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两种常见寄生虫病防控技术

(网络配图)

鸭是小型经济动物,因其特有的饲养方式,鸭体内外寄生虫的带虫情况很普遍,严重影响到鸭的正常生长。现将鸭两种常见寄生虫病防控技术介绍如下,供养鸭场户借鉴参考。

鸭球虫病

鸭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科泰泽属和温扬属的球虫寄生于鸭小肠上皮细胞内引起的疾病,其对雏鸭为害严重。

1

临床症状

急性感染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鸭,尤其是由网上转为地面饲养时,病雏鸭表现精神萎靡、缩颈垂翅、不食、喜卧、渴欲增加等。病初腹泻,随后排暗红色或深红色血便,常在发病后2~3天死亡,多数于第4~5天死亡。耐过病鸭逐渐恢复食欲,停止死亡,但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慢性感染一般不显症状,偶见拉稀,常成为球虫携带者和传染源。

2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肉眼可见整个小肠呈弥漫性出血性肠炎,以卵黄蒂前后范围的病变尤为严重。肠壁肿胀、出血。肠黏膜上有出血斑或密布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见有红白相间的小点,有的膜上覆盖一层糠状或奶酪状黏液,或有淡红色或深红色胶冻状血性黏液,但不形成肠芯。肝、肾淤血。心肌色淡,心房扩张,血液充盈。

3

预防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及时清除鸭舍内及运动场内的粪便,防止饲料、饮水被污染,对鸭舍及运动场要定期消毒,使用10%氨水消毒效果较好。

②对雏鸭定期投喂抗球虫药,氯苯胍、三字球虫粉、克球粉、抗球王等对本病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用药时间一般从12日龄开始,连用3天,20日龄时再连用3天。

4

治疗措施

鸭球虫病必须全群投药,以防止隐性感染者发病。此外,为防止球虫产生抗药性,需不断更换防治药物的种类,即每2个疗程的药物尽量不同,以增强疗效。以下药物可供选择。

①克球粉按0.05%的浓度拌饲料,连用5天。

②三字球虫粉按0.04%的浓度加入饮水中,连用3天。

③抗球王按每吨饲料中加克,连用3~5天。注意,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并要求拌料均匀。

④磺胺六甲氧嘧啶按0.1%的用量加入饲料中,搅拌均匀,连喂3~5天,停3天,再喂5天。

⑤复方新诺明按0.1%的用量加入饲料,连喂3~5天。

鸭绦虫病

鸭绦虫病是由矛形剑带绦虫、美丽膜壳绦虫、片形皱褶绦虫等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本病主要为害数周至5月龄的鸭,母鸭亦可感染。

1

临床症状

病鸭腹泻,排出灰白色恶臭稀粪,混有黏液和长短不一的黄白色绦虫节片。病鸭食欲不振,生长发育受阻,贫血,消瘦,其小肠内可见大量绦虫寄生,小肠有明显的肠炎变化,严重时虫体阻塞小肠或造成肠穿孔。病鸭有的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走路摇晃,两脚无力。有时伸颈,张口摇头,后期站立困难,倒地死亡。

2

病理变化

死于绦虫病的鸭只尸体消瘦,可见小肠黏膜发炎出血,肠腔见大量虫体,甚至阻塞肠道,或引起肠扭转、破裂。此外,也可见到脾、肝和胆囊增大,心外膜有明显出血点。

3

预防措施

①在绦虫病流行的地区,带病成鸭是主要传染源,它通过粪便可以大量排出虫卵。在每年入冬及开春及时给成年鸭进行一次驱虫,因为此时中间宿主剑水蚤大部分已死亡,这样可以杜绝中间宿主接触病原。这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②在流行地区应定期给雏鸭进行驱虫,投药后21小时内应及时清扫粪便并堆积发酵,以防病原散播。

③鸭群应尽可能在深水或水源可流动的水塘放牧,以减少鸭只接触剑水蚤而感染绦虫病的机会。

④按鸭每公斤体重用25~40毫克丙硫苯咪唑拌料,或加入水中供饮用,不在有剑水蚤的死水内放养雏鸭。

4

治疗措施

①吡喹酮按10~15毫克/公斤体重一次口服。

②二氯酚按20毫克/公斤体重拌料一次喂给。

③硫双二氯酚(别丁)按毫克/公斤体重与饲料混合一次投服。

④氯硝柳胺按60~毫克/公斤体重均匀拌料一次喂服。

⑤槟榔按每公斤体重0.75克煎水灌服。具体方法是将槟榔放入10倍的清水中,煎至原液的1/3,冷却后用胶管逐只灌入鸭食道内。用药后的鸭集中关在干燥的地面上,约2小时左右虫体即能排出。如出现药物中毒症状(如流涎、麻痹等),应马上给每只鸭注射1%的硫酸阿托品0.1~0.2毫升。

作者:广东汕头市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研究员陈俊敏

编辑:潘凌蒙希









































甲氧沙林液
甲氧沙林液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yh/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