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19蛔虫病实用内科学

蛔虫病(ascariasis)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除肠道症状外,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病、肠梗阻等。

蛔虫(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是寄生于人体内最大的线虫之一。雌雄异体。成虫呈乳白色,有时微带粉红色。头尾两端较细,形似蚯蚓。雄虫较小,尾端卷曲有交合刺两枚。雌虫较大,尾部垂直。虫卵有受精卵及未受精卵之分,只有受精卵才能进一步发育、具感染能力。虫卵能耐干燥与寒冷,对一般消毒剂不敏感,但加热55℃15分钟即死亡。

蛔虫不需中间宿主即可完成生活史。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卵,平均产卵每日20万枚。受精卵随粪便排出,若温度(22~24℃)和湿度合适,25~26日后即具有感染性。此种虫卵被人吞食后,大部分被胃酸杀死,仅少数进入小肠,卵壳易被肠液消化,幼虫脱壳而出,侵入肠黏膜经毛细血管入门静脉,经肝、下腔静脉、右心达肺。幼虫在肺泡内发育,然后顺小支气管、气管,向上移行至咽喉部再被吞下,经胃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自吞食感染性虫卵至成虫产卵需2个月左右。蛔虫在人体内的生存期为1~2年。

肠道蛔虫感染者及患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实验证明人蛔虫与猪、犬等动物肠道蛔虫可交叉感染。感染性虫卵经口吞入为主要传播途径。生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是受染的重要因素,污染虫卵的手指也易将虫卵带入口内。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儿童感染率尤高。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市。

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我国蛔虫的感染率为12.72%,推算全国感染人数约为万人。感染率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贵州、湖南和四川;以0~9岁儿童的感染率为最高。与年全国性调查相比,蛔虫感染率下降71.29%,感染人数显著减少。我国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蛔虫病3年防治累计驱虫余万人次,服药覆盖率达81.65%,该地区居民蛔虫感染率由年的17.81%降至年的2.52%。

(一)幼虫的致病作用幼虫移行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其发生机制与变态反应有关。蛔虫初次感染后分泌抗原物质,宿主产生IgE和IgM,可引起Ⅰ型和Ⅱ型变态反应;抗原亦可引起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蛔蚴重度感染时,幼虫通过毛细血管、左心进入体循环,侵入淋巴结、甲状腺、胸腺、脾脏、脑、脊髓等处,引起相应的异位病变,也可达肾脏,经尿道排出;或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偶有眼内寄生的报道。

(二)成虫的致病作用蛔虫以小肠乳糜液为营养,同时可产生毒性作用、损伤肠黏膜及引起营养不良。其毒性作用可能是抗原(来自活的或死的蛔虫)的吸收,引起IgE介导的变态反应。

蛔虫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偶可引起机械性或痉挛性肠梗阻、肠扭转或肠套叠。蛔虫具有乱窜钻孔的习性,受刺激(如高热、驱虫不当等)后易在肠中乱窜而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以胆道蛔虫症最为常见。胆道中的虫卵、炎性渗出物或蛔虫的残片可成为胆结石的核心,诱发胆石症。蛔虫尚可钻入阑尾、胃肠减压管等部位,甚至可钻入气管而引起窒息。

人感染蛔虫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即血液内可出现特异性抗体——沉淀素。特异性抗体和浸润细胞共同作用,可部分杀死幼虫。新近研究显示,人蛔虫感染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可能导致女性生育能力提高。

人感染蛔虫后,可不产生症状,称为蛔虫感染。但儿童、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出现症状的机会较多。

(一)幼虫所致的症状短期内吞食大量感染性虫卵时,约1周后出现咳嗽、哮喘、气急、发热、血丝痰等症状。重者有咯血、胸痛、呼吸困难伴发绀。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液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并可查见蛔蚴。X线示两侧肺门阴影增深,肺野有点状或絮片状阴影。以上症状与X线改变一般在1~2周内可自行消退,称为“暴发性蛔虫性哮喘病”。

(二)成虫所致的症状儿童患者以腹痛较为常见,位于上腹部或脐周,常反复发作。有时伴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严重感染者,尚可引起营养不良、智力和发育障碍。有时可出现精神不安、烦躁、磨牙、瘙痒、惊厥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顽固性荨麻疹等。

(一)胆道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以青壮年农民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腹痛常突然发作,以剑突偏右侧阵发性绞痛为特点,可有钻顶感,患者常坐卧不安伴全身冷汗、面色苍白。疼痛可放射至右肩及背部,同时常有呕吐,吐出胆汁及蛔虫。腹痛间歇期患者安然无恙。若虫体完全钻入胆道,甚至进入胆囊,疼痛反而减轻,但炎症现象进一步发展,表现为明显的固定压痛、发热、血白细胞计数增多,或可出现黄疸。蛔虫深入肝内胆小管时则可引起肝脓肿。

(二)蛔虫性肠梗阻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急起中腹部阵发性绞痛、呕吐、腹胀、便秘等为主要表现。半数患者可吐出蛔虫。腹部触诊可触及条索状块物,按之有活动感,系缠结成团的蛔虫。部分患者有腹肌紧张、压痛并出现肠型、肠鸣音亢进。

