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是一味名贵的中药,传说入药使用已有年以上。以牛黄配制的中成药方多个品种,如日本的救心丹,我国的安宫牛黄丸等。
相传牛黄是先秦时代医学家扁鹊在无意中发现的。一天,扁鹊发现一头被杀的牛的胆囊中有些像石头样的东西。后来有人得病,双眼上翻,抽搐不停。扁鹊在慌乱中错把牛胆囊“石头”拿去用,可是患者竟奇迹般好了。扁鹊思忖:“难道这种石头真的有豁痰定惊的功效?”于是,有意用其配药,扁鹊将这种黄牛胆内的深黄色之物命名为“牛黄”。从此,名贵而奇效的中药“牛黄”便诞生了。
在民间传说中,牛黄也和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关。传说老子在灵宝函谷关著述《道德经》,此时民间的瘟疫流行,老子就用他所骑青牛的牛黄治好了百姓的疾苦。
但确切可查的见于《后汉书》:公元年,东汉权臣梁冀卖牛黄牟利,说明当时医生已利用牛、马之胆结石为药。
东汉末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已经有了牛黄的药用的详细记载。在元朝时就由阿拉伯人带到西方,从此,牛黄“移民”到国外安家落户。阿拉伯著名医生阿文左阿在他的著作里把牛黄称为“解毒石”,深信它的功效。许多西方人都把牛黄视为珍品,放在金银制作的盒子里精心贮藏,以备急用。据说十五世纪时,英国女皇伊丽莎白的颈项,老挂着一颗牛黄,以防被人毒害时解毒之用。
据说,如果把牛黄浸在毒酒中,它将以其神效使酒中的砒霜失效。在当时人们根本不明白它何以如此神奇。直到前几年才有美国科学家宾松博士探讨出其作用机理,原来在牛的体内,一些已被分解了的动物毛发和蛋白质沉淀到消化道中的结石里(即指牛黄),而这种蛋白质对有毒的亚砷酸盐(即砒霜),能起到一种类似化学吸附的作用。在用放射性砷做试验时,发现砷元素能和结石中蛋白质内的硫原子相结合,从而成功地解除砷的毒性。
后来,历代医家对牛黄的药用记载和使用牛黄的方剂举不胜举,牛黄一直价值昂贵,牟利者有大利可图,所以自古以来,膺品很多,难得真货。《红楼梦》第八十四回,也记载凤姐的宝贝女儿巧姐“高热惊厥”,非同小可,医者言,需真牛黄。王夫人嘱下人去薛姨妈家讨。她家果然有真牛黄,于是取来,巧姐药到病除。
牛黄,为牛科动物病牛的结石。宰杀后,如从心脏中得黄者名“心黄”。从肝、胆中得黄者名“肝黄”、“胆黄”,从角中得黄者名“角黄”。牛黄取出后用脱脂棉包好,放阴凉干燥处阴干,即可药用。
牛黄有“丑宝”的美名,和狗宝、马宝统称为“中药动物三宝”。实际上,有些动物由于患病而在体内发生结石,而这些结石的确可治疗一些疾病,有的还是名贵药材,除牛黄外,还有狗宝、马宝、猪辰砂、驴宝、羊黄、猴枣、鸭砂、珍珠等。
牛黄
CALCULUSBOVIS
丑宝、天然牛黄、犀黄(《外科全生集》),各一旺(蒙名)
味苦、甘,凉。
归心、肝经。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牛科动物水牛或黄牛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即可分成“胆黄”、“管黄”)。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
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研为极细粉末用。
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国产牛黄,华北、内蒙所产者为“京牛黄”,东北各地所产者为“东牛黄”,西北及河南等地所产者“西牛黄”,其中以西牛黄质地为优。
遮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压。
天然牛黄因产量甚微,供不应求,为解决牛黄药源不足,目前采用人工培植牛黄。由牛胆汁或猪胆汁中提取,加工而成。目前,人工牛黄占据了98%的市场份额,成为天然牛黄的主要替代品。但是,人工牛黄与天然牛黄相比,无论在成分、结构还是药效上都存在着一定差距,价格也相差悬殊。
牛黄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入药基本为复方。如:
配以麝香、天竺黄、全蝎、钩藤,则豁痰开窍、清热镇痉;
配黄连、黄芩、栀子、郁金、朱砂,则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配青黛、珍珠、人指甲、象牙屑、冰片,则清热解毒、消肿定痛。
最早记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牛黄被列为上品,记载“牛黄乃百草之精华,为世之神物,诸药莫及。牛黄气味苦平,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
唐代苏敬等《新修本草》:“牛黄味苦平有小毒。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除邪逐鬼,疗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堕胎。久服轻身增年,令人不忘”。
唐代甄权《药性论》论牛黄“能辟邪魅,安魂定魄,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论牛黄“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除百病”。
