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发育特点:
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站
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划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毛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
1、婴幼儿呼吸系统解剖特点
鼻:鼻腔狭窄、短小、位置较低。没有鼻毛,粘膜柔嫩、血管较多。结论:婴儿容易感染,且感染后因为粘膜肿胀、造成堵塞,从而发生呼吸困难、拒乳、烦躁不安。
泪管:婴幼儿泪管短,开口接近于内眦部,且瓣膜发育不全。
结论:鼻腔感染常易侵入结膜引起结膜炎。
咽鼓管:婴幼儿咽鼓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
结论:鼻咽炎时,病原菌容易延此途径侵犯从而引起中耳炎。
喉:婴幼儿喉部呈漏斗状,喉腔较窄,声门裂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粘膜柔嫩、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
结论: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甚至会危及生命。
气管、支气管:较短、窄,膜柔嫩,富含血管,软骨柔软,缺乏弹性组织,故支撑作用差,膜腺分泌不足且气道较干燥,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能力差。结论:一旦感染,容易发生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呼吸道阻塞。
右支气管:短粗,为气管直接延伸。左支气管:细长,位置弯斜。
结论:气管异物容易直接进入右支气管。
肺:婴幼儿时期肺的基本组成单位与成人大致相同,但发育不完全,无侧支通气。弹力纤维发育较差,结缔组织多,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较少,直到8岁才达到成人水平。
结论:肺的含血多、含气较少,容易感染。一旦发生炎症,换气面积进一步减少,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引起间质性炎症、肺气肿、肺不张。
胸廓:相对短小,前后径约与横径相等,呈圆桶状;膈肌位置较高,心脏横位、胸腔狭小、肺脏较大;胸部呼吸肌不发达,主要靠膈肌呼吸……
结论:肺的扩张受限、不能充分进行气体交换;纵隔组织柔软疏松、富含弹性,积液、积气、肺不张时容易引起纵隔器官移位。
2、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
调节温度的作用:上呼吸道粘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呼吸时将冷空气加温至接近体温,且加湿,再进入下呼吸道。
粘膜纤毛清除作用:支气管以上部位的粘膜上皮细胞纤毛运转,具有清除微生物或颗粒的作用,能防止感染,维持正常功能。
肺回缩力的特点:婴儿的肺回缩力小于成人,肺处于膨胀状态。若需氧增加,缓冲气较小,易发生换气不足。
消化系统————人体食物加工厂
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胆)、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1、婴幼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发育尚不完善,对总能需求多,胃肠道受到轻微刺激即容易机能失调。
口腔容小,齿槽发育差,口腔浅,硬腭穹窿较平,舌短宽而厚,唇肌和咀嚼肌发育良好,牙床宽大,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结论:新生儿吸允能力好,生后即可开奶。
口腔粘膜:新生儿及婴儿的口腔粘膜非常细腻,血管丰富,易于受伤。结论:清洁口腔时需特别谨慎。
唾液腺:发育差,分泌极少,口腔比较干燥。生后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显著增多,口底浅。
结论:故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牙齿:发育变化较大,婴儿出生时乳牙尚未萌出,不能咀嚼食物。4-10个月开始出牙,2岁左右长齐,共20颗。乳牙一般先从中间的上下两颗开始长出,然后两侧萌出。
结论:乳牙牙釉质薄,牙体质松脆,容易被腐蚀形成龋齿,一旦发生龋齿,短时间内即可穿透牙髓腔,引起疼痛。
食管:新生儿和婴儿呈漏斗状,膜纤弱、纤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
结论:常发生胃食管反流,此症状绝大多数在8-10月消失,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容易发生溢奶。
