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ldquo湿rdquo的人爱

莫名犯困、感觉嘴里黏腻、身体沉重……这些“症状”可能是湿气悄悄钻进你体内所致。

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湿气重的人,很容易被各种疾病困扰。权威中医专家,教你通过按揉穴位排出“湿毒”。

紫雪斋主人在这方面有多年亲身体验,穴位按摩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如果梦想集中几天拼命按揉就要解决问题,那是自我欺骗,不但难以见效,还会丧失信心,所谓“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程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侯中伟

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戴奇斌

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孙建华刘成勇

5个特征看你“湿不湿”

1看体型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因此,体型偏胖、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

2看舌头

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会发现,舌苔白腻或黄厚腻。

3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圆柱体、很通畅的,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一旦发现大便稀薄、黏腻、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内湿。

4看起床状态

有些人早上起床后,会觉得很困、头沉,像有什么东西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5看平时状态

户外湿气一大,就觉得胸闷气短、身体沉、懒得动、不清醒,吃饭时没胃口。

中医讲“湿重如裹”,一种被包裹着、动不了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过但没干的衬衫那么别扭。

湿气重,7大部位最受伤

头部

湿气侵入头部,则出现头晕、犯困、头重如裹。

胸腹部

湿气滞留胸腹部,则出现胸闷、胃胀。

消化道

影响食欲,不想吃东西,还会出现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马桶壁。

泌尿系统

体内湿气重,且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关节

湿气侵入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固定。

下肢

湿气侵犯下肢,可出现下肢水肿、脚气等症状。

皮肤

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免疫力随之降低。因此,痤疮、皮炎、湿疹、癣都会不请自来。

按对穴位,无湿一身轻

都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除湿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坚持揉按身上这6个“排湿穴”,才能逐步把体内湿气排出去。

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它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主要的穴位,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阴陵泉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时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

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中脘穴

位于腹部中线上、肚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

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都可以用中脘穴进行调理。

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往下4横指、胫骨外侧1横指。

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疏风化湿、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的作用。

复溜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3指宽的地方。

“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溜穴能刺激它使水分代谢正常。

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关节,弯曲胳膊肘时,肘横纹末端的凹陷处即是。

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点揉穴位

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每个穴位上重复这个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以下内容看似与以上部分没有直接关系,其实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做好以上日常性预防,下面的保养才能得到必须的保障——

膝盖不好,寸步难行!各年龄段膝关节“保养指南”

当你平躺时,它的负重几乎为零,当你站立和行走时,它的负重是你体重的1~2倍,跑步时是4倍,蹲和跪时是8倍;它仅仅靠一个狭小的接触面支撑着我们整个身体的重量,它就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

很多人喜欢拿膝盖来调侃,“膝盖中箭了”、“分分钟给跪了”……事实上,膝关节磨损是不可避免、无法逆转的。与大多数器官一样,膝关节也会经历不断成长、达到巅峰、开始磨损、衰老退化的一生。

权威骨科专家,解读膝关节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特征及潜在危险,帮你及时做好防范。

专家:

医院骨科博士徐启明

成长期:要当心生长痛

18岁之前是膝关节的成长期,这一阶段膝关节的疼痛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生长痛

青少年的骨骼生长发育迅速,代谢产物易在膝关节处堆积,夜间膝关节附近或小腿前侧常出现疼痛,即生长痛,是青少年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度过生长周期就会自动好转。

青少年应注意休息,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可有效缓解疼痛。生长痛多是断断续续的,若出现持续性疼痛,要及时就医,排除骨肿瘤、儿童白血病、青少年关节炎等疾病。

胫骨结节骨骺炎

11~15岁的男孩,生长发育快,且运动量大,容易患胫骨结节骨骺炎,表现为骨关节处有肿胀、压痛、红热,伸屈膝或蹲起时疼痛加重。

胫骨结节骨骺炎可自行痊愈,无需药物治疗,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跑、跳、蹦或长时间步行。急性胫骨结节骨骺炎如不能自行缓解,就需要看骨科医生,接受镇痛、消炎或固定等治疗。

盘状半月板

膝关节上下两个长骨之间有一层软骨垫叫半月板,外围厚中间薄,有缓冲关节运动、保护关节面、增加关节活动稳定性的作用。

盘状半月板多由扭转等外力引起,比正常的半月板大而厚,呈盘状。盘状半月板患者如果没有出现膝关节疼痛、弹响、撕裂等症状,无需特殊治疗;若发生撕裂,可手术切除损伤区,以免引起关节退变;手术前后,为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建议患者加强股四头肌锻练。

在青少年易出现的膝关节问题中,许多与运动相关,因此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很重要。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应采取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做好热身运动,不可过量过猛,避免过度跑、跳、蹲,防止运动损伤。

