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方
摘自《火柴棒医生手记》
1.早产女婴(不足2公斤,第页)
每天捏脊一次(5遍),取左手补脾土次,清肝木、清心火各次,补肺金次,补肾水次,揉板门次,推上三关次。
2.先天性哮喘(1岁以下/2岁以上,第页)
取左手补脾土/次以上,清心火、清肝木各次/各次,清肺金次/次以上,补肾水次/次以上,揉外劳宫次,推上三关次,分推肩胛骨(此是主穴)50次/次。
3.先天性心肌炎(2岁,第页)
取左手补脾土次,清肝木次,清心火次,补肺金次,补肾水次,揉内关次,揉三阴交次,捏脊5遍。
4.中毒性肺炎,高烧41℃(2岁,第42页)
清肺金次,清脾土、清肝木、清心火各次,补肾水次,揉外劳宫次,推上三关次,清天河水次,退六腑次,推脊柱次。
5.百日咳(1-2岁,第66页)
取左手补脾土次,清肝木、清心火各次,清肺金次,补肾水次,揉外劳宫次,推上三关次,分推胛骨次,揉肺俞50次。
6.疳积(2岁,第46页)
取左手补脾土次,清肝木、清心火各次,补肺金、补肾水各次,揉外劳宫次,推上三关次,揉双足三里次,捏脊5遍。
7.疳积兼肠炎(2岁,第页)
取左手补脾土次,推大肠次,揉板门次,清肝木、清心火各次,补肺金、补肾水各次,推上三关次,捏脊5遍,揉双足三里次,揉双三阴交次。
8.腹泻(3岁,第53页)
取左手补脾土次,推大肠次,揉板门次,推上三关次,推尾椎次,揉长强次,揉双足三里次,捏脊5遍。
9.中毒性菌痢,高烧40℃(4岁,第页)
治痢与退热双管齐下:取左手补脾土次,推大肠次,揉板门次,清肝木、清心火各次,清、补肺金各次,补肾水次,推上三关次,清天河水次,退六腑次。推脊柱次,捏脊5遍,指压双足三里附近的“高升点”5到7分钟。
10.白血病,高烧40℃(4岁,第页)
采取以捏脊为中心的降热与水肿的医治法:取左手补脾土次,清肝木、清心火各次,清、补肺金各次,补肾水次,推上三关次,清天河水次,退六腑次,推脊柱次,捏脊5遍。
11.休克(5岁,第60、73页)
掐人中,掐揉手精威两穴,捏双脚太溪、昆仑及揉背部双肺俞。
说明:“精威”是“精宁”与“威灵”之合称。此两穴在手颈部两侧用单拇指甲掐之,或用中指端作揉法,两穴掐5-10次,揉-次。
12.感冒发烧(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肺金次,清心火、肝木各次,补肾水、脾土各次,推三关次,推天河水次,推脊次,若高热40度以上,加退六腑次。
13.感冒咳嗽(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肺金次,补脾土、肾水各次,揉外劳宫次,推三关次,分推肩胛骨50-次,揉肺俞次。
14.呕吐(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次,清大肠(从虎口推向指尖)次,推板门(从掌根推向指尖)次,按双足三里3-5分钟,揉涌泉次(左旋)。又吐又泻,加揉尾尖次,推尾椎次(由下向上)。
15.便秘(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大肠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脾土次,清心火、肝木各次,补肾水次,清肺金次,指压双外关穴3-5分钟。
16.小儿夜啼(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清脾土各次,清肝木、心火各次,补清肺金各次,补肾水次,捏脊(自下而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17.遗尿(五岁以上小儿,五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次,补肾水次,推三关次,揉丹田20分钟,按压百会2-3分钟。
18.脱肛(五岁小儿,五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次,推大肠次(从指尖推向虎口),补肺金次,推三关次,揉外劳宫次,摩丹田5分钟,推尾椎(向上)次,揉尾尖次,压百会2-3分钟,捏脊,自下而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14.小儿盗汗(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肺金次,补脾土、肾水各次,清肝木、心火各次,揉外劳宫次,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20.小儿口舌生疮不吸奶(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心火、肝木各-次,清肺金次,清脾土次,补肾水次,揉内、外劳宫各次。
21.小儿皮肤病与瘙痒症(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肺金次,清心火与肝木各次,清脾土次,补肾水次,清心火与肝木各次,清脾土次,补肾水次,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揉双曲池穴各次。
22.小儿腹胀不适(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脾土次,清大肠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板门次(由指根推向指尖方向),清心火、肝木各次,补肾水次,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压双足三里2-3分钟。
悟到悟道,揭谛揭示,祝愿有所收获,有所悟,知行合一。
对天感悟,凡尘修行,缘迎师兄:
有愿意一起做国学养生项目的朋友可以加这个 23.小儿厌食(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次,清肝木、心火各次,补肺金、肾水各次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压双足三里2-3分钟。
