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病(二)
脓疱
疹
特点:开始红色丘疹,初期小米粒大小疱疹,重者疱疹增大、呈黄豆大小。避薄易破,内有黄色液体,破溃留出黄色脓液,波及皮肤迅速新生脓疱。
护理:
1、严禁洗、擦
2、每天需要处理时要用消毒针刺破,然后碘酒消毒,(最好及时就医请医生处理)
预防:
1、保持皮肤清洁,保证天天洗澡,特别注意皮肤褶皱处清洗。
2、贴身内衣要勤换洗
3、处理脓疱疮时污染的棉棒不要乱丢,防止交叉感染。
注意细心观察。早发现、早治疗。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
症状:体温正常或不升,流涕或鼻堵、哭闹、烦躁或反应淡漠,精神不好、吃奶不好,易呛奶,呼吸急促、口周发青、口吐白沫等。
预防:
1、妊娠期避免呼吸道感染
2、新生儿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过堂风
3、凡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触新生儿及产妇
处理方法: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螳螂嘴
表现:在新生儿口腔的两侧颊部,有脂肪形成的厚脂肪垫(颊脂垫),民间俗称“螳螂子”。
特点:这种脂肪垫不但对新生儿无害,而且有利于新生儿吸吮,并会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螳螂子会逐渐消失。
处理方法:有的母亲想给挑割掉。这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挑割就会发生出血、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后果严重,对婴儿健康不利。如果发现孩子不肯吃奶时,可请医生说明原因,再做处理。
脐疝
表现:
脐疝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女孩多于男孩,在出生后不久就可以看到脐部有鼓起的圆形小肿块,小的像樱桃,大的像核桃。安静或躺着时小肿块可消失。坐着、立着、咳嗽、哭闹时小肿块又会鼓起来,有时可鼓的大而紧张。若用手轻轻一压就能压回去,同时还可以听到“咕噜”声响,感到有股气从小肿块里挤回肚子里去了,这就是脐疝。
有时孩子哭闹不安,解开衣服看到脐疝突起,家长就以为是因哭闹引起的。其实患脐疝的孩子一般并无痛苦,个别可因局部膨胀而有不适感,很少有孩子因为肿块过度膨胀而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处理方法:
新生儿期的脐疝不必特殊的治疗,但与脐部接触的内衣要柔软。凸起的部位可用洁净的、平面光滑的钱币等物,用纱布包裹后,再用纱布将其固定在凸起的部位压迫来治疗,切不可用胶布粘贴,会引起皮肤水泡或破损。一般可待脐疝自愈,很少有2岁后还很大的。
脱皮
处理方法:这种脱皮的现象会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以四肢、耳后较明显。只要在洗澡时让其自然脱落即可,无需特别保护或强迫将皮剥下来。
消化不良
表现:大便次数增多,变稀或呈水样便,或者大便中含有奶瓣,且一般状态不好,哭闹增加,体重不增。个别表现食欲不好、呕吐、长时间腹泻不改善会引起孩子面黄疲弱,易疲倦,易感染其它疾病及营养不良。
原因:
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消化能力差,与此同时,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奶量增加快,营养需求高,胃肠道负担很重,因此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新生儿喂养不当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如人工喂养中,不可随意改变奶的配比浓度。
对食物的耐受力小,对奶量的变化不能很好的适应。因为新生儿对事物的需要量相对的远较成人多,所以消化器官的工作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任何一种不良的因素都容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例如家长愿让孩子多吃快长,往往营养过盛,喂养不当,超过了新生儿消化功能的负担能力,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再有外界的不利因素如肠道内外感染,过冷、过热等,都容易引起小儿整个机体代谢紊乱,特别是胃肠道机能失调,还有对牛奶过敏所致。
处理方法:避免以上提到的引发原因的发生。
新生儿脱水热
表现:如果孩子出生后2-4天时,出现热度升高,体温达38-40度,并伴有无原因烦躁、啼哭不已,体重减轻,尿量减少的情况,但其它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症状,此时就要注意新生儿“脱水热”的发生。
原因:新生儿脱水热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发热,造成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产妇坐月子中怕受凉,门窗关得很严,使环境气压过高,室温高,给孩子穿的多,在高温的情况下,小儿呼吸过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很多,从而出现了脱水。
病理性黄疸
表现:
A、出生24小时就出现
B、生理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
C、超过半个月不退,皮肤黄染较深,连足底皮肤也明显
D、生后无黄疸产生,而在出生半个月后出现。
E、溶血性黄疸
处理方法: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