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康中医大讲堂家长须知,小儿消化系

孩子最好的良医就是父母,但是面对孩子生病,很多新手爸妈会束手无策,一方面因为没有经验,另一方面看到孩子不舒服的样子,心里苦涩不已,脑子里就只剩下怎么办了。

在小儿疾病中,消化系统的问题很常见,本期人人康中医大讲堂由来自中医世家,从医53年的吴小鹏教授为大家讲解一些小儿消化系统知识,让宝爸宝妈们在照顾宝宝时更加得心应手。

人人康中医大讲堂

主讲医师:吴小鹏中医世家从医53年

主讲内容:小儿消化系统知识

消化系统是人的一个重要系统,包括口腔到肠的整个管腔和肝脏、胰腺。承担人的营养吸取、消化、转运的功能。小儿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多,而消化功能不成熟的矛盾,容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缺乏,尤其是婴幼儿阶段。

1

口腔

RenRenKang

新生儿口腔没有牙齿,但是牙坯已经出齐,不能咀嚼,但能吞咽,所以出生时的吞咽功能已经完善。新生儿的黏膜比较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很少由于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少,所以口腔黏膜比较干燥,易受损伤,合并细菌感染。

因婴儿口腔小,口底浅,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出现生理性流涎,喂奶时也常发生溢乳。当萌牙以后,口腔深度变大,流涎和溢乳的情况就会逐渐好转。另外,小于3个月婴儿唾液淀粉酶含量不足,所以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2

食管

RenRenKang

食管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推进食物和液体由口腔进入到胃。二是防止胃内容物返流。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是漏斗状。弹力纤维和肌肉发育不全,食管壁黏膜中的腺体比较少。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调控能力比较差,容易发生胃食管返流,发生呕吐。

3

RenRenKang

新生儿的胃是水平位置,容量小。新生儿胃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和贲门不一样,贲门发育不好是松的,幽门发育好是紧的。新生儿由于自主神经调节差,易引起幽门痉挛。发生痉挛以后,内容物不容易往外排。新生儿胃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盐酸少,酶活力低,所以消化功能差,容易出现溢奶和呕吐。

婴儿胃和新生儿一样,也是水平位,幽门痉挛,贲门松,容易呕吐。胃的平滑肌发育不完善,易发生胃扩张。胃黏膜血管丰富,腺体少,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和各种的酶,易发生消化不良。

4

RenRenKang

婴儿肠管总长度相当于身长的6倍,也是有利于吸收。婴儿的年龄越小结肠相对短,不利于吸收水分而使粪便不成形,排出快。所以小婴儿大便次数相对多一些,不成形多一些。

从肠的发育角度讲,婴儿容易胃-结肠反射,是因为婴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的时候容易表现出边吃边拉,或者一吃完就拉,显得大便次数多,就叫胃-结肠反射。婴儿的肠系膜长,很柔软,肠系膜下的组织较松驰,肠壁固定差,饱食后过度活动容易肠套叠和肠扭转。

婴儿肠黏膜薄和嫩,所以通透性好,屏障功能差。肠内有些毒素,以及消化不全的产物、过敏原等,可以经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

5

RenRenKang

年龄越小的婴儿,肝脏相对越大。但其肝细胞发育不完善,肝功能不成熟,容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都可以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或者变性坏死,容易纤维增生而肿大。在吃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时,很容易造成损伤。

由于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原因是婴儿肝的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硬化是在结缔组织再生的情况下发生,而婴儿的肝细胞再生能力强,肝脏的结缔组织本身不强大,所以发生肝硬化的机会少。另外,婴儿胆汁分泌少,影响脂肪吸收,消化不好,容易引起腹泻。

新生儿的肝脏还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刚出生,肝脏酶系统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可以发生一些病理现象。比如黄疸、灰婴综合征、酪氨酸血症。

6

胰腺

RenRenKang

胰腺和消化功能有关,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大功能。内分泌指的是分泌胰岛素,主要参与调控糖代谢。外分泌指的是分泌胰腺的液体,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这三种胰腺酶在新生儿和小婴儿的活性都很低,对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都不完善,容易发生消化不良。所以特别强调一下,小于3个月的婴儿不宜喂淀粉类的食物。6个月以后胰腺功能开始发育完善,这时可以逐渐添加辅食。有些妈妈3、4个月就没奶,这时可以在孩子4个月以后添加配方奶,逐渐让孩子适应,但切记不能添加淀粉类食物。

7

肠道细菌

RenRenKang

在母体内,胎儿的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空气、奶头、用具等经口、鼻、肛门入侵至肠道;一般情况下胃内几乎无菌,十二指肠和上部小肠也较少,结肠和直肠细菌最多。

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纯母乳喂养儿正常菌群的细菌种类是双歧杆菌。人工喂养儿的双歧杆菌比较少,以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为多。双歧杆菌主要是和肠黏膜上皮细胞能够紧密结合,有永久的占位性保护作用。在肠道内有很重要的生理作用,使有机酸产生,降低肠道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势,起到抑制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对肠道的入侵,能够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所以一般建议对6个月以内婴幼儿进行母乳喂养,能增加其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从而抵御其他细菌侵入,保护肠道。