24.小儿舞蹈症与多动症(四岁小儿,四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脾土次,清肝木、心火各次,清肺金次,补肾水次,揉双合谷、双太冲各3-5分钟,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25.小儿大脑发育不全(四岁小儿,四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次,清心火、肝木各次,补肺金、肾水各次。揉双合谷、双太冲各3-5分钟,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26.小儿自闭症(五岁小儿,五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次,清肝木、心火各次,补肺金、肾水各次。揉双合谷、双太冲各5-7分钟,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疳积是疳证和积滞的总称,积滞与疳证是一病证的两种不同病理阶段,积滞轻,疳证重。积滞是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于中焦,积而不消,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疳证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职,吸收功能长期障碍,脏腑失养,津液干涸,形体羸瘦,饮食不为肌肤,影响生长发育,病程较长的一种慢性疾患。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1.积滞伤脾(积滞)
面黄肌瘦,神疲纳呆,腹痛胀满拒按,呕吐酸馊食物或溢奶,口有酸臭味,烦躁哭闹,夜眠不安,可伴身热,有时夜间两腮红赤,大便干结或溏泄秽臭,小便混浊如米泔,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或滑数,指纹紫滞。
2.脾胃虚损(疳证)
面色萎黄或白,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困倦无力,或烦躁哭闹,睡卧不宁,睡时露睛,四肢不温,食纳量少,腹部凹陷,发育迟缓,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指纹色淡。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导积滞,补益气血。
2.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3.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运内八卦——健脾开胃,助运和中。其中运内八卦理气和中,与补脾经相配,一补一消,一守一行,既补益脾胃之气,又调理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可保证中焦气机畅通。推四横纹,摩腹——理气消积,和中散聚。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补虚,其中捏脊取其调理脾胃,强壮身体,补益气血之功,本法为治疳积专用法之一。
4.加减治疗
⑴饮食伤脾(积滞):加揉天枢,分腹阴阳,按弦走搓摩以加强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的作用。
⑵脾胃虚损(疳证):a.证属虚热时:加清天河水,补肾经,水底捞明月,揉二人上马以滋阴补虚,清热除烦。b.证属虚寒时:加推三关,揉外劳宫,补肾经,揉关元以温阳散寒,培元固本。
小儿便秘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便秘中医推拿手法处方:推脾经,运内八卦,清大肠,摩腹,拿肚角,揉天枢,推下七节骨,揉龟尾。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的一种病症。
病因病机
1.肠胃积热素体热盛,过食辛辣厚味,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燥热→津液耗伤→大肠失润而干涩→便秘。
2.气机郁滞 性格孤僻(易怒好恼,久坐少动)→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职→便秘。
3.气血亏虚
4.阴寒凝滞 素体阳气不足,过用苦寒之品,大病久病后失养→阳气虚少,寒自内生→寒凝肠胃→大肠传导无力→便秘。
临床表现
1.热秘 大便干结,面赤身热,口干口臭;唇红烦渴,小便短赤,腹部胀痛,纳食减少,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指纹色紫。
2.气秘 此型常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胸胁痞满,腹中胀痛,纳食减少,好哭易怒,舌苔薄腻,脉弦,指纹滞。
3.气虚秘 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临厕努挣难下,汗出气短,面色白,形瘦乏力,神疲气怯,身懒少动,纳食不香,晚上腹胀,喜按,嗜睡,睡时露睛,舌淡苔薄,脉虚无力,指纹色淡。
4.阴虚秘 大便秘结,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少泽,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唇干燥,多梦少寐,烦躁哭闹,舌红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指纹淡紫。
