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来说,水是仅次于氧气的重要物质。成人体内60%的重量是水。儿童体内水的比重更大,可达80%。
如果一个人不吃饭,只喝水,依靠自己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或消耗自体组织,可以存活一个月。但是如果不喝水,连一周时间也很难挨过。体内失水10%,就威胁健康;如失水20%,就有生命危险——足见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喝水的好处还有...
?有益于新陈代谢
?有利于稀释血液
?对皮肤保湿润泽、养颜有好作用
?易食物的消化
?助排便
?减少患结石的概率
?可以防眼干,避免视力快速下降
但你知道吗?喝水虽好,某些人群是不能多喝水的呢....
按年龄分
1
未满6个月的婴儿
婴幼儿的肾脏功能要到1岁以后才能到达成人正常的标准,一旦宝宝摄入水分过多,肾脏将无法及时排出体内的过多水分,容易造成低血钠,引起水中毒。
一般来说,还未添加辅食的(6个月以内)宝宝,胃容量相对较小,饮食来源完全靠吃奶,而奶中80%都是水分,因此只要母乳充足,通常是没有必要给宝宝额外补水的。
而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宝宝,如果出现大便干燥或者便秘的情况,可以选择在两次喂奶之间适当喂水。
2
65岁以上老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体内固有水分和皮肤细胞内水分逐渐减少,可出现慢性生理性脱水,故皮肤干燥,皱纹增多。
但这里提倡老人喝水并非喝得越多越好。一般说来,老人每天喝~毫升水即可。
不要一次喝入大量水,以免血容量剧增,加重心、肾负担,而患有心、肾疾病及高血压者尤其不宜一次大量和快速喝水。喝水最好坚持定量,做到多次少喝。
按疾病分
1
心脏病患者
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心脏衰竭的病人,会因肾脏血流与灌注功能不正常,无法使身体水分顺利排出,因此全身容易产生水肿。
如果饮用过量的水,就会增加心、肺等脏器的负担,甚至诱发低血钠症,出现恶心、呕吐、全身抽搐、昏迷等危险症状。
2
严重病毒性感冒患者
一般情况下,对于感冒病人医生都会建议多喝开水。
但对于个别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等病毒性感染较为严重的感冒病患,不建议多喝水。因为多喝水会引起肾脏水分过剩,体内电解质不平衡,可能会造成低血钠症和液体负载过多等症状。
患了感冒以后,要保持饮水量,然而不要一次大量饮水,应间断性喝水。
3
服胃溃疡药的患者
某些治疗胃溃疡的药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服药时不仅不能多喝水,甚至是不喝水,否则会降低药效,失去其治疗作用。
?混悬剂胃溃疡药
代表药:氢氧化铝凝胶(黏稠状半固体混悬剂)
此类药不要饮水,直接喝下去。
因为该药进入胃中会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形成一层牢固的保护膜,覆盖在受损的胃黏膜上,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进食后胃酸的侵蚀,慢慢长出新的组织把溃疡面填平,恢复其原有功能。
?片剂抗溃疡药
代表药:硫糖铝片(胃溃宁)、胃得乐片和胃舒平片(复方氢氧化铝)等
此类药嚼碎、干吞,或仅需极少量的水供吞下胃。
这样服用的目的是使得碎粉末入胃后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覆盖于有病的胃黏膜上,以保护原已受伤的胃壁。
且必须在餐前半小时的空腹状态下服用,服用后半小时内不可饮水。
Tips:与此相同服用方法的还有①止咳类药物,如止咳糖浆、甘草合剂等;②抗心绞痛药,如硝酸甘油片。
4
青光眼患者
没有做手术的青光眼患者,特别是闭角型患者在短时间内摄人大量水分,会因房水生成增多引起眼压升高,有时可能引起急性发作。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口渴是机体的生理信号,表明体内缺水,应该及时补充,但要注意控制饮水量,一般每次饮水不要超过毫升。
按中医体质分
1
气虚质
精神疲倦,少气懒言,容易出汗,口淡,不想喝水。舌淡,边有齿痕。
2
阳虚质
比较怕冷,饮食都喜欢偏热的,对冷饮及冷的食物不太喜欢,或进食后有不舒服的感觉。
平时大便偏烂,不易成形,小便清长,有些人夜尿较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润,甚至有些人舌苔上好像有一层水。
3
痰湿质
面色淡黄而黯,眼部有轻微浮肿的感觉,面部皮肤的油脂较多。这种体质的人多汗,汗液黏腻,口黏腻或觉口中发甜。
常感觉很累很倦,身体困重,尤其是腰腿部有沉重感,时有胸闷,容易咳痰。
但如果觉得口干,还是可以喝一些水的,但不要一次大量地喝,可以分次慢慢地喝。还可考虑以茶代水。
?阳虚质者可以喝一些普洱茶,或炖一些人参汤代水喝;
?气虚质者可用白术或党参煮汤代水喝;
?痰湿质者可用薏米或扁豆煮汤代水喝。
出汗、清宿便能排毒?最有效的排毒法,其实是这7招!一说到「排毒」,不少人就来劲了——
别怕出汗,那是身体在排毒!