胃:婴儿胃呈水平位,至开始行走时变为垂直。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得胃扩张,贲门、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结论:容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
胃排空时间随饮食不同而不同:如稠厚含凝乳块排空就慢;水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容易发生胃潴留。胃容量:新生儿30-60ml;1-3个月90-ml;1岁-ml;5岁-ml;成人约为ml,因此年龄越小的婴幼儿天喂养的次数越多。
肠:
小肠功能:运动、消化、吸收、免疫保护。
大肠功能:储存食物残渣、进一步吸收水分以及形成粪便婴幼儿肠管相对较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分泌面和吸收面较大。
结论:有利于消化。
早产儿肠乳糖酶活性低、肠壁屏障功能差,肠蠕动协调能力差。
结论:容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细菌肠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粪便滞留或功能性肠梗阻。
婴幼儿肠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可肠膜进入体内。
结论: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易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胰腺:对新陈代谢起到重要作用,既分泌胰岛素又分泌胰液出生时胰腺结构发育不成熟,缺少结缔组织,血管丰富,胰腺分泌相对较少生后3-4个月胰腺发育较快,分泌增多,但胰淀粉酶活性较低,1岁后接近成人。
结论:不应过早的给宝宝喂淀粉类食物。
肝:新生儿肝脏相对较成人大10个月的重为出生时重的2倍3岁时则增至3倍肝脏富有血管,结缔组织较少,肝细胞小,再生能力强。
结论:不易发生肝硬化。
二、日常保健呵护
监测婴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常用参数是体重和身长。
体重:裸体或穿着已知重的衣物称得到的身体重。常用单位:千克(Kg)。
测量的时间:半岁以内的婴儿,月称一次体重;其后,隔半年称体重,对一次测结果都要做好记录。
测学用具:体重计:落地式50千克杠杆秤,灵敏度为克,刻度、标记清晰。
新生宝宝如果测体重,应使用婴儿磅秤,最大载重限15千克,准确读数至10g(克)。1月龄至7岁的宝宝,均可使用台式秤,落地式50kg(千克)杠杆秤,灵敏度为g(克)。
体重测量:每次测前排空大小便,除去鞋帽、衣服,连续测三次。用两个相近数字的平均数作为记录数字,小数点后两位。定期测体重可绘制成体重增长曲线。
测量的结果:婴儿出生:平均体重为3千克左右
满月:体重至少应增加克至1千克
3个月: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
1岁(12个月):体重应增长为出生时的3倍
2岁(24个月):体重应增长为出生时的4倍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超重;
超过20%至29%,为轻度肥胖;
超过30%至49%,为中度肥胖;
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
身长:又称为身高,指的是从头顶点至地面的垂距。
常用单位:公分(cm)。
测量的时间半岁以内的婴儿,三个月测一次伸长。其后,隔半年身长,对一次测结果都要做好记录。
测量学用具:
身长计:3岁以下采取卧式身长测仪测身高。
用两个相近数字的平均数作为记录数字,小数点后一位。定期测体重可绘制成身长增长曲线。
身长测量:不满3岁(36月龄)的宝宝,可以采取卧位法测身长。
测工具为床和软尺,步骤如下——
让宝宝的头轻轻顶住床头处,注意要躺正,不要偏斜、不要歪;将宝宝的双腿轻轻固定、让其自然伸直;妈妈以拇指按住宝宝脚后跟处的床铺,留下记号;妈妈以拇指按住宝宝脚后跟处的床铺,留下记号;直接以软尺从床头测至标记处即为宝宝身长;最好月固定一天、固定钟点为宝宝测一次身高,并加以记录。
3岁以上的宝宝可以选择立式测法测——除去宝宝的鞋袜、衣帽,仅穿背心、单裤,立于地板或地砖上,取立正姿势,让宝宝双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稍挺起,腹部微微后收,双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踝靠拢,脚尖分开约成60°,脚踝、臀部、两边肩胛同时轻靠身后的墙壁(或门板),在头顶点处予以标记,以软尺测从地板至标记处即为宝宝身高。
“日光浴”日光浴有助于宝宝体内维生素D转化为有活性的维生素D3,以便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为稳妥起见,进行日光浴,可在宝宝满月后进行,月龄小的宝宝无需外出日光浴。
