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系指胃幽门至盲肠间的肠管,含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空肠与回肠是小肠的主要部分,通称小肠。
空肠与回肠是腹腔中面积最大、高度活动的器官。起始十二指肠空肠曲,盘曲于中腹部与下腹部,部分为大网膜及结肠所覆盖。
小肠系膜内含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脂肪,当肠系膜上动脉损伤或梗死时,可引起空肠、回肠的缺血坏死。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除胰液、胆液及胃液等可继续在小肠内起消化作用外,小肠粘膜腺体也能分泌含有多种酶的碱性肠液。食糜在小肠内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后,即被小肠粘膜吸收。此外胃液、胆液、胰液、肠液内的电解质,以及摄入的大量电解质也在小肠内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损伤原因和机制:
小肠在腹腔内占据的体积最大、分布面广,相对表浅并缺乏骨骼保护,加之3肠管壁薄,肠管内气体及液体聚集较多,因此小肠受伤的机会远较腹腔其他器官多,特别是回肠的长度较长、在腹腔中所占体积较大,占小肠损伤的大多数。
分类:
1.闭合性小肠损伤:钝性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腹部均为造成闭合性小肠损伤,包括挫伤、破裂和小肠系膜撕裂等。
a直接暴力损伤:(作用方式)
挤压伤:外力垂直作用于腹壁,将肠管挤压在较坚硬的脊椎体及骶骶岬上,使小肠破裂;或腹部受压,致肠内压骤升,使充满气体和液体的小肠在肠袢曲折处突然破裂;
撕裂伤:外力以斜向、切线的方向作用于腹壁,引起肠管在系膜附着处撕裂;
肌肉收缩:身体猛然用力或突然过度后仰时,因腹肌的强力收缩致腹内压骤然升高,引起肠管破裂或系膜撕裂。
b间接暴力损伤:当腹腔因暴力震动,或伴随体位的突然改变,使小肠移位的程度超过其正常活动范围时,导致肠管或系膜的撕裂、断离与扭转。扭转可致肠断绞窄、坏死,肠系膜血管损伤也可造成缺血性肠坏死。
肠扭转系腹部受到外力作用后,引起一段肠袢以其系膜为长轴所发生°以上的旋转。
2.开放性小肠损伤:多见于锐器及枪弹伤。由于小肠在腹腔内分布呈迂曲状态,一次损伤可致一处或多处穿孔伤。
在腹壁穿透性损伤中,有时虽未直接损伤小肠,但小肠可从创口处膨出体外,受到污染;或因肠段膨出后绞窄致供血障碍,出现肠坏死。此外,腹腔穿刺、内窥镜操作或人工流产手术以及手术分离粘连时,因操作失当或意外也可能误伤小肠。
临床表现:
腹痛、恶心、呕吐和腹胀。疼痛早期局限于受伤部位或受伤小肠所在部位,部位腹痛可有数分钟到数小时的暂时缓解,即所谓“间歇期”。
肠穿孔、肠断裂:肠液及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腹膜炎,可有弥漫性腹痛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消失、移动性浊音。
肠扭转及肠系膜损伤: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腹痛,阵发性加剧,疼痛部位一般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当肠系膜受到牵拉时,腰背部还会出现疼痛并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休克。
肠套叠:通常发生于空肠,主要为急腹症表现,也可无明显症状,CT检查可发现。
小肠脱出:外伤致小肠经肛门脱出者,手术探查可见直肠前壁或膀胱直肠陷窝等处有撕裂口,小肠由此经肛门脱出体外。另外,肠系膜撕裂,腹腔积血等,如伤后经过时间较长,可发生化脓性腹膜炎。
法医学鉴定:
损伤认定:
远端小肠穿孔、破裂,由于肠内容物的化学性刺激性小,症状与体征的发生及发展暖,容易造成诊治延误。
鉴别诊断:
外伤性肠扭转需要与先天性肠系膜过长,肠蛔虫团、饱餐、肠壁大肿物等重力因素和蠕动紊乱、突然体位改变等动力因素所导致非外伤性肠扭转相鉴别。
自发性小肠经肛门脱出者常见于老年人排便后发生,约60%以上伴有直肠脱垂史或其他结肠直肠疾病,如直肠狭窄、肠下垂等。原发性肠套叠在成人中90%有病理基础,包括肿瘤、炎症、粘连、憩室等。
损伤转归:
广泛损伤手术切除会出现短肠综合征,既残留的肠管无法完成消化吸收的功能,不能维持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小肠被大量切除后,吸收最差的是脂肪,其次是蛋白质。
孙海红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