5.阳虚秘 大便坚涩,排出困难,面色白,四肢不温,喜暖恶寒,精神萎靡,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可见脱肛,舌淡苔白,脉沉迟,指纹淡红。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调腑和中,润肠通便。
2.手法处方:推脾经,运内八卦,清大肠,摩腹,拿肚角,揉天枢,推下七节骨,揉龟尾。 3.方义:推脾经,清大肠,摩腹,运内八卦——健脾调中,理气助运,润肠通便。拿肚角,揉天枢——调腑宽肠,行气通便。推下七节骨,揉龟尾——调腑导滞,泻下通便。
4.加减治疗
⑴热秘:加退六腑,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脏腑实热,荡涤肠腑积滞。
⑵气秘:加平肝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理气解郁,调中通便。
⑶气虚秘:加推三关,按揉足三里,捏脊,推脾经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助运通便。
⑷阴虚秘:加揉二人上马,补肾经,水底捞明月,推脾经用补法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⑸阳虚秘: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脐,摩关元,推脾经用补法,以温阳散寒,调中通便。
婴儿腹泻中医推拿疗法
婴儿腹泻手法处方:推脾经,推大肠,运内八卦,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婴儿腹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形状异常,便下稀薄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为特征的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婴儿腹泻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夏秋两季发病率高,2岁以内易患病,若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当,可影响小儿生长及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1.内伤乳食 婴幼儿脾胃功能薄弱,若小儿喂养不当(饥饱无常、乳食无度、突然改变食物性质、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泄泻
2.感受外邪 寒、热(暑)、湿之邪皆能引起泄泻,以湿邪引起发病为多见。寒、热(暑)邪常与湿邪合邪为病。寒、热(暑)邪、寒湿、暑湿、湿热之邪(从表入里或直接入里)→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泄泻。
3.脾胃虚弱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气相对较多,故脾胃负担较重,谓之脾常不足,构成泄泻发生的内在因素,若长期饮食失调、禀赋素虚、大病久病之后失调→脾阳不振→消化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水谷不分并走大肠→泄泻。
临床表现
1.伤食型 腹痛腹胀,泄泻量多,酸腐秽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口臭嗳酸,口渴纳少,呕吐酸溲,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紫。
2.寒湿型 便稀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指纹色红或淡红。
3.湿热型(包括暑湿泻) 腹痛即泻,大便黄褐热臭,一日十余次,可表现为暴注下迫,便如水样,亦可为泻下粘滞不爽。肛门灼热发红,身有微热,烦躁口渴,尿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红。
4.脾虚型 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或食后即泻。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有大量奶瓣及食物残渣,日泻数次至十余次,食欲不振,精神疲惫,睡时露睛,面黄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指纹淡红。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调和脾胃,化湿止泻。
2.手法处方:推脾经,推大肠,运内八卦,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3.方义:推脾经,推大肠,揉脐,摩腹——调和脾胃,助运化湿。运内八卦——调中理气,并能起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推上七节骨,揉龟尾——调中止泻。
4.加减治疗
⑴伤食型:加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推脾经用补法,推大肠用清法以健脾消食,调腑止泻。
⑵寒湿型: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化湿,温中止泻。
⑶湿热型(包括暑湿泻):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泻法以清热化湿,调腑止泻。
⑷脾虚型:加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