可将室外日光浴的时间选定在春秋季节的上午10点至11点左右,夏季9点前后,冬季11至12点之间,既有充足日光,又不会灼伤宝宝。在风和日丽、气候宜人的日子,于温暖的室内放置小床,避免正对风口,打开玻璃窗,让温暖的阳光完全照射在全身裸露的宝宝身上,取仰卧位及俯卧位各1分钟即可。应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头部戴浅色帽遮住囟门,脐部小范围遮掩。日光浴后应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
“水浴”以水洗宝宝的面部、足部、擦拭全身,淋浴、冲洗、盆浴均叫水浴。水浴不仅可以清洁皮肤,还能提高体温调节能力,增强抗病力和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加食欲,锻炼身体。
在实际操作时,首先要注意确保宝宝的安全,绝对杜绝溺水、滑倒、磕碰、烫伤、受风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1至3月龄的宝宝洗浴时室温一般应达到24至26℃,水温则应控制在35至40℃。洗浴时动作轻柔,控制好时间,从温水浴局部擦拭起步,天一次,次数秒,逐渐增加至天2次,次数分钟。6月龄以上的宝宝可以酌情尝试冷水浴。水浴后应注意保暖。
“空气浴”空气浴需在2月龄后,带宝宝穿衣外出进行,但应注意循序渐进,它能帮助宝宝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机体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对抗病原体的侵袭,降低发病率。
宝宝享受空气浴要从温度适宜的季节开始,随月龄增长,先室内进行,待逐渐适应后再过渡到室外,比如自家楼下。新生儿期的宝宝需在22至24℃的室内进行,满月后可在气温25℃以上的室外进行,夏秋季多在上午9点以后,下午4点之前,冬春季可在上午10点以后,下午3点以前,次几分钟即可,同时应注意保暖,佩戴小帽,慎防着凉。
给自家宝宝的生物钟对对表
0-1岁,属于“好吃懒做”期。1岁以内的宝宝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三个字,吃、睡、长。
睡出好智力。睡眠对宝宝而言特别重要,不仅能让宝宝拥有充沛的体力,还有利于大脑的成长,甚至与宝宝日后的身高高度都息息相关。
1-2岁,进入“快速成长”期。
1到2岁之间的宝宝活泼可爱,能不断地创造奇迹。
平衡精细运动:从能够独立行走到步态稳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此同时,妈妈可以借助教会宝宝用匙取食来促进精细运动的发展。
雕琢语言逻辑:1岁的宝宝已能够辨别自己的名字,听懂10个以上的字,到了1岁半就能听懂50个字了,此时是看图识意,学习表达能力的好时期。
构建思维模式:宝宝的思维模式是从1岁左右开始慢慢建立的,因此最好采用多种形式、建立多个途径,通过眼神、语言、抚摸、游戏等加强和宝宝的交流。
2-3岁,开始“人格塑造”期。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宝宝人小鬼大,变成让妈妈感到头痛的“麻烦制造者”……
以游戏的方式引导成长。既然此阶段的宝宝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不如干脆多带宝宝参加集体游戏,从而让其在妈妈的鼓励声中找到可以学习的同龄榜样。以不同的模式调和矛盾。对过于羞涩和充满怀疑的宝宝要给予积极主动的支持,避免过度干预;对于比较霸道和自我的宝宝要以持续不变的态度适度控制其言行,对症下药。
以探索的精神鼓励认知。2岁以后的宝宝开始应用符号,并能较好的利用记忆储存,能听懂个字,是学习独立穿衣的恰当阶段,也是背诵诗歌的最佳时机。
三、常见症状应对
您知道什么是“发烧”吗?
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后,孩子的腋温超过37.3℃,即可考虑为“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
从字面上理解,“体温”就是人体的温度。
“异常”:其一,人体的体温,是可以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二,人体的体温,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是可以发生“正常”升高或降低的;其三,人体的体温,在同一时间,用不同方法,在不同部位测,结果本身就是有差异的。
所谓“升高”,肯定指的是高于正常范围的意思。
第一句,请您不要过于焦虑,因为发热也是有价值的。儿科在古代被誉为“哑科”,就是因为儿童很难准确说出自己的不适,从而更容易延误病情。而发热就是这一种“警报”,体温的异常升高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
第二句话,比起热度的高低,其实更应关心发热时温度的走势。发热,根据温度的高低,可以分为“低热”、“中等热度”、“高热”和“超高热”。“低热”,指的是体温(如无特指,均指腋温)波动在37.4至38℃之间。“中等热度”,体温为38.1至39℃。“高热”,体温一般为39.1至41℃。“超高热”,体温超过41摄氏度以上。
第三句话,发热不可怕,找不到发热的原因才是真正的麻烦。发热是一种临床非常常见的症状,对于患病的宝宝来说,发热比成年人更为普遍。而引起发热的病理因素也相当之多,多到医生也可以随口说出几十种。如果尽力将发热的诱因化繁为简,则可以粗分为两大类,即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低热状态:
或超敏体质或年龄小于6月龄、肝肾尚未发育完善的宝宝,退热应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用毛巾沾温水给宝宝擦拭手掌心、腋下、肘窝、脚心、腹股沟、腘窝、头部发热时切记不要多穿衣,睡眠时还应少盖被,以免出现散热困难别忘记给低热的宝宝多喝温水,这样才能通过出汗、排尿等方式协助降低体温。
年龄超过6月龄、没有发热惊厥病史的宝宝,体温达到38.5℃以上,没有其他禁忌症,可以使用退热剂。1岁以内或体温在38.5℃左右,可以采取服退热药、多饮水的方法退烧。
1岁以上、体温接近39℃可由专业医生决定使用肌肉注射或静脉退烧药。
对于既往曾有过热厥史的宝宝
体温达到38℃时就可以酌情使用退热药物。体温升高1℃,心跳加快15次/分,基础代谢增高13%,身体耗氧增加。高热对宝宝的影响较大,应当尽快及早使用肌肉注射、静脉点滴药物降温。
干热无汗的高烧宝宝,可以配合在额头等部位使用外用退热贴以辅助降温。
高烧、昏迷的宝宝应使用冰帽、冰毯,保护大脑等中枢神系统功能。
高热惊厥好发年龄,发热的高度,起病时长,有家史。
特点一“好发年龄”:宝宝发生高热惊厥,首次抽搐易发于6月龄到3岁,尤其常见于9月龄到1岁半之间的孩子。个别情况下,也可见于小于6月龄或大于3岁的儿童,5至6岁以后便较为少见了。
特点二“发热的高度”:一般情况下,引发宝宝热性惊厥的体温都在39℃以上,少数情况下也有在38.5℃左右的。发热引发抽搐的温度越低,日后相对出现癫痫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特点三“起病时长”:这点非常重要,却常被忽视。惊厥一般发生在刚开始发热的24小时内,尤其是出现发热的头12小时风险更大,越是突然出现高热,就越容易造成抽搐。
特点四“有家史”:高热惊厥一般都有家史。由于宝宝的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容易兴奋,但不擅长抑制,因此对热不耐受,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都能逐渐摆脱高热惊厥的困扰。
采取措施:
第一步,保证孩子呼吸道通畅。可以将宝宝的头轻轻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避免这些污物倒呛入喉咙、误吸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并防止咬舌。
第二步,按压宝宝的人中穴、合谷穴。人中穴位于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是小儿惊风重要的急救穴位。合谷穴在手背处,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第三步,及时就诊。惊厥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危害较大,可能引发缺氧、紫绀,所以应尽快呼叫医院就诊,医生将视病情给予患儿镇静、止惊、吸氧等处置,少缺氧性脑损伤。
在24小时之内,排除了所有干扰因素后,如果孩子的腋下温度有一次超过37.3℃以上,就可以算作发热,同时当天就可以被记为发热1天。而在监测体温过程中,倘若有超过24小时的间隔,测孩子的体温显示完全正常,那么这一天就是没有发热,此时,即便之前和之后依旧发热,也不算持续发热。
此外,要注意时间的表述,24小时为1天,比如,前天下午开始发热,到今天早晨只能算1天半多,而不是3天,因为在儿科,许多疾病的判断,与起病时间和病程时长关系密切。
四、好发疾病管理
如果——
宝宝只是偶尔一声半声的咳嗽,完全不影响睡眠、进食精神状态好,不伴发热等其他症状,之前也没有异物呛咳或传染病接触史。
此时,爸爸妈妈可以选择居家观察,给宝宝多喂温水,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并仔细观察宝宝的咳嗽是否有加重的趋势。
如果——宝宝的咳嗽逐渐加重,常常连续几声、甚至是一阵阵的咳嗽,或者出现刺激性干咳,或者感觉咳嗽位置加深,咳后有白粘痰或黄痰,或者咳伴喘,喉咙有不适感,感觉干、痛或痒,伴有低热至中等热度的发热现象。爸爸妈妈应该带宝宝医院的儿科门诊就诊,完善检查,遵医嘱服用药物,注意饮食忌口,学会帮宝宝拍背排痰。
如果——
宝宝的咳嗽影响到了吃奶、进食,或者咳后呕吐,或者咳嗽剧烈,几乎无法平躺、入睡,或者咳嗽的声音突然发生改变,是从远处传来的小狗吠叫、海狗的鸣叫声,或者在一阵顿咳后颜面憋红,并出现鸡打鸣样的回钩,能够听到明显的喘鸣声,高热或精神欠佳、哭闹。
爸爸妈医院急诊就诊,除外肺炎、急性喉炎、百日咳及百日咳样综合征、婴幼儿哮喘等症,还应注意心衰等并发症。
如果——宝宝的咳喘异常剧烈,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挣扎、手脚冰凉,面色变差,口唇发绀,伴有憋气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爸爸妈妈最好呼叫救护车或医院,这种情况宝宝多半已存在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了心力衰竭,乃至呼吸衰竭!
