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奇妙的生命史心血管系统是怎样发生的

作者:成医院孔令秋

本期我们要介绍的话题“心血管系统的发生”是正确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前提。为使胚胎早期即能有效地获得养料,排除代谢废物,约在胚胎期的第3周末即开始有了血液循环,心血管系统也因此成为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早进行功能活动的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发生便是在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基础上,经过生长、合并、新生和萎缩等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心血管系统所有结构均来源于中胚层,且胚外早于胚内。

约在胚胎2周的时候,卵黄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内的间充质细胞密集成名为血岛的细胞团。血岛中央的游离细胞分化成原始血细胞造血干细胞。内皮管不断向外出芽延伸,与相邻血岛形成的内皮管互相融合通连,逐渐形成一丛状分布的内皮管网(图1)。

(点击查看大图)

图1血岛和原始血管网形成模式图(第二周)

与此同时,在体蒂和绒毛膜的中胚层内也以同样方式形成内皮管网,二者共同构成了胚体外原始血管网。

约在胚胎第18~20天左右,胚体各处的间充质内出现裂隙,裂隙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变扁,围成内皮管,它们也以出芽方式与邻近的内皮管融合通连,逐渐形成胚体内原始血管网网。

第3周末,胚外和胚内的原始血管网在体蒂处彼此沟通,逐渐形成原始心血管系统并开始血液循环(图2)。

图2原始血管系统模式图(第四周)

这时血管在结构上还分不出动脉和静脉,但可根据它们将来的归属以及与心脏发生的关系而命名,以后在内皮管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密集,逐渐分化形成中膜和外膜,并显示出动脉和静脉的结构。

原始心血管系统左右对称,组成该系统的血管包括:

心管:一对,位于前肠腹侧。胚胎发育至第4周时,左右心管合并为一条。

动脉:背主动脉1对,位于原始肠管的背侧。以后从咽至尾端的左、有背主动脉合并成为一条,沿途发出许多分支。从腹测发出数对卵黄动脉,分布于卵黄囊,还有一对脐动脉经作蒂分布于绒毛膜。从背侧发出许多成对的节间动脉,从两侧还发出其它一些分支。在胚胎头端还有6对弓动脉,分别穿行于相应的鳃弓内,连接背主动脉与心管头端膨大的动脉囊。

静脉:前主静脉l对,收集上半身的血液。后主静脉一对,收集下半身的血液。两侧的前、后主静脉分别汇合成左、右总主静脉,分别开口于心管尾端静脉窦的左、右角。卵黄静脉和脐静脉各1对,分别来自卵黄囊和绒毛膜,均回流于静脉窦。

心脏的发生

01

心管的发生

原始心脏(心管)发生于胚盘的头端、口咽膜前方脏壁中胚层的生心区。生心区的前方为原始横隔(图3)。

图3原始心脏发生模式图

心脏的发生始于人胚第18~19天。首先由生心区的中胚层内出现围心腔,围心腔腹侧的中胚层细胞密集,形成生心板,板的中央变空,逐渐形成一对心管。胚体头端由于头褶的出现卷屈向腹侧,原来位于口咽膜头侧的心管和围心腔便转到咽的腹侧,原来在围心腔腹侧的心管则转至它的背恻(图4)。

图4原始心脏位置变化模式人胚头部纵切图

当胚体发生侧褶时,一对并列的心管逐渐向中线靠拢,并从头端向尾端融合成为一条。同时心管与周围的间充质一起在心包腔(即围心脏)的背恻渐渐陷入,于是在心管的背测出现了心背系膜,将心管悬连于心包腔的背恻壁。心背系膜的中部很快退化消失,形成一个左右交通的孔道,即心包横窦(图5)。

图5早期胚胎心脏发生模式图

心背系膜仅在心管的头、尾端存留。当心管融合和陷入心包腔时,其周围的间充质逐渐密集,形成一层厚的心肌外套层,将来分化成为心肌膜和心外膜。内皮和心肌外套层之间的组织为较疏松的胶样结缔组织,称心胶质,将分化为心内膜的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

02

心脏外形的建立

心管头端与动脉连接,固定于鳃弓;尾端与静脉相连,固定于原始横隔。心管各段因生长速度不同,首先出现三个膨大,由头端向尾端依次称心球、心室和心房。以后在心房的尾端又出现一个膨大,称静脉窦(图6)。

图6原始心脏外型模式图

心房和静脉窦早期位于原始横隔内。静脉窦分为左、右两角。左、右总主静脉、脐静脉和卵黄静脉分别通入两角。心球的远侧份较细长,称动脉干。动脉干前端连接动脉囊,动脉囊为弓动脉的起始部。