8

健康小儿粪便

RenRenKang

①胎粪。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即会排出胎粪,3-4日内排完,胎粪色黑绿或深绿,粘稠,无臭,是由脱落的上皮细胞、浓缩消化液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所组成。若喂乳充分,2-3日后即转为正常婴儿粪便。

②人乳喂养儿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多为均匀糊状,或带少许粪便颗粒,或较稀薄,绿色、不臭。每日排便2-4次,一般在增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1周岁后减至1-2次/日。

③人工喂养儿粪便。牛、羊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因牛乳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大便1-2次/日,易发生便秘。

④混合喂养儿粪便。喂给人乳加牛乳者的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相似,每日1-2次。

9

异常粪便

RenRenKang

①消化不良粪偎。大便多泡沫,有酸臭味,表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发酵增加。如外观如油状,为脂肪消化不良。便中有奶瓣,味臭,为蛋白质消化不良。

②肠炎粪便。粪便稀薄且呈绿色,为肠蠕动加快,说明肠道有炎症。腹泻重时,大便臭味减轻,粪块消失,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颜色变浅,主要成分为粘液及肠道分泌物。

③痢疾粪便。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有粘液及脓血,每次便量减少。

④肠套叠粪便。便血是婴儿肠套叠的常见症状,一般在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血便,也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

⑤急性坏死性肠炎粪便。大便次数增多,呈暗红色糊状或红豆汤样血水便,具有特殊的腐败腥臭味,可有少量粘液,无脓。

⑥秘结性粪便。因喂养蛋白质偏多,或先天性体质不良,肠肌蠕动弱,水分被吸收,故大便干结,严重时呈羊粪样。

⑦饥饿性粪便。由于喂养不足,便中主要成分是肠道分泌物,色暗褐或暗绿,便次多,量少,有粘液。

人人康小贴士

生活中如果发现孩子大便次数增多,医院进行检查。如出现粘液血便,果酱样粪便或红豆汤样血水便时,医院就诊,如延误治疗则有生命危险。

如果孩子发生腹泻,但情况不严重,只属于轻度,没有明显脱水,精神状况良好时,家长可先在家自行处理,给孩子补水,调节饮食,同时还可配合人人贴腹泻贴和开胃贴(6月上市),清肠化湿、消食导滞、健脾益气、温补脾肾,高效、安全、无副作用,能有效治疗孩子肠胃问题。

人人贴腹泻贴

人人贴开胃贴

名医答疑解惑

问:宝宝长期大便酸臭、食物消化不完,会不会导致肠炎,应该如何调理?

答:消化不良是由于喂养食物超过孩子消化道所能承受的量,造成了孩子肠道消化功能减弱,食物才会消化不完。肠炎一般是细菌和病毒进入肠道产生的,和消化不良无关。

消化不良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调理:

①先从饮食上着手。如果是喂养配方奶的,将奶调制稀;如果加了辅食的,减少辅食中淀粉和蛋白质的摄入量。

②可以补充一点帮助消化的酶类药品,如胰酶、乳酶生等。也可以适当补充一点正常的细菌,如双歧杆菌颗粒。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炎症,切记不要给宝宝使用抗生素,它会杀死胃肠道中的正常细菌,使胃肠道菌群不平衡,导致其功能丧失。

问:孩子饿着了后吃饭吃急了,导致腹痛想吐,怎么办?

答:在孩子吃饭前先给他适当喝一点水或者开胃汤,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问:孩子吃饭途中爱打嗝,是不是预示有胃病?如果体检显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是不是最好做胃镜?

答:①孩子患胃病一般很少。打嗝的话要注意让孩子吃饭时细嚼慢咽,这时也可以用手刺激下孩子耳朵,让他打喷嚏,从而解除打嗝症状。

②螺旋杆菌是一种传染病,现在80%的人可能都有螺旋杆菌,只要孩子没有急慢性胃炎的症状,可以不用太担心。

③孩子太小,一般不做胃镜。

问:肠胃型感冒到底是肠胃病还是感冒?

答:肠胃型感冒,是呼吸道病毒感冒之后,反应为胃肠道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所以它不是肠胃病,而是感冒的一种。

人人康

分享靠谱实用的健康育儿知识

让宝爸宝妈们在照顾宝宝时得心应手

不打针、不吃药

悉心呵护,陪伴宝宝健康成长

?点击以下蓝字,查看相关文章?

人人康中医大讲堂

小儿腹泻,看看中医怎么说

家长必看!宝宝腹泻怎么办?人人康有妙招

人人康中医大讲堂

宝宝发烧怎么办?中医专家教您应对

人人康中医大讲堂

千万别让鼻炎“堵”上孩子前程

家长长点心!谁说娃娃只有天气冷了容易感冒

孩子感冒可大可小,了解这些推拿知识让你从容应对

孩子咳嗽老不好,人人康推拿有妙方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yh/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