一天不便便,人体的宿便、肠毒就排不出去!
按摩淋巴能排毒,因为淋巴能收集各器官的毒素!
多吃排毒食物,能排出身体里的毒!
……
于是,乖乖地掏出钱包,准备投入到伟大的「排毒」事业中……
这挺健康的一人,怎么五脏六腑都是毒?
哪些方法靠谱?
身体真的需要排毒吗?
出汗排不排毒?很遗憾,并不能……
这是因为,汗液中98%~99%的成分是水和电解质(钠、钾、镁、钙、磷等)。
能跟“毒”挂上点钩的,可能只有那不到1%的尿素氮。
然而,肾脏和肝脏才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解毒器官,并且尿素氮主要通过小便来排出。
要想通过出汗排毒,效果真的微乎其微。
如果为了排毒,拼命让自己过多地出汗,反而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所以提醒一下,想通过高温瑜伽、蒸桑拿、裹保鲜膜来出汗排毒的妹子,可以死心了……
姑娘,能呼吸不……
清宿便,排肠毒?实不相瞒,第一次听到「宿便」一词,还是在很多年前的电视广告上。
那时的“清肠减肥茶”,卖得可是十分红火。
广告说了,便秘和减肥的人,喝了之后能“清宿便、排肠毒”!
再到最近,我听说“每个人身体里大概会有18斤宿便”。
作为一个常年把减肥挂在嘴上的人:
然而让人心碎的是,不管中医和西医,都没有“宿便”这个概念,也就没有“排肠毒”的说法。
普通人一天排1~2次便,也可以1~2天排1次便,甚至2~3天排便1次都是正常的。
先不说人体每天能吃进去多少食物,就当全都不吸收吧,也不可能有18斤这么多。
还有,那么大一坨的便便堆在肠子里,身体还不会产生便意吗?除非你硬憋着,否则基本都会排出去。
反而是一些所谓的“清肠”产品,大多含有泻药成分,即使打着“纯天然”的噱头,比如番泻叶和大黄,也是被中西医划入泻药的范畴。
长期服用,可能会造成肠套结、肠扭转、肠梗阻,得不偿失……
清肺食物能排毒吗?空气污染大,吃点梨、木耳、白萝卜能清肺,尤其是鸭血和猪血,效果最好!
首先,有一点要搞清楚:传统中医上五脏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解剖学上的概念。
中医学上的“清肺”,一般指减缓与呼吸道有关的症状,如咳嗽、痰多等。
所以,人们所说的“清肺食物”、“清肺药物”,是指某些食物和药物有助于改善这些症状,能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不论是什么“清肺”物质,进入的都是消化道;而空气污染重的颗粒,进入人体的途径却是呼吸道。
如果你相信“清肺食品”能清理体内的有害物质,那可以说是“图样图森破”了。
按摩淋巴能排毒?淋巴能收集人体各个器官的毒素,而淋巴按摩能加速淋巴代谢,并且通过尿液、汗液把毒素排出去。
实际上,医学上不仅没有“淋巴按摩”这个概念,并且淋巴组织更是按摩不得!
淋巴系统,就像血液系统一样遍布全身,主要起免疫作用。
它的代谢废物,并非“通过汗液和尿液直接排出体外”,而是进入血管,重新参与血液循环。
如果盲目按摩淋巴,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比如喉咙痛时,下颌淋巴结会肿大,若用手按压,就会导致炎症蔓延。
医生一般不主张按摩淋巴结的所在处,如腋窝、锁骨下、腹股沟。
啰嗦了那么多,无非是想告诉大家:
所谓“排毒”,只是商家在
别再花冤枉钱了!
不管是在中医还是西医的理论体系中,“排毒疗法”只是一个“靠不住”的说法。
那么,抛开商家的炒作,身体是不是真的需要“排毒”呢?
其实,“减毒”才是关键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一般情况下,毒素不会危害到健康,正常的人不必特意去“排毒”。
肝、肾是两个主要的解毒器官,要想减轻它们的负担,就应该着手于减少毒素的摄入。
1不要滥用药物,不长期吃中药、补药、保健品已经明确能造成肝肾损伤的中药有:天仙藤、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苍耳子等。
2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对肾脏和肝脏危害巨大。
3维持正常体重,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肥胖会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是诱发肾小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同时,脂肪还是引起脂肪肝的“元凶”,而过多的糖类在人体内也能转化为脂肪。所以,在控制脂肪摄入的同时,还要控制糖的摄入。
如果BMI指数[即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24,那建议你:
4别太劳累体力劳动过多,会增加体内的代谢废物,从而加重肾脏负荷。
5戒酒戒烟酒精是伤肝的一把好手,轻则会引起转氨酶升高,重则会导致肝脏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而吸烟则明确会增加肾脏疾病的几率。
6不吃发霉食物发霉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会造成肝损伤。
7每年至少做一次体检,能及时发现疾病而如果毒素摄入过多、过重,此时最应该做的,不是吃什么“排毒”产品,或者去美容院做个“排毒”spa,而是↓↓↓
-END-
版权声明: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谢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