另外,还要合理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益于骨骼发育。

黄金期:运动不知疲倦

18~30岁时,膝关节处于“巅峰状态”,迎来它的黄金期。这一年龄段的人运动起来经常不知疲倦,对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认识不足,容易提前消耗关节。

虽然黄金期的膝关节自我修复能力强,但也不可盲目、过度运动,逞一时之快,否则最终还是由自己的身体埋单。

跑步膝

跑步是最好的锻炼方式之一,能减肥塑形,加强新陈代谢,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增强心肺功能等。

但是,跑步方式不当易引起“跑步膝”,典型症状是膝关节附近疼痛,长时间保持膝关节弯曲坐姿、上下楼梯或者走坡路时疼痛更明显。

预防“跑步膝”,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塑胶跑道,穿舒适的跑鞋,尽量减少膝关节的撞击和磨损;跑步前必须做好热身运动,提高不同肌群之间的协调性,避免肌肉力量紊乱导致的额外损伤;长时间剧烈运动时最好佩戴护膝。

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损伤多由扭转外力引起,当一条腿承重,小腿半屈曲或向外伸展时,身体及大腿猛然内旋,内侧半月板在股骨髁与胫骨之间受到旋转压力,导致半月板撕裂,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下蹲、行走时关节内有“喀嗒喀嗒”的声音,或者关节突然无力、不能活动。

一旦怀疑半月板损伤,需看骨科医生,情况轻微的用支具固定即可慢慢恢复,若损伤严重,需做半月板缝合手术或切除半月板。

前交叉韧带损伤

它大多发生在篮球、足球等专业运动员身上。普通人在柔道、滑雪、羽毛球等运动中剧烈扭转时,也易出现前交叉韧带断裂。

若损伤轻微,保守治疗即可,如打石膏或支具治疗;若断裂严重,则要进行手术缝合或用人工韧带替代。

脆弱期:软骨开始磨损

到30~45岁,膝关节的软骨产生了早期轻度磨损,酸痛的频率增加,膝关节步入脆弱期。

软骨磨损

软骨是包绕在骨头外面的弹性结构,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脆骨”,能够减少膝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力,从而让运动更有效率。

软骨磨损不仅会破坏软骨表面,影响膝关节活动,磨下来的碎屑还会刺激膝关节周围结构。人体代谢机能下降后,对这些碎屑的吸收能力也会减弱。

因此,处于脆弱期的人要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运动强度,让膝关节达到一个新的功能平衡。

副韧带损伤

膝关节功能下降会打破承重平衡,使内外侧副韧带承受额外的压力,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长此以往会导致内外侧副韧带的积累性损伤。

尤其是经常穿高跟鞋的女性,膝关节的正常受力模式被人为地改变,更容易损伤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

膝关节脆弱期的保健重点是要避免暴发性强、动作幅度大且频率过高的运动,如足球、篮球运动等,同时要重视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的锻炼,以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

退化期:惧怕不良刺激

假设每天走1万步,45岁以后膝关节大约要经历1亿次以上的机械磨损,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磨损下来的碎屑在膝关节里越积越多,形成一个个小球状的“游离体”,进一步加重膝关节的退化。这一时期,骨质开始逐渐流失,膝关节的坚固程度随之下降。

中年后膝关节进入一个持续退化的“生态环境”,稍微受到不良刺激,就会产生一系列病症。

滑膜炎

膝关节滑膜炎是一种无菌型炎症,中老年人运动过度,或受到冷热刺激,滑膜就容易受到磨损,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

一旦得了滑膜炎,应该减少活动,注意保暖,同时适当做一些康复锻炼,多数人可以自愈。

痛风性关节炎

中年人应酬较多,经常吃大鱼大肉。海鲜、动物内脏等食物中含有嘌呤,可转化为尿酸,如不能顺利排出体外,沉积在关节里,就会导致关节肿痛。

建议尽量减少嘌呤摄入,戒啤酒,适量吃些碱性食物,多喝水,有利于尿酸排泄,预防痛风急性发作。

骨关节炎

中老年人常出现膝盖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膝部酸痛等不适。如果拍片子发现关节磨损、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狭窄,甚至出现关节畸形,说明膝关节退化到了骨关节炎的阶段,已经不可逆转,需要引起重视。轻者可采取康复、止痛治疗,重者应进行关节镜清理手术或关节置换术。

为减缓膝关节退化,45岁以上人群应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减轻膝关节负担;穿有弹性的软底鞋,减少膝关节所受的冲击力,降低其磨损程度;尽量不参与骑车、爬山、爬楼等磨损膝关节的运动,坚持每天锻炼膝部肌肉力量,如练习侧抬腿等。

I导读:佛家提倡素食,而中医提倡“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反对偏废。清代著名医学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一书中专门讨论了食肉与养生保健的关系,结合时代特点,且看他是怎样论食肉的?清代名医王孟英:吃肉的正确姿势

王孟英论食肉

作者/冯松杰

佛教主张素食,中医则不然。《黄帝内经》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反对偏废。其中“五畜”即指肉食。可惜《内经》的理论似乎未被临床医生重视。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仍搞不清食肉是否有利于健康?病人能否食肉?

