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帼帼”与“花生”母女
1月19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发布共公告:年12月26日、31日,旅居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大熊猫“帼帼”与“花生”母女先后因病救治无效死亡。
大熊猫“帼帼”,今年21岁,发病后先后出现发热、排肠粘液、呕吐、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去年12月19日起进行隔离治疗,22日晚上开始出现抽搐症状,病情逐渐加重。根据检验结果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虽经过紧急治疗,遗憾的是,去年12月26日上午,“帼帼”抢救无效死亡,死因为急性胰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大熊猫“花生”(帼帼幼仔),雌性,日龄,发病时体重10公斤。因母亲“帼帼”生病,为防交叉感染,自去年12月19日起将“花生”取出进行人工乳饲喂。去年12月23日下午6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排肠粘液、呕吐、轻微腹痛等症状,上海野生动物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相关专家与上海医院相关专家、上海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专家会诊,联合制定了治疗方案。
去年12月29日,经CT诊断发现“花生”严重肠扭转并导致大面积肠坏死,紧急进行开腹手术,切除80余厘米坏死肠管,并采集经配血成功后的其他大熊猫血液给“花生”输血,但遗憾的是“花生”还是于12月31日中午抢救无效死亡。死因为肠扭转导致大面积肠坏死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去年7月9日,大熊猫“帼帼”在上海野生动物园产下“花生”,“花生”也是首只在上海出生的大熊猫。
“帼帼”与“花生”这对母女在不到一周时间内相继死亡,公众的质疑未能消除——
是谁造成这对母女相继离世?责任谁来承担?
异地饲养的大熊猫该如何保护?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陆续设立北上广三大基地,又有哪些依据?
追问一:异地饲养的大熊猫谁来管护?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上海野生动物园发布公告中提及:“花生”于去年12月19日被从母亲身边带走,进行人工饲养,并于去年12月23日发病。
但川报观察记者注意到,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官方微博在其发病的同一天上午的8时59分还在更新“花生”晒太阳的图片。
对此,有网友对动物园方面的专业素养提出质疑——
“这时候还在圈粉,难道没有及时检查幼仔吗?”
“母亲都病了,还把人家孩子拿出去晒,难道不知道哺乳期母婴患病关联度很高吗?”
相关专家表示,从上海动物园发布的信息看,“帼帼”出现了肠胃系统疾病及胰腺炎,而“花生”的死因同样是肠胃系统疾病,“没有看到具体的材料,不好说这两者有无关联,但母女都出现肠胃疾病并致死,确实罕见。”
与川报观察记者此前的采访如出一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上海野生动物园管理方对发病后的处置没有回应。但在其官方信息上,有如下表述:
“(“帼帼”母子发病后)中心派出两名兽医和一名饲养员以及3名长驻上海野生动物园的饲养人员及本园兽医、饲养人员参与大熊猫的诊断、救治。”
”去年10月,有网友爆料兰州动物园虐待大熊猫“蜀兰”,导致其全身多处受伤;
去年12月初,有网友反映济南动物园投喂大熊猫福豹的食物量不足及食材不新鲜,怀疑大熊猫福虎受虐。
那么对于异地饲养的大熊猫,到底谁来负责管护?
据了解,每只借展、异地饲养的大熊猫,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会派出对应的专业人员参与日常管理,实际饲养方也要承担日程体检、环境维护等职能。
但如何阻止意外受伤、死亡?
相关负责人以“不方便”为由,拒绝了川报观察记者的采访。
追问二:大熊猫屡次死亡谁来负责?
“帼帼”母女先后离世,该如何追责?
1月19日,川报观察记者先后联系国家林业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及上海野生动物园,均未得到明确回复。
不过,川报观察记者梳理发现,国内借展及异地饲养期间,导致大熊猫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其处理模式也大体一致。
年2月9日,借展至郑州动物园大熊猫“锦意”感染弓形虫病死亡。此时,距离它抵达郑州不过一年。
事后调查,郑州方面存在大熊猫饲养、管理层面的漏洞,以及大熊猫生活环境不达标。
事发后不久,与“锦意”一起借展至郑州的“龙升”便着手返乡。
当年3月20日,“龙升”回川。国家林业局明令要求郑州方面整改,且一年内不得借展大熊猫。
根据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大熊猫国内借展管理规定》,如要饲养大熊猫,饲养方必须“具备与驯养繁殖大熊猫相适应的资金、设施和人员等条件,取得具有大熊猫物种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且在正式饲养前,管理方案以及场馆设施必须经过专家论证或实地检验。
在饲养期间,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则将受到以下处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且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而借出方或者借入方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林业局1年内不予批准开展大熊猫借展活动:申请行政许可过程中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擅自借出或者转借大熊猫的;重大过失造成大熊猫死亡的;拒不配合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或者拒不执行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处罚决定的。
追问三:圈养大熊猫能否大规模外迁?
其实,“花生”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基地诞生的首只大熊猫宝宝。
公开报道显示,上海基地坐落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内。此前,一直有传闻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拟在上海、北京、广州建设研究机构和基地的消息,尘埃落定。而相关外迁的消息,川报观察记者也通过不同渠道,得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及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的确认。
对此,众多大熊猫保护专家也纷纷表达质疑:建立北上广永久性的研究机构和基地,科学吗?
“北上广地区没有野生大熊猫种群,也没有野生环境。在那边建基地的意义是什么?能否适应?”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表示,北上广的科研力量较四川强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圈养大熊猫大规模外迁,却值得商榷,“这是搞科研,最终目的是野化放归,这些地方没这个条件。”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仅有四川从事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放归区域选择在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
不过,关于大熊猫科研机构及圈养种群外迁建议,则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四川岷山山系出现大面积箭竹开花。但时任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胡锦矗力排众议,认为外迁宜慎重。
知情人士介绍,当时多数人希望外迁的目的地是湖北神农架林区。原因是,大熊猫日常摄取的51种食物中,神农架分布28种。经测算,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当地的竹子足以饲养上千只大熊猫。此外,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神农架林区仍有野生大熊猫种群,其野外环境并无太大变化。
“圈养大熊猫外迁不是没有,有的是因为科研,但规模少。有的是因为灾害,但那时临时性的。比如‘5·12’,有一部分圈养种群就去了云南、广东、福建等地。”
前述知情人表示,不在栖息地内的圈养现象较为普遍,“例如香港,‘佳佳’在那活到38岁多,创造了吉尼斯纪录。”
最新进展
1月19日下午,川报观察记者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及上海野生动物园北京哪家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白癜风医院哪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