小儿呕吐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呕吐手法处方:调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突,推天柱骨。呕吐是由于胃气上逆而引起的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常见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由于小儿胃脏娇嫩,贲门松弛,如果喂养不当,可出现少量乳汁溢出,此称溢乳,不属于病态。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1.寒吐 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吐物酸臭不甚,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迟,指纹色红。
2.热吐 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粘滞臭秽或秘结,小便黄赤,唇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3.伤食吐 呕吐酸溲频繁,口气臭秽,胸闷厌食,肚腹胀痛,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苔厚腻,脉滑实,指纹色紫而滞。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祛邪和胃,降逆止呕。
2.手法处方:调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突,推天柱骨。
3.方义:调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健脾和胃,消食助运。揉中脘,摩腹——行气调中,消食导滞。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揉天突——降逆止呕。
4.加减治疗
⑴寒吐: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摩百会,以温阳散寒。
⑵热吐:加清天河水,清大肠,退六腑,以清热泻火。
⑶伤食吐:加揉四横纹,分腹阴阳以消食化积,和中助运。
小儿腹痛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腹痛中医推拿手法处方:推脾经,掐揉一窝风,运内八卦,摩腹,拿肚角,分腹阴阳。腹痛主要指胃脘以下,脐周围及小腹疼痛为主症的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一类机能性腹痛。腹痛是小儿常见的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涉及范围较广,由于小儿病情变化多端,对疼痛表达能力差,而且部分病例有进一步演变为急腹症的可能,所以一定要认真辨证,属急腹症的患儿宜马上接受手术治疗。
病因病机
1.感受寒邪护理不当、腹部受凉、饮食当风、过食生冷→寒邪搏结肠间,中阳受遏(寒主收引,寒凝不散)→气机凝涩,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腹痛。
2.乳食积滞乳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和,气机阻遏,郁而不通→食积而痛。
3.脾胃虚寒 素体阳虚,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脾阳不振→中焦虚寒,水谷失运→寒湿滞留,气机不畅,或气血不足,脏腑失养→腹痛。4.虫积气滞虫体扰动于胃肠中→气机受阻→气滞腹痛。
5.脾胃蕴热暑热外侵,内邪(寒邪,食积等)郁久化热,恣食辛辣厚味→中焦湿热交阻,气机不和,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腹痛。
6.气滞血瘀跌仆创伤,腹部手术之后,恐惧惊吓→腹内经络受损,气血逆乱→气血经脉失调→肠腑气滞血瘀→腹痛。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调和脏腑,畅通气血,缓急止痛。
2.手法处方:推脾经,掐揉一窝风,运内八卦,摩腹,拿肚角,分腹阴阳。
3.方义:推脾经,摩腹,分腹阴阳——调理脾胃,和中止痛。运内八卦——理气调中,并能起到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拿肚角,掐揉一窝风——缓急止痛。
4.加减治疗
⑴寒实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推脾经用补法以温中散寒,助阳止痛。
⑵伤食痛:加揉板门,清大肠,揉中脘,揉天枢以消食导滞,理气助运,和中止痛。
⑶虚寒痛:加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脐,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用补法以温补脾肾,助阳散寒,益气止痛。
⑷虫积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揉脐以温中安蛔,缓急止痛,蛔遇寒易扰动不安,遇温则静。
⑸热痛:加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胃肠实热积滞,调通中焦气机升降。
⑹气滞血瘀:加平肝经,清心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行气活血,通络解郁,以通止痛。