清代叶天士说:“血肉有情,栽培人身精血。”王孟英也在《随息居饮食谱》一书中专门讨论食肉与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关系。王孟英是如何论食肉的呢?

1.关于猪肉、猪油、猪内脏

王孟英认为食用猪肉最好是“去势猪肉”。猪肉讲究品质,“以壮嫩花猪,糯而易熟,香而不腥臊者良”。烹调要求蒸烂,“整块洗净……干蒸极烂者,味全力厚,最为补益”。外感病、哮喘、疟疾、痢疾等病忌食猪肉,“产后食肉亦勿太早”“猪头肉尤忌”“瘟猪肉有毒,虽平人亦忌之”。

猪油,俗称板油,有滋阴生津功效。临床上有些营养不良的病人,消瘦,皮肤干燥、缺少光泽与弹性,中医称阴虚津亏,需要食用猪油,这与西医补充脂肪机理是相同的。王孟英指出“外感诸病,大便滑泻者均忌”食用猪油。

猪内脏,王孟英沿袭“以脏补脏”说,认为猪肺“补肺”,猪心“补心”,猪肝“补肝”,猪胃“补胃”,猪肠“润肠”。然而王孟英似乎认为猪内脏对于养生保健并不重要,“猪之脏腑,不过为各病引经之用,平人不必食之”。对于猪肾,王孟英则干脆否定具有补益作用,“腰痛等证用以引经,殊无补性”“诸病皆忌,小儿尤不可食”。

2.关于鸡肉、鸭肉、鹅肉

王孟英认为鸡“总以骟过、细皮肥大而嫩者胜”,骟过的鸡即肉鸡。“肥大雌鸡亦食,若老雌鸡熬汁最佳”“乌骨鸡滋补功优”“未骟者,愈老愈毒,诸病均不可食”,未骟的鸡即公鸡。公鸡有毒说可能源于王孟英。

鸭“甘凉”,能“补血”“生津”,“以雄而肥大,极大、极老者良”。与鸡相反,雄鸭老鸭反而好。喜欢服食桂花鸭、烤鸭的南京市民尽可减少顾虑了。

鹅“甘温”,味道鲜美。王孟英讲得实在,鹅肉味道绝不亚于鸭,目前价格也贵得多。鹅肉有“补虚益气”功效。“肥嫩者佳,烤食尤美”。王孟英还指出鹅肉“能解铅毒”,“故造银粉者,月必一食也”。但鹅属“发物”,可“动风发疮,凡有微恙者,其可尝试乎?”笔者认为极少数有过敏体质者,食鹅肉需谨慎。

3.关于其他动物肉

王孟英认为有“补虚”“利五脏”的动物肉还有虎肉、豹肉、鹿肉、獐肉、雀肉、天鹅肉等众多的飞禽走兽,所提供的肉食都是优质蛋白,“病后及衰弱、劳瘵人最宜”,但因这些大多为珍稀动物而不能食。

4.关于羊肉

在肉食中,羊肉也是一个大类,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羊肉是不可缺少的日常主食。但王孟英是浙江杭州人,羊肉可能吃得很少,故讨论较简单,肯定羊肉性温,“补气滋营”“御风寒”之功。

5.关于牛肉、马肉、驴肉、骡肉、狗肉

牛肉、马肉、驴肉、骡肉、狗肉在很多地方人们是很少食用的。王孟英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他说:“天生万物……以有用于人为贵。”“(古代)律文宰牛马有禁,宰羊、豕无禁”。牛、马、驴、骡都被人们驱使作劳动力,狗则为人们看家牧羊。因此,人们对牛、马、驴、骡、狗有深厚感情,不忍宰杀作肉食,此理可通。当然,《庄子》将牛分成牺牛与耕牛两类,即耕牛不食,牺牛可食,牺牛即食用牛。

至于王孟英称马肉、驴肉、骡肉“有毒”,这种认识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此外,介绍王孟英重用猪肉治病的验案一例:“一少妇分娩,胎水早破,胎涩不能下,俗谓之沥浆生,催生药遍试不应,孟英令买鲜猪肉一二斤,洗净切大块,急火煎汤,吹去浮油,恣饮之即产,母子皆生。”(《王氏医案·卷一》)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松杰医论医话》,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者/冯松杰。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by/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