心管两端较固定,而心球和心室部的生长速度又心管的其他部分速度快,因而心球和心室形成“U”形弯曲,称球室袢,凸面向右、前和尾侧。之后心房渐渐离开原始模隔,位置逐渐移至心空头端背侧。并稍偏左。

静脉窦也相继从原始横隔内游离出来,在心房的背面尾恻,以窦房孔与心房通连。此时的心脏外形呈“S”形弯曲,而心房受前面的心球和后面的食管限制,故向左、右方向扩展,结果便膨出于动脉干的两侧。

心房扩大,房室沟加深,房室之间遂形成狭窄的房空管。心球则可分为三段:远侧段细长,为动脉干;中段较膨大,为心动脉球;近侧段被心室吸收,成为原始右心室。原来的心室成为原始左心室,左、右心室之间的表面出现室间沟(图7)。

图7心脏外形建立模式图

03

心脏内部的分隔

胚胎发育到第5周初,心脏外形的建立虽已基本完成,但内部的左右分隔仍不完全,并继续进行,约在第8周末才告完成。心脏各部的分隔是同时进行的。

1.房室管的分隔

心房与心室之间狭窄的通道房室管。胚胎发育的第4周末,房室管背、腹侧壁的心内膜下组织增生,形成背、腹心内膜垫。心内膜垫彼此对向生长、互相融合,将房室管分隔成左、右房室孔。围绕房室孔的间充质局部增生并向腔内隆起,逐渐形成左右侧两侧的二、三尖瓣(图8)。

图8房室管分隔模式图

2.原始心房的分隔

在心内膜垫发育的同时,原始心房顶部背侧壁的中央出现一镰状隔膜,称原发隔或第I房间隔。此隔沿心房背、腹侧壁渐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在其游离缘和心内膜垫之间暂留有一孔,称原发孔或第I房间孔。此孔最后由心内膜垫组织与原发隔游离缘融合而封闭。原发孔闭合之前,原发隔上部中央变薄、穿孔,若干个小穿孔融合成一个大孔,称继发孔或第II房间孔。原始心房被分成左、右两部分,但两者之间仍有继发孔交通。

第5周末,在原发隔的右侧,从心房顶端腹侧壁再长出一个较厚的半月形的隔,称继发隔或第II房间隔。此隔渐向心内膜垫生长,并遮盖继发孔。当其前、后缘与心内膜垫接触时,下方留有一个卵圆形的孔,称卵圆孔。原发隔上部贴于左心房顶的部分逐渐消失,其余部分在继发隔的左侧盖于卵圆孔,称卵圆孔瓣。出生后,肺循环开始,左心房压力增大,致使两个隔紧贴并逐渐愈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隔,卵圆孔关闭,左、右心房完全分隔(图9)。

图9原始心房、心室分隔模式图

3.原始心室的分隔

心室壁组织向上凸起形成一个较厚的半月形肌性嵴,称室间隔肌部。此隔不断向心内膜垫方向伸展,上缘凹陷,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一孔,称室间孔,使左心室、右心室相通。胚胎发育第7周末,由于心动脉球内部形成左、右球嵴,对向生长融合,同时向下延伸,分别与肌性隔的前缘和后缘融合,如此关闭了室间孔上部的大部分;室同孔其除部分则由心内膜垫的组织所封闭。这样便形成了室间隔性膜部。室间孔封闭后,肺动脉干与右心室相通,主动脉与左心室相通(图10)。

图10原始心室分隔模式图

4.动脉干与心动脉球的分隔

胚胎发育第5周,心球远段的动脉干和心动脉球内膜下组织局部增厚,形成一对向下延伸的螺旋状纵嵴,称左、右球嵴。以后左、右球嵴在中线融合,便形成螺旋状走行的隔,称主肺动脉隔,将动脉干和心动脉球分隔成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因为主肺动脉隔呈螺旋状,故肺动脉干成扭曲状围绕升主动脉。当主动脉和肺动脉分隔完成时,主动脉通连第4对弓动脉,肺动脉干通连第6对弓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起始处的内膜下组织增厚,各形成三个隆起,并逐渐改变形状成为薄的半月瓣(图11)。

图11动脉干与心动脉球的分隔模式图

弓的演变

6对弓动脉都从动脉囊发出,走行于各对鳃弓内,绕过前肠的外侧,通连与同侧的背主动脉。但6对弓动脉并不同时存在,常常在后一对出现时,前一对已退化消失或发生演变(图12),各对弓动脉的演变结果如下。

