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生的婴儿小宝宝们,身体各方面都很“脆弱”,新爸妈们要注意宝宝常见疾病的护理,免得宝宝生病后抓瞎。
身体发热
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37.5-38℃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在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体温下午比上午稍高(0.5℃以内),这是正常现象。那怎样才能判断新生儿是否发热呢?
发现孩子面红、唇干、出汗、烦闹、呼吸气粗、吃奶时口鼻出热气。
用手背摸额头、背部,以及手脚感觉发烫。
测腋下体温3-5分钟,体温表测定更准确。
1、温度不超过38℃,无需服药,注意观察,多喝温开水,几个小时过后,体温就能降至正常范围。
2、室温应保持在20-25℃之间,若室温高于25℃,减少或松开婴儿的衣服和包被,以便散热降温。
3、体温超过39℃,可用温水擦浴,要求水温30-34℃,主要擦浴前额、颈部、腋下、四肢和大腿跟部,经上述处理后,医院检查治疗。
新生儿腹泻
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很少发生腹泻,这是因为母乳不仅营养成分比例恰当,符合新生儿的需要,而且其中含有多种抗体可以防止腹泻的发生。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常因牛奶放置时间过长变质或食具消毒不严而造成消化道感染,容易导致腹泻的发生;同时天气聚变、奶粉冲配不当也会造成新生儿消化功能紊乱,同样容易导致腹泻。
大便为黄绿色,且伴有少量粘液,有酸臭味,或呈薄糊状,每天大便约6次上下。
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多达10次以上,身体出现明显脱水现象,婴儿哭声低微,体重锐减、尿少,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新生儿发生腹泻时应及时就医治疗。
新生儿呕吐
首先要弄清楚宝宝是溢奶还是呕吐,溢奶多见于刚开始喂奶后不久,改变体位或给婴儿换尿布时,一般吐出一、两口即止,这是正常现象,出生后6个月这内这种现象会自然消失。
呕吐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它和溢奶不同,呕吐的奶量比较多,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或半小时以后,呕吐前孩子有张口伸脖、痛苦难受的表情,呕吐时奶水多是喷射性地从嘴里涌出。
新生儿呕吐,一般是新生儿生理特点引起的,新生儿的胃呈水平状,胃底平直,奶水容易反流,引发呕吐,同时胃容量极小,功能发育不够成熟。新生儿呕吐又分为生理性呕吐和病理性呕吐两种。
主要表现:
(1)喂养姿势不对、喂养不当、喂得过饱、喂奶时啼哭、吸空奶瓶、乳头过大或凹陷引起大量气体进入,引起呕吐;
(2)吸奶过急或过快,喂奶后平卧或过多、过早翻动婴儿,易引发呕吐。
注意喂养姿势,不要喂的过饱;婴儿啼哭时不急于喂奶,不吸空奶瓶;喂完奶后,将新生儿抱伏在母亲的肩上,轻拍背部,让新生儿将吞入胃内的空气呃出;然后将婴儿右侧卧位放下。
主要表现:
(1)呕吐奶水频繁,呕吐物为奶瓣或绿色胆汁,呕吐量多;
(2)生下来就呕吐,无胎便排出,并伴有腹胀;
(3)2-3周开始,呈进行性、持续性吐奶状态;
(4)呕吐呈喷射性,吐奶为奶凝块;
(5)大便量较少,吐后饥饿感很强。
上述呕吐表现可能是胃肠道感染、颅内病变,先天性肠道畸形(闭锁或狭窄)引起,医院诊治,否则会延误病情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新生儿湿疹
湿疹又名奶癣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一般由蛋白质过敏、母亲吃鱼虾引起。主要出现在婴儿脸部、眉毛之间、耳后、颈部、四肢,表现为很小的斑点红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流黄水、痒,哭闹、搓、搔可致出血或感染,干燥时则结成黄痂,此病在孩子1-2岁后可不治自愈。
(1)穿宽大的衣服,衣料不要有刺激性,最好是棉布,避免毛衣接触皮肤;
(2)不能用热水或肥皂洗,不可以晒太阳;
(3)局部不应随便上药,在急性期用2-4%比例稀释的硼酸水湿敷,然后用氧化锌软膏外涂,轻症用炉甘石洗剂外用,慢性期用可得松软膏类药物;
(4)不要乱抓,及时剪指甲,用纱布包手。
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是指新生儿脐部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并带有臭味或脐窝周围皮肤发红,轻症者除脐部有异常外,体温及食欲均正常,重症者则有发热吃奶少等表现。
出生后每天早晨用75%的配比稀释的酒精涂脐带,用消毒纱布包好,如有红肿,有分泌物,可用75%的酒精涂脐部,保持干燥,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应请医生处理。
新生儿鹅口疮
鹅口疮是指婴儿口腔粘膜、牙龈、嘴唇等处,长出大大小小的白色斑点,主要是由母亲乳头或奶瓶假乳头不干净引起,同时用不清洁的纱布洗口腔也会引起。
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1)应尽快就医;
(2)为防止鹅口疮,喂奶时母亲奶头、奶瓶、奶嘴要消毒,保持清洁;
(3)婴儿嘴里粘有奶渣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掉;
(4)发生鹅口疮,不要用抗生素,局部以2%-3%小苏打溶液清洗,再涂1%龙胆紫液,每日2-3次,大一点的婴儿可口服维生素C、B,以增强对真菌的抵抗力。
新生儿臀红
臀红又称尿布皮疹,多是因为湿尿布刺激而引起,是新生儿及1岁前小儿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身体上兜尿布部位。潮湿的尿布长时间接触皮肤,局部皮肤爬满小红丘疹或发红、肿胀,重者皮肤脱落或皮肤糜烂。
(1)尿布要勤换,尿布湿后要及时更换成干净的;换下的尿布用肥皂开水烫洗,用清水漂净;在日光下晒干,以保持尿布清洁和柔软,绝不可把尿湿的尿布不经冲洗,直接晾干就用。(使用一次的性尿布的,请忽略本条)
(2)每次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洗净小儿臀部和会阴处,再用软布轻轻擦干,扑上少量滑石粉或局部涂上护臀霜,使尿、便等酸碱物质不直接刺激皮肤。
(3)不用塑料或者橡皮布包发红部位,有利于湿热散发,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4)若发生了臀红,应保持新生儿皮肤的局部干燥,不要包裹,不要用肥皂洗,以免刺激小儿疼痛,可用温水轻柔清洗。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出生后2-3天,有1/2-2/3的新生儿皮肤渐渐发黄,到出生第7天发黄最明显,俗称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成因:
胎儿在母亲体内时,氧气的来源靠母体的血液提供,由于血液中氧的浓度有一定限量,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增加了红细胞的数量;出生后,新生儿建立了外呼吸,从大气吸收氧气,血液中氧浓度提高,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后,造成血液中胆红素的增加。
又因正常的肠道各种菌群关系还没有建立,肝脏功能又不健全,不能及时处理增加的胆红素,这种胆红素像黄色的染料一样,将新生儿的皮肤、粘膜和肌膜染黄,出现黄疸。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很轻微,7-10天自行消退,不需治疗,可服用葡萄糖水即可。
(2)黄疸出现过早,即在24小时内,并且迅速发展,或黄疸消退过迟,或消退后又出现,属病理性黄疸,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