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二)---小儿腹痛原因面面观
3岁的小莉说肚子痛,妈妈以为是吃冰糕太凉引起的,没太在意,当天夜里,孩子呕吐了五六次,第二天又拉红色的大便,妈妈害医院急诊,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小莉是得了肠套叠伴急性肠坏死,需要马上手术。
手术中,医生发现,孩子腹内一段小肠套到升结肠35cm,并且颜色变成紫黑、坏死,已经发生了腹膜炎,医生不得已切除了这段发坏死的肠子,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幸运的是孩子总算被抢救回来了,一周后痊愈出院。
所以说腹痛并不是没有危险,它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很多,几乎涉及了各科疾病,既可以是腹内脏器病变,也可以是腹外病变;既可以是器质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既可以是内科疾病,也可以是外科疾病。也就是说,孩子肚子疼,不要光想着“肚子”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肚子”以外的原因,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大叶肺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等。以下就这些常见腹痛原因简要介绍一下。
1、阑尾炎:
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一般多发于5岁以上的儿童,很少发生在1岁以下,年龄越小病势较成人严重,症状越不典型,短时间内即发生穿孔、坏死、弥漫性腹膜炎。
小儿阑尾炎发热出现早,多以腹痛开始,但有时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开始于持续性上腹或脐周围痛,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部,有明显压痛,腹痛一般不太剧烈,孩子常常蜷曲着右腿睡觉,或者弯着腰走路,会蜷缩着身体出冷汗,常伴有呕吐、腹泻,6岁以下的婴幼儿常缺乏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的症状,疼痛部位也不固定,极易误诊
小儿发热、腹痛、哭闹如果超过数小时以上,就应怀疑患阑尾炎的可能,但注意与肠套叠、痢疾、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相鉴别。
家长要注意日常能做到的防范,别让孩子特别剧烈的运动时间过长,吃饭时不要动来动去,避免暴饮暴食。
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是小儿常见病,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史。本病易发于儿童。往往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感发热、后有腹痛。腹痛较广泛,但以右下腹最多见,但腹痛部位和强度也易变,压痛多不局限,也没有腹肌紧张,约22%的病儿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须和急性阑尾炎鉴别,后者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恶心、呕吐比较明显,右下腹压痛,常伴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升高。典型病例,一般不难鉴别。B超可直观地显示腹肠系膜上肿大淋巴结,诊断不能肯定者,医院观察以防贻误治疗。
3、肠套叠: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梗阻。急性肠套叠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一般是发生在2岁以下的孩子,多因孩子在剧烈运动之后,或者是边吃饭边玩,这样很容易得肠套叠。
肠套叠孩子的主要表现是:
腹痛:一般孩子会出现阵发性的哭闹,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在很痛的时会缩住双腿,或者用手去抓腹部位置,脸色发白,额头出冷汗。
呕吐:是由于肠管阻塞,一般孩子在喝完奶后。
便血:在肠套叠发生的8~12个小时后,孩子会有暗红色的便血,说明孩子肠管的黏膜已经快要坏死了。
腹部肿块:因为孩子的肠管发生了套叠,所以腹部局部会隆起肿块。
如怀疑肠套叠应立即看医生,不可盲目按揉,因可能造成套入部位加深,加重病情。