第1对弓动脉:在第3对弓动脉形成时便退化消失。

第2对弓动脉:继第4对弓动脉形成和增大之后退化。但与第2对弓动脉相连的头侧背主动脉并不消失。

第3对弓动脉:左、右第3弓动脉各发出一个分支,即左、右颈外动脉。以颈外动脉起始点为界,第3弓动脉被分成近侧段和远侧段,近侧段成为颈总动脉,远侧段及与其相延续的背主动脉共同形成颈内动脉。

第4对弓动脉:左、右侧变化不同。左侧第4弓动脉和动脉囊左半共同形成主动脉弓,左侧背主动脉背侧发出的第7节间动脉形成左锁骨下动脉。右侧第4弓动脉及与其相连的尾侧背主动脉和右侧第7节间动脉共同组成右锁骨下动脉。右侧第7节间脉起点至左、右背主动脉汇合处之间的一段背主动脉消失。动脉囊右半形成头臂干。两侧第3和第4弓动脉之间的一段背主动脉消失。

第5对弓动脉:发育不完全,很快消失。

第6对弓动脉:左、右第6弓动脉各发出一分支到肺芽。两侧的分支分别与同侧第6弓动脉的近侧段共同形成左、右肺动脉。右第6弓动脉的远侧段消失;左第6弓动脉的远侧段保留,连接于左肺动脉与主动脉弓之间,即动脉导管。随着动脉干的分隔,肺动脉与肺动脉干通连。

图12弓动脉演变模式图

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01

胎儿血液循环途径

脐静脉从胎盘经脐带至胎儿肝。脐静脉血富含氧和营养,大部分血液经静脉导管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小部分经肝血窦入下腔静脉。下腔静脉还收集由下肢和盆、腹腔器官来的静脉血,下腔静脉将混合血(主要是含氧高和营养丰富的血)入右心房。

从下腔静脉导入右心房的血液,少量与上腔静脉来的血液混合,大部分血液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与由肺静脉来的少量血液混合盾进入左心室。左心室的血液大部分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分布到头、颈和上肢,以充分供应胎儿部发育所需的营养和氧;小部分血液流入降主动脉。

从头、颈部及上肢回流的静脉血经本腔静脉进入右心房,与下腔俗脉来的小部分血液混合后经右心室进入肺动脉。胎儿肺无呼吸功能,故肺动脉血仅小部分入肺,再由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

肺动脉大部分血液经动脉导管注入降主动脉。降主动脉血液除经分支分布到盆顺腔器官和下肢外,还经脐动脉将血液运送至胎盘,在胎盘内与母体血液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后,再由脐静脉送往胎儿体内(图13)。

图13胎儿血液循环途径

02

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胎儿出生后,胎盘血循环中断。新生儿肺开始呼吸活动,动脉导管、静脉导管和脐血管均废用,血液循环遂发生一系列改变。主要变化如下。

脐静脉(腹腔内的部分)闭锁,成为由脐部至肝的肝圆韧带。

脐动脉大部分闭锁成为脐外侧韧带,仅近侧段保留成为膀胱上动脉。

肝的静脉导管闭锁成为静脉韧带。从门静脉的左支经肝到下腔静脉。

胎儿出生后脐静脉闭锁,从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的血液减少,右心房压力降低,同时肺开始呼吸,大量血液由肺静脉回流进入左心房,左心房压力增高,于是卵圆孔瓣紧贴于继发隔,使卵圆孔关闭。出生后约一年左右,卵圆孔瓣方与继发隔完全融合,达到懈剖关闭,但约有25%的人卵圆孔未达到完全的解剖关闭。

动脉导管闭锁成为动脉韧带,胎儿出生后3个月左右成为解剖关闭。

本文简单介绍了心血管系统发生的过程。理解并熟悉心血管系统的发生,对于掌握先天性心脏病解剖结构异常和提高诊断水平将大有裨益。

更多阅读

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临床诊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医生对了解、掌握超声心动图的意愿也十分强烈。有鉴于此,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及官方APP“壹生”与成医院心内科孔令秋大夫联手打造《手把手教你学心脏超声》系列课程,其中视频讲座每隔一周在APP内直播,文字版内容则由今日循环在每周一定期发布,欢迎您订阅、分享!

手把手教你学心脏超声(1):如何正确理解EF值与心衰的关系?

手把手教你学心脏超声(2):胸痛患者的超声评估

手把手教你学心脏超声(3):快速识别昏厥原因,心脏超声简单有效!

手把手教你学心脏超声(4):冠状动脉的超声显像,这些要点你掌握了吗?

手把手教你学心脏超声(5):实用的冠心病超声诊断技巧看这里

手把手教你学心脏超声(6):关于超声心动图与冠心病血运重建术,您能想到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by/9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