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晖陈知水
摘要
小肠移植已经成为肠衰竭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现代临床小肠移植包括3种类型: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腹腔多器官簇移植。移植小肠具有与其它实体移植器官显著不同的免疫学和解剖生理学特点,导致移植小肠出现显著的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等诸多独特且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以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尤为棘手。通过对移植小肠的内窥镜观察及肠黏膜活组织检查可以对上述并发症及时予以诊断和鉴别,进而予以针对性的治疗,更好地保障移植受者和移植小肠的长期存活。
经过30多年的实验探索及临床研究,小肠移植(intestinaltransplantation)已经成为肠衰竭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1]。导致患者出现肠衰竭的病因可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为肠道解剖学结构的缺失,即小肠广泛切除后所致的短肠综合征(shortbowelsyndrome)[2],包括先天性小肠闭锁、肠扭转或肠梗阻所致小肠广泛坏死、外伤、因肿瘤而大量切除小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系膜血管或门静脉系统血栓、因克罗恩病反复手术所致小肠广泛切除,尤其是超短肠患者(成人50cm,儿童25cm);另一类是肠道解剖结构虽然存在,但由于先天或后天性病因导致严重的肠动力或肠吸收功能障碍所致的肠功能丧失[3]。现代临床小肠移植包括3种类型:单独小肠移植(isolatedintestinaltransplantation)、肝小肠联合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