小儿咳嗽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咳嗽中医推拿治疗原则:宣肺理气,调理肺脾,化痰止咳。
小儿咳嗽是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诸因造成肺失清肃,而引起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咳嗽是小儿肺系疾患中常见证候,例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病都可引起咳嗽,临床上以外感咳嗽多见。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1.风寒咳嗽 咳嗽,白痰,发热,恶寒,无汗,咽痒,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指纹红。
2.风热咳嗽 咳嗽,黄粘痰,发热微恶寒,微汗出,咽喉红肿而痛,鼻塞,流黄浊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红。
3.阴虚咳嗽 久咳,干咳无痰,盗汗潮红,五心烦热,烦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红。
4.痰湿咳嗽久咳,痰多泛呕,胸闷气促,头沉神疲,舌淡,苔白腻,脉滑,指纹暗红而滞。 5.肺热咳嗽咳嗽气粗,面赤唇红,咽干口渴,烦躁便秘,痰粘色黄,舌红苔黄,脉数,指纹紫红。
6.肺虚咳嗽久咳,咳声无力,神疲气短,自汗纳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
治疗
1.治疗原则:宣肺理气,调理肺脾,化痰止咳。
2.手法处方:清肺经,调脾经,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推揉膻中,揉乳根,揉乳旁,揉肺俞。
3.方义:清肺经,揉肺俞,调脾经——调理脾肺,调脾以化痰,调肺以理气。推揉膻中,揉掌小横纹,揉乳根,揉乳旁——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运内八卦——调理气机,并有加强及调和其他手法的作用。
4.加减治疗
⑴风寒咳嗽:加治外感四大手法,掐揉风池以疏风散寒,解表止咳。
⑵风热咳嗽:加推天柱骨,清天河水以清热解表降逆止咳。
⑶阴虚咳嗽:加揉二人上马,水底捞明月,改调脾经为补脾经以滋阴润肺。
⑷痰湿咳嗽:加摩腹,按弦走搓摩,揉丰隆,捏脊,改调脾经为补脾经以健脾助运,化痰止咳。
⑸肺热咳嗽:加清大肠,退六腑,推脊柱,按弦走搓摩以清肺泻火,降气止咳。
⑹肺虚咳嗽:加推三关,捏脊,改清肺经及调脾经为补肺经及补脾经以补益肺气,宣肺止咳
小儿哮喘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哮喘手法处方:清肺经,调脾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擦肺俞,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推天柱骨。小儿哮喘为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喘鸣有声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为小儿常见病症之一。这里所述的哮喘主要指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该病为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在秋冬二季易发病,每遇气候变化,或某种过敏因素(花粉、灰尘、油漆、鱼虾、煤烟、霉菌、棉绒、某些药物等)即可发病。
病因病机
治疗
1.治疗原则:宣肺降气,化痰平喘。
2.手法处方:清肺经,调脾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擦肺俞,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推天柱骨。
3.方义:清肺经,擦肺俞──清宣肺气,理气平喘。调脾经,运内八卦──调中助运,理气化痰。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推天柱骨,推揉膻中──宽胸畅膈,理气化痰,降逆平喘。
4.加减治疗
⑴寒喘: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掐揉风池以温阳散寒。
⑵热喘:加清天河水,推脊柱,清大肠以清热泻火。
⑶虚喘:加揉关元,按揉足三里,捏脊以补益脾肾,温阳纳气。
日常护理
1.避免接触过敏物。 2.天气突变时,注意保暖。 3.适当进行室外体育锻炼。
小儿发热-推拿治疗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是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由于小儿新陈代谢较高,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所以体温比成人略高。一般小儿正常肛温为36.9~37.5℃,比口温约高0.5℃,而腋温比口温低0.5℃。小儿体温一般以肛温为宜。正常体温一昼夜有轻微波动,晨间稍低,下午稍高,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
小儿在进食、哭闹、活动、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均可使体温暂时升高,这些都属正常。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通常可分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两大类。本章节仅介绍由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某些急性发热和部分功能性发热。