a、是不是咳嗽越重,证明宝宝的病情越严重?不一定。严格来讲,宝宝咳嗽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不一定成正比,有时越是病情较重而体质羸弱的宝宝。其临床表现反而越不明显。
当宝宝精神弱、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吐沫呻吟、拒绝吃奶、腹胀呕吐,出现了神、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症状,则肯定提示病情非常严重,必须立即予以治疗。
b、倘若宝宝咳嗽时间较长,会不会“留病根儿”?不一定。爸爸妈妈都会担心宝宝咳嗽久了会留下后遗症,但事实上,儿童咳嗽大多为急性起病,持续时间较短(百日咳及百日咳综合征等除外),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破坏呼吸道的功能和结构,乃至出现肺气肿、肺纤维化等情况。
而那些反复咳喘的宝宝,与遗传、环境、感染、营养等诸多因素有关,咳喘的发作,往往本身是“果”而并非为“因”。
c、呵护肺炎宝宝的第一要务——“保湿”!
这里要“保”的“湿”包括“外湿”和“内湿”。所谓“外湿”,就是外环境的湿度,在保证室内清洁、安静的同时,要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而“内湿”,就是给宝宝少多次的饮用温水。与其强迫孩子吃奶造成呛奶,倒不如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想办法让宝宝多喝水上。
刷碗的道理——肺炎时呼吸频率加快,如伴有发热、喘息,进一步导致水分的蒸发、丢失,为了避免痰液干燥、结痂,加重喘息,或为了促进宝宝排痰,要尽力保持呼吸道湿润,而这些是输液无法做到的,仅凭气道雾化也不可能完成,只有饮水才是正道。
d、呵护肺炎宝宝的第二要务——“拍背”!
给宝宝拍背可以帮助痰液排出。适宜的拍背姿势有两种,妈妈可以将宝宝竖着抱在怀里,让他轻轻趴在自己的肩部,注意观察宝宝的面色,不要堵住他的口鼻。稍大的宝宝也可以采取平躺后侧卧位,待靠上的一侧拍完后,再翻身换至另一侧。
妈妈拍背时,要将手掌半握(呈空心状)置于宝宝的背部,沿着脊柱一侧,自腰部向颈部方向,使用三成力度拍打(力度过轻将使得拍背流于形式),次3至5轮后,换至另一侧,天可以反复进行若干次。
e、呵护肺炎宝宝的第三要务——“饮食”!
肺炎初起,要特别注意不能呛奶,同时避免吃甜、酸、冷、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咳嗽。肺炎进展,病情较重时,饮食应以清淡、保证热卡、富含营养,在补充能的同时,不增加重胃肠道负担。
在肺炎较为严重的时候,对住院治疗的小宝宝,医生会根据情况建议暂停哺乳,通过鼻饲方式直接给奶,这样做既能保证宝宝日必须的热卡和饮水,又能避免呛奶和因吸奶导致宝宝劳累。肺和大肠相表里。
肺炎后期,小宝宝咳嗽力度较弱,不会吐痰,痰液自呼吸道逆行到口腔后被吞咽回消化道,混于粪便内排出,加上应用抗菌药物后肠道菌群失衡,大便往往变稀,因此应给予少渣、好消化、易吸收的饮食,忌吃海鱼虾蟹牛羊肉等腥发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f、急性感染性喉炎
急性感染性喉炎是喉部粘膜弥漫性炎症,以冬春季发病较多,常见于1至3岁的宝宝,男孩发病似乎比女孩更多。有的继发于“感冒”,也有的出现在急性传染病起病之初。
这种疾病最为典的表现,就是独特的“咳嗽”声——犬吠样咳,伴有发热、声音嘶哑、吸气性喉鸣。
而它的危险,来自吸气性呼吸困难,喉梗阻。当病情加重,宝宝会脸色发青、鼻翼煽动,口唇变紫、烦躁不安!
