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行医45年,退休不离岗,东茗这

初见张汀贤医生,是在东茗乡卫生院的一间党员会议室里。窗外正下着秋雨,身着白大褂的张汀贤,胸口别着的党徽和姓名牌格外醒目。细数光阴,他竟未曾想过,自己在东茗这片土地上已行医四十五载,而这近半个世纪的岁月,刻下的不仅有他额头的皱纹,也有他一生最美好、最厚重的时光。

01

泥巴房里的灯光

年10月,张汀贤从绍兴卫校医士班毕业来到了东茗乡卫生院,成为了这里的第六名医生。面对卫生院医生少、病人多、条件差的工作环境,张汀贤并没有气馁,没有退缩。

  

由于东茗卫生院地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在一些偏远山村,老百姓平时看个小病小痛都要走上几十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卫生院就医,更不用说一些急性病、突发病了。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夜,走到结了冰的田埂上,冷得直打哆嗦。

  

年的一个晚上,一农医院大门,说在康庄村家中的孩子拉肚子,病卧在家几天,已经昏死过去了。当时外面下着大雪,张汀贤二话没说,拿起药箱和手电筒就出了门,来回三十里的路途,步行两个多小时。经过连续几天的出诊治疗,小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张汀贤紧蹦的神经也终于得到缓解。而他热心敬业的服务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直夸他是老百姓的贴心人。为了方便群众随时看病,医院为家,24医院,无论严寒酷暑还是白天夜晚,随叫随到,没有任何怨言。家住东茗乡长乐村的王再华患有胆石症、皮肤炎多年,张汀贤多次上门为他换药。每次揭开患者的敷料,便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令人掩鼻作呕,张汀贤却全然不顾,悉心为患者处理创面,令王再华一家感激不已。张汀贤总说:“老百姓把我当作朋友,相信我,我感到很幸福!”

  

除了经常性的出诊,春秋之交的“抢种抢收”医疗保障工作也让张汀贤记忆犹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每年的立秋前,为支持农民的水稻抢收抢种工作,政府都会派出医生驻扎在村里两个月,为村民抢收农作物提供医疗保障。一去就是两个月回不了家,作为院长的张汀贤总是主动请缨,把照顾父母和孩子的重担全交给妻子,自己风尘仆仆奔向双抢第一线,与村民吃住在一起,为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援助。在幼子张晓斌的记忆里,第一次送爸爸去驻村时自己只有四岁。虽然对家人亏欠太多太多,张贤汀却从未对工作有半点怠慢,用身体力行实践着作为党员的职责与使命。

  

年是乡村体检的第一年,东茗乡一共有余人参加,可谓规模大、人数多、任务重。张汀贤带着团队早早赶赴现场,到村里时天还未亮,只为了让老百姓少一点等待。而无论诊务多忙,他总是面带微笑,不厌其烦地解答病人的疑惑,谆谆告诫病人养病的注意事项。张汀贤说:“做医生没有什么最高标准,怎么做对病人好,我们就应该怎么做。”待病人如亲人,就是他的“态度”。同样,病人们也把张汀贤当作自己的贴心人,但凡头疼脑热总得问过张医师才放心,家长里短也都愿意找他倾诉,大家都说:“看到张医师,病就好了一半。”

  

“那个时候,卫生院不仅要负责医疗,还有食品监管、卫生监督等职能。”乡镇里关于卫生的方方面面工作,都需要张汀贤和同事们去完成。除了正常的白班、夜班,还需要出诊、驻村、监督、检查……工作很多,人手很少,但张汀贤仍然细致地做着每一件事,身先士卒,兢兢业业。医院举行大扫除,他出现在最脏的角落;医院下村体检时,他坐在任务最重的检查位置;医院岗位缺员时,他以身作则主动加班。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员工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逐渐成长为一支患者信赖的医疗团队。

02

院长室里的奖状

年,通过群众评议和上级考查,张汀贤被任命为东茗乡卫生院院长。在大家眼里,他不仅是一名好医生,也是一位好院长。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张汀贤的第一把火就放在了抓业务上。“那时候,来卫生院生孩子的很多,万一碰上产妇难产,大家就一起上阵!”张汀贤回忆那些年的医疗状况,总结为“三多”:产妇多、出诊多、各种抢救病人多。院里只有一个妇产科大夫,但每年来生孩子的有多人,难免遇上个危急情况,大家就都过来帮忙。“平时就各自忙着看病,当时没有护士,开药、配药、打针、输液,都得自己动手!”张汀贤主要看内科,也得看外科和儿科,因为耐心和专业的医术,专程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就这样,张汀贤自己的业务量做到了院里首屈一指,东茗乡卫生院的业务水平也稳居全县乡镇卫生院的前三名。