体温异常升高(肛温达37.5℃以上)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患儿可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鼻翼煽动,惊跳抽搐或精神萎靡,神昏谵语,疲乏无力,不思饮食等。
根据中医辨证,可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和阴虚内热。
1.外感发热外感风寒者,可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鼻流清涕,口不渴,咳嗽、痰清稀,苔薄白,脉浮,指纹鲜红。外感风热者,可有发热、微汗出、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咳嗽、痰黄稠、咽痛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色。
2.肺胃实热发热较高,面赤唇红,口鼻干燥,渴而引饮,气息喘急,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数而实、指纹深紫。
3.阴虚内热以午后潮热或低热为主,形瘦体弱,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口唇干燥,食欲减退,舌红苔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肛温高于37.5℃,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咽部充血,听诊可闻及肺呼吸音增粗或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白细胞增高。胸部X线检查河发现肺纹理增粗或炎症改变。
发热鉴别诊断相当复杂,主要从病史、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因本节仅讲述以感冒为主的发热,其他鉴别从略。
1.治疗原则外感发热者,宜清热解表,发散外邪;肺胃实热者,宜宣肺清热,消食理气;阴虚内热者,滋阴清热,补益肺肾。
2.常用穴位三关、六腑、天河水、肺经、肺俞、风池等。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抹法、摩法、按法等
4.操作方法
(1)外感发热:开天门30次,分头阴阳30次,揉太阳30次,清肺经次,清天河水次;属风寒感冒者,加推上三关次,揉二扇门次,拿风池3~5次;风热感冒者,加推脊次。
兼咳嗽、痰鸣者,加推揉膻中50次,揉肺俞次,揉丰隆50次。
(2)肺胃实热:清肺经次,清胃经次,清大肠次,揉板门次,运内八卦次,清天河水次,退下六腑次,揉中脘次,揉天枢次。
(3)阴虚内热:补牌经,补肺经次,补肾经次,清肝经次,揉上马次,清天河水次,推涌泉50次,按揉足三里次。
1.对小儿发热的治疗,必须详细检查,找出发热的原因,明确诊断,特别要排除急性传染病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免误诊误治。即使是外感发热,只要是高热患儿,就应予以静脉补液等综合治疗。
2.在发热期间,要鼓励患儿多饮开水,饮食要富于营养,易于消化。
3.平时要鼓励小儿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其他的小儿推拿治疗综述
一、感冒 常规方法为:推攒竹,分推坎宫,揉太阳,黄蜂入洞,掐总筋,分阴阳,推三关,推六腑,揉膻中,揉肺俞。
风寒者加拿风池,拿合谷,揉二扇门,掐阳池,多推上三关以辛温解表。
风热者加清补脾胃,揉中脘,摩腹。
夹痰者加按揉天突,擦胸,按揉乳旁、乳根。
夹惊者加清心经,清肝经,掐十王,掐老龙,水底捞明月,大清天河水。
二、咳嗽 推攒竹,推坎宫,推太阳,黄蜂入洞,拿风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拿合谷。 内伤咳嗽者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二马,按揉气海,揉肺俞,揉肾俞。
三、哮喘推肺经,推四横,揉板门,按天突,揉膻中,擦胸胁,揉肺俞,擦背。
寒喘者加黄蜂入洞,按风池,补肺经,拿合谷,推上三关,拿肩井。
兼阳虚者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丹田,揉脾俞,揉肾俞,按揉三阴交。
热喘者加清肺经,清大肠,退下六腑,揉膻中改为分推膻中,推脊。
四、小儿肺炎 清肺经,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按天突,开璇玑,按弦搓摩,按肺俞。
偏于寒者加黄蜂入洞,按风池,揉二扇风,擦胸背。
偏于热者加清天河水,分推膻中,推天柱,推脊。
热毒甚者加掐十王,清心经,补脾经,揉小天心,水底捞月,清天河水,推中脘。
五、麻疹 疹前期:推攒竹,分推坎宫,推太阳,擦迎香,按风池,清脾经,清肺经,推上三关,揉肺俞。
出疹期:拿风池,清脾经,清肺经,水中捞月,清天河水,按揉二扇门,按肺俞,推天柱。 恢复期:补脾经,补肺经,
补肾经,揉中脘,揉肺俞,揉胃俞,揉足三里。
六、百日咳清肺经,掐揉小天心,按揉天突,分推膻中,摩胁,按揉肺俞、膈俞。
偏寒者加黄蜂入洞,拿风池,擦胸背,拿肩井。
偏热者加清大肠,清天河水,推天柱,推脊。
肺脾虚者加补脾经,补肺经,揉中脘,按揉脾俞、胃俞。
七、发热
清肺经,清胃经,补肾经,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水底捞月,清天河水,揉二扇门,揉肺俞,推脊,推涌泉。
鼻塞者加揉迎香。脾虚者加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惊跳者加掐十王,揉小天心。
