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注VR财天封面

多位接受《财经天下》周刊记者调查采访的VR从业者,基本抱持一个观点:目前的VR仍处于手机的“大哥大时代”,至于何时抵达“智能机时代”,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表。显然,能否熬过眼下这样一段漫长而残酷的培育期,将是那些刚刚热情万丈宣布下注VR的公司们所要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全文约1万2千字,阅读大概需要15分钟。

财经天下(ID:cjtxzk)文|李健华

摄影|王攀

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30分钟,位于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一家咖啡馆,37岁的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翁冬冬带着两名助手匆匆出现——他刚从附近的一场VR(VirtualReality,即虚拟现实)会议赶过来。“最近实在太忙了。”他一边顺着呼吸,一边说,“每周都得有七八波人跑到学校谈合作。今天刚见完腾讯的人,明天还要跟阿里的人谈。”他不太满意眼下的工作状态——白天的时间被各种有关VR的会议和业务交流完全挤占,“研究工作只能安排到晚上”。再这样下去,为了自己的科研项目,他只好选择“闭关”。今年2月,大学毕业就“希望有一天可以创办VR公司”的汪丛青成为HTCVive中国区总裁。他被HTC董事长兼CEO王雪红派驻北京,成立了一个30多人的VR团队,并且借助从HTC手机部门抽调的部分人手,加快构建HTCVive在国内的内容生态。上世纪90年代,翁冬冬和汪丛青分别第一次接触到VR产品汪丛青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VR研究室担任助理时,体验了一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价50万美元、美国海军用于培训士兵的VR设备。“特别惊喜,这种技术对未来有重要影响。”为此,他在大四写下一篇关于VR如何颠覆未来教育的论文。在太平洋西岸,北京理工大学大二学生翁冬冬,师从国内著名光学专家王涌天院士,见识了同样在当时只被应用在诸如装甲车辆维修、飞行模拟器等军事及重工业领域的早期VR技术。“你说你们研究VR的,除了能做模拟培训,还有什么用?”一位朋友把这个硬梆梆的问题抛给翁冬冬,后者一时竟无言以对。在年以前,翁冬冬研究的VR领域长期被视为商用价值极小的高冷学科。“一套标准设备再加上软件要花一二百万元,贵得令人咂舌,而应用场景却十分有限。”时移世易,VR技术的发展使设备价格大幅压缩,是其得以在商业化上获得重大突破的原因。现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的VR硬件产品分三大类:一是连接PC主机的VR头盔(也叫头显);第二种是将智能手机放置其中使用的VR眼镜;此外还有VR一体机。目前全球公认最主流的国际三大头显品牌:索尼PSVR、Oculus、HTCVive的零售价格,在到元人民币区间。VR商业能量的爆发始于年3月。彼时,Facebook豪掷20亿美元收购美国VR公司Oculus,被视为VR产业最重要的转折点。“从那一天开始世界就变得不一样,绝对的,一点都不夸张。”回忆起这场收购案,翁冬冬至今仍然有些激动。这位北理工学者和他的VR研究项目的命运,正是在这个节点,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十几年鲜为人知的科研冷宫瞬间转场,成为在过去两年科技创投圈最热闹的产业领域。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翁冬冬

对此,从事VR影像内容制作的兰亭数字联合创始人庄继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阿里巴巴突然在某个未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yh/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