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育儿记
出生不久的宝宝,常常会不明原因的哭闹、拒食,妈妈看到张开嘴大哭的宝宝嘴唇内侧、脸颊内侧、舌头、上腭部分,长了白色乳酪状的斑点。轻轻一擦发现并不是奶块。
简单来说,这就是鹅口疮又称“雪口病”,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症状是口腔内出现散在的色白如雪的小斑点,略高起,状似凝乳,可逐渐增大,并相互融合为白色丝绒状斑片,严重者蔓延至扁桃体、咽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斑片附着不紧密,稍用力可擦掉,露出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小儿患者可有烦躁不安、哭闹、拒食等表现“鹅口疮”初期不会疼痛,也不影响孩子进食,但不能任其发展,否则会造成孩子吞咽困难、呛奶、呕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甚至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疾病原因
1.当产妇阴道有霉菌感染,胎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到了母体的分泌物就可能导致感染。2.妈妈的乳头、婴儿的奶嘴、奶瓶清洁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感染。3.沾有白色念珠菌的食物、衣物、玩具接触到婴幼儿,也会引起感染。4.在幼儿园交叉感染,这类传染由于基数大,所以传染性极高。5.体质较弱的婴幼儿长期服用抗生素、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也容易被念珠菌霉菌感染。
把鹅口疮当奶块、随便给孩子擦口腔是新手父母很容易犯的错误,一定要引以为戒。孩子的口腔非常娇嫩,很容易被擦破,而一旦擦破就很容易感染,治疗稍有不及时就会发展成为败血症,威胁孩子的生命。所以,父母最好不要给孩子擦拭口腔黏膜,以免引起危险。
如何预防
除了分娩时由产道内感染霉菌,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喂奶前、接触宝宝前要充分洗净双手,杜绝致病菌的传播。
作为孩子的母亲,要保持乳房及乳头的清洁。在每次哺乳之后,母亲可以挤出少量的乳汁涂在乳晕处,利用乳汁的抑菌作用隔离病菌。
此外,喂奶后给孩子喂几口温开水,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防止病菌的滋生,繁殖。
人工喂养的婴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定期煮沸消毒。婴儿用的毛巾等物品要与成人分开,并及时煮沸或者曝晒消毒。
如何发现鹅口疮
患鹅口疮的新生儿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所以平时不太容易发现,妈妈可以在孩子张开嘴或者啼哭的时候查看孩子的口腔,如果发现舌面或者口腔黏膜上附着有乳白色的、像棉絮或者奶块样的东西,并且不容易擦掉,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患了鹅口疮。
如何治疗鹅口疮
孩子患了鹅口疮,爸爸妈妈不要太着急,因为鹅口疮是比较容易治疗的。
治疗鹅口疮不要急着用抗生素,可以先用棉签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于患处,或用2%—3%碳酸氢钠(也就是小苏打)溶液为孩子清洗口腔,还可以涂些冰硼散或者硼砂甘油。每天涂3—4次,连续涂3——7天,一般即可治愈。涂药的同时要注意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鹅口疮容易复发,治疗见效后(一般1—3天即可见效)应再坚持用药3—4天,才能使孩子彻底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