(三)肠穿孔及腹膜炎多数继肠梗阻而发生,亦可由蛔虫穿破肠道手术缝合处、伤寒患者病变肠壁、或外伤而引起,穿孔部位大多在回盲部,以腹痛、腹膜刺激征、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要特点。腹部X线摄片可见气腹。

蛔虫卵尚可形成结核样肉芽肿,累及腹腔内各器官,如腹膜、胰腺、肝、脾、肾及肠表面等。症状并无特异性,仅有剖腹及活组织检查才获确诊。偶尔在耳、上颂窦、眼、输卵管、气管、支气管、睾丸鞘膜腔、胸腔可见有蛔虫异位寄生。

肠道蛔虫病的确诊需依靠吐虫排虫史,或大便涂片镜检发现蛔虫卵。如体内仅有雄虫或不成熟雌虫寄生而粪便中虫卵阴性时,亦可试行驱虫治疗。蛔虫性哮喘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一般亦不难。

典型胆道蛔虫病一般诊断并不困难,胆汁检查发现虫卵可作为佐证。B超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在急腹症中(尤其在农村)应谨慎除外蛔虫性肠梗阻、肠穿孔的可能。

(一)驱虫治疗

1.阿苯达唑本品系广谱驱虫药,更适用于多种肠线虫混合感染者,用于治疗蛔虫病,阴转率与剂量有关,mg顿服转阴率为%,mg顿服的转阴率为88.8%。本品无明显副作用,少数可见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孕妇忌用。治疗中可引起虫体躁动,诱发蛔虫窜入胆道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

2.双羟萘酸噻嘧啶(噻嘧啶)成人每次剂量为10mg/kg(一般为mg),晚间顿服,疗程1~2日。其作用优于哌嗪,但与后者不同的是作用快,先引起蛔虫显著收缩,以后麻痹不动。本品为广谱驱虫剂,更适用于钩虫混合感染。副作用轻微,偶尔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肝功能不正常者慎用。

3.甲苯达唑(甲苯咪唑)本品为广谱驱虫药,可使虫体麻痹,口服后吸收少(吸收率低于0.3%)。成人每次mg顿服,疗程1~2日。副作用轻微,极个别病例在服药后第2~3日出现轻微头昏、上腹不适等,不予处理可自行消失。本药作用较缓慢,同样有引起蛔虫游走导致并发症的不良反应。

4.左旋咪唑本品价格低廉,服用方便。成人一次口服mg,儿童按每千克体重2~3mg计算,临睡前1次顿服,或早晚2次分服。本品可使虫体肌肉麻痹,故可起到制止蛔虫窜动,防止胆道蛔虫病的作用。本品的副作用少而轻微,常见者有头晕、头痛、失眠等,停药后即消失。

5.哌嗪(piperazine)或称哌哔嗪,常制成枸橼酸盐(即驱蛔灵)和磷酸盐等制剂。枸橼酸哌嗪mg约相当于磷酸哌嗪mg。本品在虫体神经肌肉接头处发挥抗胆碱作用,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使肌肉麻痹,虫体不能附着于宿主肠壁,随粪便排出体外。口服后吸收迅速,主要由胆道排泄。成人每次量3~3.5g,连服2日;或每次1g,1日3次,连服3日。儿童按每日mg/kg计算,每日总量不超过3g。体弱儿童剂量酌减。基于阿苯达唑等问世,目前本品已少应用。

6.伊维菌素国外已用于次选药物,剂量每~μg/kg,3天为一疗程。

临床为增强疗效及互补药物优缺点,主张给予复合制剂。如由阿苯达唑及噻嘧啶组成的复方阿苯达唑,不仅驱虫效果好,而且消除了蛔虫窜动的副作用,已获得广泛应用。

(二)蛔虫并发症的治疗

除急性阑尾炎或并发化脓性胆管炎、坏死性胰腺炎,以及肠穿孔腹膜炎需尽早手术治疗外,均以姑息治疗为主。具体包括解痉、止痛、驱虫或纤维内镜取虫,可获得满意疗效。

蛔虫病的预防以粪便管理切断其污染环境的途径为主。开展群体性的大规模驱虫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改善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及饮水卫生,对防治蛔虫感染亦有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3(5):-.

2.诸廷俊,陈颖丹,许隆祺.我国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蛔虫病3年防治效果.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3(5):-.

3.CooperPJ,ChicoME,SandovalC,etal.AtopicphenotypeisanimportantdeterminantofimmunoglobulinEmediatedinflammationandexpressionofThelpercelltype2cytokinestoascarisantigensinchildrenexposedtoascariasis.JInfectDis,4,(7):-.

4.BethonyJ,BrookerS,AlbonicoM,etal.Soil-transmittedhelminthInfections:ascariasis,trichuriasis,andhookworm.Lancet,,():-.

5.BlackwellAD,TamayoMA,BeheimB,etal.Helminthinfection,fecundity,andageoffirstpregnancyinwomen.Science,,():-.

邵凌云翁心华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项援助活动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jc/2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