点,要对建筑形态进行营造和保护。

5.有计划对古镇之间的古驿道进行恢复,已覆盖的应进行挖掘恢复原始状态,要保护原路两则的原始地貌和植被,对天际线进行保护,达到恢复明清时期原始天野的状态。

6.要注意点的文化营造,又要注意面的原始建筑形态肌理的建筑,要允许在不破坏重点文物及景观的同时,对新建筑体进行改建或外立面的改造,要善于古建结合人物、事件进行创建式的培育,特别是对有市场前景又有文化创意的地段进行文化包装;要善于村落、建筑、事件、人物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要注意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宣传,使古驿道文化旅游线路成为在宣传传统文化、引领建筑有中国特色村落、培养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

7.建立文物保护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基金机制,引导企业或个人对文物保护、古民居保护的认领保护,开辟传统文化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出路。

3.井陉文化考察及感想

刘顺超

井陉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漫长的岁月中至今保存着大量的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保留在民间。中国民协、河北民协与井陉县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中国井陉春节民俗展演暨传统村落与庙会文化在当代价值研讨会受到全国各地及新闻媒体的注意,特别是在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实地进行考察,目睹井陉民间文化的丰富与特色,同时井陉印象也深深植入各位专家学者的心中。下面就是我在井陉考察期间的几点感受。

一、井陉县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的活动,商周时期文化遗址证明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果加上古曼方的历史就更长。

二、历史文化极为丰富,文物众多。尤其是古村落的数量很多有国家级传统村落,不但多,古村落肌理保护很好,村庄形态完好。我在考察中与各位老师也进行了交流,当时我谈过自己的观点,一个古村落必须具备三点才可称之为古村落,这三点是,一个是必须有大面积的村落形态,二必须有完好的家族文化和村落文化,三就是村落宗教文化。

在学习考察中,井陉古村落都具备了这三个要素。而且在建筑风格融合了山西与河北的文化,建筑艺术兼采众长,其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精堪,建筑群中有着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井陉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各有特色。井陉赛会历史十分悠久,民国时期的《井陉县志料》就有丰富的记载。

井陉民俗文化中主要是民间的社与社祭,与先秦时期的祭礼是分不开的,社是与祭祀土地有关系,也就是春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祭祀中的社祭逐渐演变成了社火和社戏。开锁儿、社火、撵虚耗、转黄河、跑阵等都是社的不同表现形式。

比如:开锁儿,类似于成人礼,是有特色的井陉民俗之一,这个民俗有着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撵虚耗,是与巫术演变而来,驱赶一切不利于生活的东西,随着时间的发展,加入了许多元素,加上了巫术、道教元素有了仪式神秘感,加上了戏剧人物就有了娱乐,是一种传统祭祀、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形式。

天长镇庄旺村的祭河神(西门豹治邺祭河泊)形成,可能与当地的河患有关,放河灯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愿。

南康庄的跑阵与黄河阵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井陉处于晋冀交界地区,为兵家必争之地,为关隘文化的代表县区。也是太行山文化的代表县区。

总之,文化与当地的民间文化与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形成也是一个渐化过程,在这个逐渐过程中又会加入不同文化元素,这样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井陉地方文化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而这种文化特色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坚持的,如果我们摒弃了这种文化特色就会在区域文化中失去我们亮点。

目前,热火朝天的全域旅游乡村建设正在进行,很多地方在工作呈现一种浮燥的情绪,没有研究透自己的文化和特色,急于下手随行就市使自己所在地域成为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大众货。

从考察情况看,井陉的全域旅游或美丽乡村等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工作中也出现了“千村一面”特征,如统一对乡村进行围墙进行美观处理,做了穿衣戴帽的工作,各别村庄内的街巷进行了道路改造,出现了与传统建筑与环境不协调。从美丽乡村建设角度去看,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如果从文化旅游和传统村落保护角度分析,就大有可商之处了。

为此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思考:

一、井陉旅游和乡村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1.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如道路、停车场、服务中心等;对于村内的道路要注意与建筑环境的风格保持一致,村外于主干公路的道路要考虑到旅游的功能和游客流量,工作中要强化人性化服务,细化服务内容,注意“吃住行游购娱”五要素的建设,还要拓展“商养学闲情奇”新内容。

2.要加强特色乡村整理,注意对原真性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井陉处于太行山区,与山西交界地区,对新修复的建筑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元素,适度进行建筑艺术提高,但在工作中要注意自己村落特色的保护,如建筑材料、装饰、建筑作法等。工作中对此前与当地的建筑特色有明显冲突作法,如墙壁上涂料,墙头上用的南派瓦件,暴露在石缝外的水泥,水泥台阶等。将有代表性的大院重点修复,如南康庄的翠花门楼扇屏院,核桃园的吴家大院等等。重点景观的周边,要格外注意原生态修复,如桃树园的古驿道,可以将地面上的水泥和石料去掉,暴露出原来的路面。

3.要加强村落文化的整理和深度研究,梳理有关文化,如村庄家族文化、大院文化、庙宇祭祀,乡情乡俗等。要挖掘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进行当代价值的放大宣传。如大梁江村成人礼“开锁儿”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将会体现当代价值。核桃园的吴氏家训,南康庄村的邢氏祠堂“告祭”及家训都能够在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问题。

文化旅游是乡村经济的拉动力,创意产业也是新兴的朝阳产业。研究当地的文化元素向产品和产业转化是当前旅游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

井陉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十分丰富,但这些文化不可能全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要将文化进行元素分解,再进行放大提升,将符合市场需求的包装为产品。如大梁江的开锁儿,其锁儿可以设计为文化产品,与当地的民俗进行联系成为文化产品。

此次在考察中在村民家中发现一种用中药连翘制成的茶,汤色金黄,味道如红茶、普洱,制法采用道家的九蒸九晒方法使药性变的柔和。九蒸九晒制成的产品历史上有很多,属道家养生的制品,如九蒸九晒姜枣丸等,如果将这类产品与太行山的康养产业相结合,即能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

在井陉山货大集上,医院开发的系列产品很值得推广,如药枕、香包等等,井陉历史上就有酿造枣酒的传统,太行山也是历史重要的种植枣的地区,将枣与文化相结合进行推广可以拉动乡村经济产业。

井陉庙会历史悠久,不仅各村有庙会,且各自形式不同,祭祀的对象也不亦相同,如果将民间信仰与祈福相联系,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祈福产品。井陉有很多庙宇,为此有许多泥塑高手,在年货大集有这样的作品,如果能进行引导可发展成文化产品,只是目前这类产品还比较单调。

剪纸在我省有很多,如蔚县剪纸,历史悠久,品种很多且知名度很高。在这类品开发时,要注意差异化,要挖掘自己的特色。井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栾瑞花的剪纸十分精致,并带有原始的味道,还有创新品种,如利用树的叶子结合剪纸手法创造的叶雕,这种文化产品是应该值得注意。

井陉年味浓,“神过十五,人过十六”是井陉的特色,井陉年是中国年的品牌,井陉年是中国年的代表;可以以此拉动井陉的旅游。文化产业贵在投入,文化产品贵在挖掘,文化品牌贵在培育。我相信井陉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旅游事业,繁荣文化文化产业,实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及旅游事业的大发展。井陉的旅游和文化事业一定会发展起来。

文章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yh/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