4、婴儿肠胀气:
多见于一岁内的小婴儿,因食奶类、糖类过度或吃奶时吞人了大量气体产生腹胀而导致宝宝腹胀、腹痛,表现为突然大声啼哭,腹部膨胀,两拳紧捏,两腿及腹部蜷曲,伴有打嗝、腹泻或放屁等现象,肚子鼓鼓但只要精神正常,吃、喝、排便都没有异常,就不必太过担心。
胀气原因和应对:
如果配方奶粉中含的糖分过多,调换其他不含乳糖的、不含豆质的的配方奶粉,有助于减少孩子的肚子胀痛。
母乳喂养是吸吮的姿势不正确,吸进过多的空气造成嗝气或腹胀。正确的姿势是好让孩子的脸正对乳房,宝宝的嘴将乳头和乳晕全都含住。
不让婴儿空吸奶嘴,使用奶瓶喝奶,如听到‘咕咕’冒泡的声音,或是看到奶从孩子的嘴角流出来,说明孩子对奶嘴的含裹不严密吸入而过量的空气。正确的方法是将宝宝的头摆放成45度,并相应地使奶瓶保持倾斜,使奶嘴总是充满奶水。
孩子在哭泣的时会吞进大量的空气而腹胀,而腹胀又会导致腹部不舒服,令宝宝更加哭闹两者形成恶性循环。
已发生腹胀了可以在宝宝吃奶的间隙,让宝宝竖直并轻轻地拍他的后背,直到他打了嗝。或轻轻顺时针方向按摩宝宝小肚子,服用“妈咪爱”、“乳酶生”等助消化药。
5、肠扭转:
一般发生在2岁以上的孩子,是指肠道发生扭转,扭转的肠管会堵塞,导致持续剧烈的腹痛,孩子会蜷曲着,不敢平躺,伴呕吐,腹部不对称隆起,孩子不让摸他的腹部。
肠扭转一般是孩子剧烈运动后,发病比较急,如果抢救不及时,孩子会出现休克、肠坏死等并发症而会危及生命。
6、肠炎:
小儿肠炎又称为小儿感染性腹泻病,一般指由于微生物感染而导致小肠及结肠的炎症。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腹痛主要是以脐周为中心整个下腹部为主,腹泻后疼痛可以缓解。肚子摸起来软软的,压痛部位不固定,腹泻厉害要注意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是预防本病首要措施。
7、过敏性紫癜性腹痛:
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多数有皮肤紫癜,以四肢和臀部,以踝、膝关节处明显,由于肠管出血水肿,导致阵发性腹痛,腹痛以脐周或下腹部明显,有压痛,但腹软,可伴有轻重不等的黑色或红色便血,有的小儿还伴有关节肿痛,甚至血尿等。该病一般预后良好,但有的可以并发肾炎、肠坏死。
本病应限制进不易消化的食物及肉类和海鲜类食物,治疗用中医中药效果较好,严重的需用激素治疗,
8、嵌顿疝:
小儿有先天疝气病史,既往孩子在站立、哭泣、咳嗽、打喷嚏、用力(比如解大便时)等原因引起腹压增加,从而使肠子进入腹股沟或阴囊进而造成疝气,如果不能回納就是小儿嵌顿疝气,以腹股沟疝为多见,嵌顿于外环处或阴囊内、质硬,一旦嵌顿小儿孩子阵发性哭闹、腹痛、腹胀和呕吐,卡住脱出来的肠道不通、肠子发生缺血、坏死,引发严重腹痛。
医院治疗。
9、慢性胃炎
以往认为慢性胃炎小儿不多见,但由于现在的孩子喜欢吃“垃圾食品”,父母又过度的迁就,发病率日渐升高。本病已经成为小儿慢性反复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儿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常为反复阵发性腹痛,多无规律,以脐上及脐周痛为主,常同时伴有上腹部压痛、厌食、呕吐、泛酸等典型表现。多数病儿有饮食不洁、饥饱不均或喜食生冷史。本病最易误诊为胃肠痉挛和蛔虫病,需要家长注意。对有不良饮食习惯、反复发作上腹痛或脐周痛的患儿,应及早做纤维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小儿慢性胃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除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孩子进食刺激性食物、甜性饮料等。
10、蛔虫病: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寄生在肠道的蛔虫,当环境改变或孩子发烧、腹泻、饥饿以及吃刺激性食物时,刺激蛔虫活动引起肠痉挛,表现突然腹痛,孩子哭叫打滚、屈体弯腰、出冷汗,每次疼痛发作数分钟,腹痛以肚脐周围最为严重,疼痛可能隔天发作,也可能每天发作数次。腹部压痛不固定,摸起来腹部柔软,常伴有呕吐,甚至可吐出蛔虫。腹痛能自行缓解甚至消失,完全恢复后又照常玩耍。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左旋咪唑、四咪唑等驱虫,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即可预防。
以上讲的是腹痛的常见原因,那么得了腹痛如何分析、如何应对呢?请看以下第三篇“家长如何区分小儿腹痛和腹痛的应对”
本文(-04-10)发表于“退休医生桑的博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