除了继续做好诊疗事务,张汀医院的发展上。年,卫生院准备移址重建。建造之初,医院选址屡遭阻碍,工程建设举步维艰。张汀贤曾救治过的患者王再华闻悉后,主动让出了自己家一半的宅基地,说道:“这么好的医生,医院,我们不支持他们,支持谁?!”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在张汀贤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年12月,一座建筑面积平方米的新门诊大楼落成了,医院就医条件。

  

医院工作,张汀贤积极走访群众和职工,摸清卫生院现状,制订新的措施和规章,强化院委会,配备科室管理人员……在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下,东茗乡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门诊人次每年平均增长20%,老百姓口碑越来越好,医院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在张汀贤担任院长的24年里,全院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东茗乡卫生院也一跃发展成为全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乡级卫生院。医院先后获得“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绍兴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县级文明单位”“县卫计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而张汀贤个人也荣获浙江省农村卫生先进工作者、县党代表、县卫计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

  

提起张汀贤,周围的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善良、诚恳、勤劳、敬业,再多的形容词都无法描绘出患者心中对张汀贤的信任和感激,就像曾经挂在泥巴房墙壁上的一张张奖状,当人们赞叹这些荣誉的取得时,张汀贤却说:“那些荣誉都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没什么值得说的,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责任,是张汀贤心中关于医生最重要的定义。正是因为责任,他毅然在寒冬的深夜出诊;正是因为责任,他驻村63天未曾离岗一刻;正是因为责任,他把病人和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是因为责任,他和同事们一道,在窄小昏暗的泥巴房里一同坚守了26年。

  

03

退休返聘后的“活宝贝”

年6月,张汀贤退休了。同时期的“老同事”医院医院继续发挥余热,医院都争医院管理工作,但他都一一婉拒了。面对仍然缺人的卫生院,他毅然决定继续留在临床一线,在他看来,自己的根始终在乡村,始终在东茗,而这一干就又是六个年头。

老话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张汀贤正是东茗乡卫生院的“活宝贝”。在退休再聘之后的工作中,张汀贤每天必做三件事情:看病,学习,传授心得。每天,医院,提前开始看病,中午的时候也会等所有病人看好了再去吃饭,病人们常说“虽然这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我们患者来讲,可以说是相当贴心,因为医生关心病人,了解我们病人的心情,我们深感张医生不仅有精湛的医术,而且有高尚的医德,有一颗装着病人心的医生,碰到这样的好医生,我们觉得很幸运”。

  

年1月的一个晚上,张汀贤正在睡梦中,突然接到签约对象莒溪村72岁的独居老人王老伯打来的呼救“张医生呀,我的肚子突然痛的要命……”挂完电话,张汀贤立刻赶过去,发现老人表情痛苦,情况比较危急,马上拨打,医院急诊,经检查为肠扭转,直到老人病情稳定了,张汀贤才离开。

  

家住东茗乡长乐村67岁的张老伯,是一名资深的糖尿病患者,也是张汀贤的签约服务对象,张汀贤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张老伯量血压、测血糖、听诊心肺、检查身体等。今年4月,张老伯突然感觉胸口很闷,家人连忙打电话给张汀贤。于是张汀贤不顾春夜的寒冷,立即赶到老人家里。在对张老伯进行初步的身体检查后,疑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因为东茗乡卫生院没有相关的药物,张汀贤立即决定转医院治疗,又协调为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争取了更多的治疗时间。直至次日凌晨,患者的疼痛被解除,陪同患者家属焦急的心情慢慢得以平复,张汀贤才回到了家里。病人家属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

  

而所有这些只是张汀贤45年行医生涯中的一些小事,但在老百姓看来,却是天大的事情。为了让签约居民随时能找到他,张汀贤24小时都保持电话畅通,他把每一位患者当做自己的家人去对待去照顾,与每一位接触过的患者有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联系。

  

在年轻人们眼中,他是良师益友,是令人敬仰的老前辈;在患者眼中,他是至亲朋友,是受人尊敬的好医生。张汀贤用青春书写着生命的感动,用爱心为患者拂去满身的伤痛,用笑容为患者增添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卫生事业,纵然一身布衣,低调朴素,却闪耀着高尚。

来源:县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王斌祥陈晓萍

编辑:张春毅

更多精彩

城南路口要建立交桥了!工程红线控制范围确定!抢种抢建,一概无效!

新昌的“吃瓜群众”有福了,有人在新昌种出了“自然熟”的哈密瓜!留言点赞,送福利!

新昌公安悬赏通缉!提供有效线索者最高奖励10万元!

新昌版“中国好邻居”!三把伞撑出一个暖心故事……

捂紧“钱袋子”,做个好司机,又有两处交通监控启用!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地方
白癜风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yh/2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