宋代《日华子》论牛黄“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牛黄:“苦、平、有小毒。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明代缪仲淳《本草经疏》记“牛为土畜,其性甘平,惟食百草,其精华凝结为黄,能解百毒而消痰热,散心火而疗惊痫,为世神物,诸药莫及也……牛黄药味气凉,入二经能除热消痰,则风火息,神魂清,诸热自疗矣。小儿百病多属胎热,入心养神,除热解毒,故悉主之。”
另外,宋代的儿科专家钱乙治小儿惊痈病之凉惊丸、察香丸皆以牛黄为主药。
现代许多名贵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犀黄丸、六神丸等,都以牛黄为主要原料。
如安宫牛黄丸常用于治疗“乙脑”、“流脑”、中毒性痢疾、中风、肝昏迷等;
而犀黄丸则每多用于淋巴结炎、乳腺癌、多发性脓肿、急性骨髓炎等,以各类癌症最为多用;
又如牛黄解毒丸,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齿眼炎、口舌糜烂等,而且均有显著疗效。
牛黄制成的珠黄散,治疗慢性咽炎、口腔溃疡效果显著。
牛黄上清丸(《国药成药处方集》),用治头脑昏晕,暴发火眼,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齿疼痛,头面生疮,大便燥结,身热口渴。
通过对牛黄现代药理进行分析,已证实牛黄具有以下作用:
1.对中枢系统的作用: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等作用。牛黄对中枢神经兴奋有拮抗作用,并可增强水合氯醛、乌拉坦、吗啡或巴比妥钠的镇静作用,还有抗惊厥、解热作用。
2.对心血管的作用:具有强心、有扩张微血管、降压等作用。牛黄及胆酸、胆红素对离体蛙心、豚鼠或家兔心脏均表现强心作用。
3.对平滑肌的兴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牛黄中特有的牛磺酸其有降压作用,并能防治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还对子宫平滑肌有促收缩作用。
4.利胆作用:具有胆囊收缩功能。
5.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小剂量有抗贫血作用,能增血中红细胞和血色素。家兔口服牛黄能显著增加末梢血内的红细胞。
6.保肝减脂作用:能促进脂肪消化,还可防治肝损害
7.抗感染作用:能抑制细菌生长,牛黄对乙脑A2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
8.对呼吸系统作用:有兴奋呼吸作用。
9.抗炎作用:牛黄有显着提高吞噬功能的作用,这是其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抗炎、抗感染原因。
10.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牛黄中含有胆红素(bilirubin,分为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共价胆红素3种,其中结合胆红素结合的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共价胆红素是指与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共价结合的胆红素)、胆汁酸(bileacids)[包括胆酸(cholicacid)],脱氧胆酸(deoxycholicacid),胆汁酸盐,胆甾醇(chole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脂肪酸(fattyacid)、卵磷脂(lecithine)、维生素D、类胡萝卜素以及无机元素钙,钠,铁,钾,铜,镁,磷等。
另外,牛黄中含有19种大量游离氨基酸(其中构成蛋白质的18种氨基酸齐全)及两种酸性肽类成分:平滑肌收缩物质SMC-S2和SMC-F。
经对西藏产天然牛黄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其总氨基酸含量可达6.5%以上,19种氨基酸含量如下(单位:mg/g):出处:《基层中药杂志》年04期
甘氨酸(.11),牛磺酸(.54),谷氨酸(52.37)、丙氨酸(47.84)、亮氨酸(35.86)、缬氨酸(34.35)、脯氨酸(30.38)、天门冬氨酸(19.32)、赖氨酸(15.37)、苏氨酸(12.86)、异亮氨酸(12.78)、苯丙氨酸(11.16)、色氨酸(10.32)、丝氨酸(10.03)、络氨酸(10.03)、精氨酸(8.12)、胱氨酸(4.36)、蛋氨酸(1.83)、组氨酸(0.97)。
牛磺酸是牛黄中特有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它的作用非常强大,是牛黄药理作用的重要物质,能够:
1.促进婴幼儿脑组织和智力发育;
2.提高神经传导和视觉机能
3防止心血管病
4影响脂类的吸收
5改善内分泌状态,增强人体免疫
6影响糖代谢
7抑制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8改善记忆的功能
9维持正常生殖功能
10防治缺铁性贫血
11牛磺酸是肠道内双歧菌的促生因子,优化肠道内细菌群结构
12抗氧化、延缓衰老作用
13能够促进急性肝炎恢复正常
14抑制血清谷丙专氨酶的升高
15牛磺酸对肾毒性的保护作用。
16镇静、镇痛和消炎,
17对冻伤、KCN中毒及偏头疼也有防治作用。
而其他18种蛋白质氨基酸的作用,也构成了牛黄的多种药理作用,就不在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