g、支气管哮喘
咳嗽呼气时的“嘶嘶”声,和之前的急性喉炎吸气性喉鸣刚好相反,下面这种疾病的问题主要出在呼气困难上。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病,是一种反复发作呼吸困难并伴有喘鸣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简单来讲,这种疾病与感染、过敏、遗传因素有关。此症多见于4至5岁的宝宝,但婴幼儿期也可以发病。
h、百日咳百日咳样综合征
“鸡鸣样回声”的咳嗽,主要见于百日咳或百日咳样综合征。百日咳是宝宝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发,呼吸道飞沫传播。因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3个月左右,故此有“百日咳”之称。其间包括最短7天,最长21天的潜伏期;7到10天的炎症期;2到6周的痉咳期,重症为2月以上;2至3周的恢复期。
i、如果宝宝吃完奶后——嘴边出现少奶汁,顺着嘴角溢出。
这种情况常见于6月龄之内的宝宝,表现属于漾奶的范畴。
要减轻溢乳的现象,不要等到宝宝哇哇大哭才喂奶。喂奶时,如果是母乳喂养,奶非常充足,则应以洗净的手指适当调节乳房以控制乳,以免奶流儿过大,呛到宝宝。
喂完奶后,应将宝宝直立抱起,让他的头伏在自己肩上,注意不要堵到口鼻,然后轻轻拍打后背,直到宝宝上面打嗝、下面排气,还可将枕头铺在床上,整理形成30°的倾斜缓坡,让宝宝处于头高脚低位,进一步防止溢乳现象的发生。
j、如果宝宝躺在那里玩耍——突然发生了呕吐,奶汁从口鼻直喷了出来。
这是几个月大的宝宝比较常见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妈妈切忌慌张,应当赶快帮助呕吐中的宝宝侧过身来,并轻轻拍打宝宝的后背,同时还应尽快将捆缚宝宝手足的襁褓、被子打开,这样就能使呕吐物从宝宝口角的一侧畅快流出,而不至于倒呛回呼吸道造成宝宝窒息或误吸。呕吐后应先清理宝宝的口鼻腔,确保宝宝呼吸道通畅,能顺畅的呼吸,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宝宝的颜面、口唇、甲床的颜色,进一步确认宝宝有无缺氧的表现。一切如常,多不必特殊处理,反之,医院就诊。
k、宝宝呕吐后——如果饿得直哭,这时候能给他吃些什么东西呢?
呕吐非常严重的宝宝可以选择暂时禁食,但应适补充水分。呕吐后的宝宝绝对不要进食“生、冷、油腻、粗糙”食物,包括水果、饮料、冷食、炒菜、粗粮等,奶制品会造成宝宝肚胀,加重他的不适感。最好给已添加辅食的宝宝煮米粉、沏藕粉、熬制米粥或不含油的面汤,然后掌握从流质到半流质再到正常饮食的原则,给消化道一个充分休息的机会。同时注意,补充水分时要采取少多次的饮水原则,次摄入5毫升,几分钟便补充一次,能防止诱发呕吐。
l、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呕吐只是一个症状。
它可能是非常简单的喂养不当,也可能是相当麻烦的消化道畸形,还可能是情况严重的颅内感染。对于因进食不当、喂养不妥造成的非喷射性呕吐的宝宝;或呕吐频率不高、吐后精神状态好,面色正常,没有其它伴随症状;或仅有轻微胃肠道症状的宝宝,可以居家护理。有的宝宝虽然呕吐,但饮水较多、进食尚可、尿不少,妈妈也可以医院就诊,而是悉心加以照顾,并采取居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的方式,如病情加剧再随时就诊。
m、特别提醒
不明原因哭闹、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和精神萎靡。
是肠套叠宝宝的常见表现,加上腹部B超检查可在右中腹部附近发现肠套叠特殊影,即可确诊。
刘薇
主任医师,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副书记。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儿科专业。具有多年从事儿科临床的经验,于《中华儿科》等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热衷医学科普传播,酷爱文学,是天津市作家协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天津文学院签约作家。参与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绘制插图,《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并撰写儿童用药误区分析章节。于《时尚健康》、《家庭育儿》等报刊杂志撰写健康科普文章两百余万字。出版长篇科普书籍《宝贝健康速查辞典》(人民军医出版社),长篇科普书籍《儿科主任说,宝宝生病这么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入选医学界医学科普类好书。著有长篇小说《儿科病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最后24小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入选“年度卫生计生文化优秀推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