八、惊风
发作期:掐天庭,掐人中,掐十王,掐老龙,掐端正,掐二人上马,掐精宁,掐威灵,捣小天心,拿曲池,拿肩井,拿委中,拿昆仑。
急惊风者加清心经,清肺经,清肝经,推上三关,退下六腑,
大清天河水,按天突,推天柱,推脊,按丰隆。
慢惊风者加揉百会,补脾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揉中脘,摩腹,捏脊,揉足三里。
九、呕吐
揉胃俞,推板门,推中脘,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外邪犯胃者加推攒竹,分推坎宫,推太阳,清大肠,揉外劳。
伤于饮食者加清脾经,清大肠,推板门,运内八卦,推下七节骨。
脾胃虚弱者加补脾土,揉板门,捏脊等法。
十、腹痛
揉外劳,揉一窝风,摩腹,揉脐,按膀胱经相应俞穴,按揉足三里。
寒邪侵袭者加推上三关,按一窝风,拿肚角。
脾胃虚寒者加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
食积腹痛者加清脾经!清大肠,推胃经,推中脘,分推腹阴阳。
蛔虫腹痛加搓脐,推脐,揉天枢,拿肚角。
十一、小儿腹泻
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
偏于寒湿者加揉外劳,揉天枢,按脾俞,按胃俞。
偏于湿热者加清大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
偏于食积者清脾经,揉中脘,搓脐,拿肚角。
偏于脾虚者加推板门,运内八卦,揉脾俞,揉胃俞,捏脊,揉足三里。
十二、痢疾(菌痢)
推大肠,分阴阳,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揉龟尾,推下七节,推上七节,捏脊。
虚寒者加清补脾经,天门入虎口,摩腹,揉脐。
噤口痢者加运八卦,清心经,清肝经,清天河水,清冒经。摩腰俞,推委中,推承山。
十三、便秘 揉中脘,摩腹,揉龟尾,推下七节。
实秘者加清脾经,清大肠,按弦走搓摩,揉天枢。
虚秘者加补脾经,清大肠,揉天枢,捏脊,按揉足三里。
十四、肠梗阻 摩腹,揉脐,揉天枢,拿肚角。
肠套叠者摩腹时当摸及“腊肠型”肿块时,应将套入之肠管推挤出鞘部以开通闭塞。
肠扭转者摩腹时常取逆时针方向,以回转复位,行气散结。
蛔虫型肠梗阻者,在包块处以揉法为主。揉散后用摩法,推抹法以使通便而下。
粪便型肠梗阻者加清大肠,揉龟尾,推下七节。
十五、脱肛 揉气海、关元、天枢、龟尾。体弱气虚者加按揉百会,补脾经,补肺经,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拿肩井。
大便燥结者加清脾经,清大肠,摩腹,推下七节。
十六、疳积 摩腹,揉脐,捏脊,按揉足三里。
饮食伤脾者加清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捏脊。
体虚脾弱者加补脾经,揉中脘,揉脾、胃俞。
十七、佝擘病
补脾经,补肾经,揉小天心,揉中脘,摩丹田,捏脊,按揉脾俞、胃俞、肾俞,擦八髎,按揉足三里、三阴交。
十八、遗尿 揉丹田、关元、气海穴,揉龟尾,按揉三阴交。
肾虚者加补肾经,清小肠,揉肾经,擦八髎。
肺脾气虚者加按百会,补脾经,补肺经,清小肠,揉中脘。
十九、癃闭
摩腹,揉关元、气海,拿膀胱,按三阴交。
下焦湿热者加清肾经,清小肠,按八髎,推膀胱。
肾阳不足者加补脾经,清补肾经,揉肾俞,揉龟尾,擦八黪
二十、小儿夜啼 补脾经,清大肠经,摩中脘,推下七节。
偏于心火盛者加掐心经,水底捞月,清天河水,退下六腑。
偏于惊恐者加掐十王,掐老龙,揉精宁,揉威灵。
二十一、小儿脑性瘫痪 在瘫痪部位相应施用攘法、擦法、拿法、摇法。取瞳子髎、颊车、地仓;大椎、肩井、肩髎、曲池、阳池、合谷;肝俞、肾俞、腰阳关、委中、承山、解溪、昆仑穴。并揉中脘,摩腹,按揉脾、胃俞,揉足三里。
二十二、小儿肌性斜颈
在局部作轻柔按摩;用拇、食、中三指提拿揉捏,手法不宜重,若已成肿块,则手法宜重,并可用搓揉弹拨;头颈扳向健侧作被动牵引;用双手在挛缩处作分向牵扯筋腱。一般可辅助外敷活血化瘀之中药。
二十三、小儿斜视 按揉睛明、球后、太阳、四白、端正各次,括眼眶30次,拿风池、合谷各10次。 内斜多推球后、太阳,外斜多推睛明、四白。
二十四、腮腺炎凰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胃经,揉小天心,揉牙关,揉耳后高
二十五、腹胀推脾经,运内八卦,运板门,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
脾胃虚寒者加摩腹揉脐,按脾俞。
二十六、食欲不振
推脾经,顺运内八卦,运板门,摩腹揉脐,捏脊,揉脾俞,掐揉足三里。
1.麻疹、天花、水痘、骨折、创伤性出血、急性炎症、急性传染病、白血病等,一般不主张行推拿疗法。
2.小儿捏脊注意点
(1)捏脊时间最好在早晨空腹时进行,夜里入睡亦可。捏完之后半小时方可进食,以免影响疗效。
(2)捏脊环境要安静,室温要适宜,室温过高,患儿治疗部位和术者的手部易于出汗,妨碍捏拿;室温过低,则易使患儿着凉感冒。
(3)术者精力要集中,手法要适度。对于初诊患儿和婴幼小儿,开始手法不宜过重,应由浅入深,以便逐步适应。术者态度要和蔼可亲,争取患儿和家属很好配合,防止产生恐惧心理,乃至出现哭闹现象。
(4)在捏脊治疗期间,应嘱咐家长注意患儿饮食,做到富于营养,易于消化,适于口味,禁食酸醋、芸豆和螃蟹。患儿如系乳儿,乳母也不得食用螃蟹。
(5)有严重心脏病或背部疮疖的患儿,不能进行捏脊。
(6)如进行两三个疗程未见一点效果者应改变治法,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3.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等方面特点有别于成年人,临症时除按一般治疗原则施治外,还应做到尽早就诊,及时治疗,兼顾脾胃,推拿手法要特别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