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史上最污的信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西汉·刘安《淮南子》

作为一个肝移植医生,“小意思”昨天门诊时又遇到如下这种“尴尬”的局面(注意啦,是“又遇到”,“又遇到”,“又遇到”):

对面坐着一位病人,而“小意思”手里拿着一张病人的血常规化验单,上面的血红蛋白为59g/L(正常值为:-g/L,59g/L已是重度贫血了!)

“您平常的大便是什么颜色的?”

“大便?”

“对,就是大便,什么颜色?”

“哦,不知道,好像是黄色的,有点发黑,发绿?没太注意”

“额。。。。你现在的贫血情况很严重,再仔细想想”

“哦,我想想,似乎有点发黑”

“确定么?”

“应该是吧”

“那去消化科做个胃镜吧,看看胃里有没有问题”

来自“小意思”充满善意的提醒:

如果您还没有吃饭,或刚吃完饭,还请先歇歇,别再往下看了

以免浪费粮食,真的!

诊室里发生以上的这种对话并不罕见,似乎大家平常都对“大便”这种“污物”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程度,以至于上面这位病人都已经出现“重度贫血”了还不自知,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很可能某一天就会因为低血压而晕倒在卫生间内),同时,也反映了普通百姓对医学常识的了解程度到了多么匮乏的程度!有鉴于此,“小意思”决定今天给大家讲讲一下这个比较“污”,但也比较“实用”的话题,希望不要影响大家的胃口(再次提醒:请错开吃饭时间,再往下看)!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它”(“小意思”实在无法以第一人称进行描述,敬请恕罪!)的正常情况吧(不了解正常情况,焉能知道异常情况,对吧?):

未被吸收的食物经由消化道通过大肠,从肛门以固体、半流体或流体形式排出体外而形成大便,主要由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粘膜脱落物、细菌、无机物、水等构成,因此,“它”就如同一封“来自于肠内的书信”一样,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和味道,初步了解体内的健康状况,尤其是消化系统。

“它”的次数:大便次数因人而异,从每天1-3次到每3天一次不等,但大部分人都能养成一个排便规律,如果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规律,则强烈建议您要养成这个好习惯,毕竟每天您得摄入那么多的食物,如果机体不定期排出代谢废物的话,肠道细菌可就会与食物残渣发生反应而产生毒素,进而影响自身健康了(比如,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就可能因为小小的便秘,而使得肠道里的代谢产物重新被吸收入血,最终导致肝性脑病,而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它”的产量:每次大便约-g,随摄入食物的种类、食量和消化能力而变化(大家只要注意观察自己每天的大便量是否有明显变化即可,“小意思”可没有建议您每天称大便重量的意思),一般来说,吃得多就拉得多,吃得少就拉得少,很多年轻人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而控制食量,使得大便量减少,甚至便秘,反而使得机体吸收过多的毒素,而影响健康,真的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啊。

“它”的性状:正常大便是成形的柱状软便(香蕉状);如呈块状便,说明大便中水分含量很少,肠道运动不太舒畅,排便吃力,预示肠内可能出现病变,如各种炎症,有时甚至是结直肠癌;如呈粘液便:常见于各类肠道炎症、痢疾等;如呈水状便:通常意味着肠道运动几乎停滞,食物和水被原封不动的排泄出来,常见于不洁饮食所致的肠道炎症或恶性肿瘤;如发现有异物,常见的有未消化完全的食物残渣、胆结石或寄生虫等。

“它”的颜色:正常大便颜色呈现黄色,可受进食种类不同而变化;如大便呈黑色或褐色,如果排除了食物(近日吃了猪血或桑椹等特殊食品)或药物(补铁药物或铋剂)的影响,则意味着这是一种警讯,提示可能存在胃或肠道出血(冲便时,要注意水的颜色变化,是否由无色透明变为混有血液的红色,如果是,医院就诊,尤其是有基础疾病者);如大便呈鲜血便,则可能是痔疮、肛裂、直肠息肉或结直肠癌;如大便呈粘血便,且伴随剧烈的腹痛或呕吐的症状,此时可能是患有肠套叠、肠扭转、肠梗塞等疾病;如大便呈脓性或粘血便中混有脓性分泌物,则可能是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甚至于结直肠癌;如大便呈陶土色,又伴有小便颜色发黄,则提示存在胆道梗阻性疾病,如胆道闭锁(新生儿多见)、胆道结石、胆管下端及胰头部肿瘤等。

“它”的气味:正常大便有臭味,主要是因为食物在胃和肠道内进行消化,在细菌作用下产生吲哚、粪臭素、硫化氢所致。但如伴有恶臭,则多见于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或重症痢疾;如伴有鱼腥味,则多见于阿米巴性肠炎;如伴有酸臭味,多见于肠内异常发酵引起的,提示可能存在菌群失调。

以上就是这封“史上最污的信”的具体内容及重要意义,希望大家每天花上几秒钟,好好地读读自己的“信”,判断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也就能够大概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尤其是消化系统),希望大家能够学习并转发,谢谢!

敬请继续







































治白癜风武汉哪家医院好
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jc/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