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儿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一、儿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1、儿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特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一种影响全球数百万儿童的疾病。它是引起儿童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的常见原因,如慢性腹痛、腹胀、腹泻和肠胃气胀等。长期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还与发育迟缓的病理生理学有关。一些危险因素,如抑酸疗法、胃肠运动和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贫穷的环境,都是导致儿童易患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因素。儿童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受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分娩方式、胎龄、喂养类型和饮食、药物和运动。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与所研究的解剖部分相关,主要受肠腔氧浓度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婴儿肠道微生物主要由四个细菌门(放线菌、硬壁菌、类杆菌和蛋白细菌)组成,放线菌在主要的组成部分,随后,硬壁菌在婴儿期后逐渐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说,来自放线菌(如双歧杆菌)、硬壁菌(如粪杆菌、梭菌、瘤胃球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如拟杆菌、普雷沃菌)门的细菌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共生微生物,而相当一部分胃肠道病原体属于蛋白质细菌门(例如,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克雷伯菌和螺杆菌等)。除了这种多样的细菌群落外,人类胃肠道中还有大量的病毒、真菌和古生菌。小儿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临床特点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学,包括胃肠道和非胃肠道症状。文献中报告的最常见症状和体征是慢性腹痛、腹胀、腹泻、肠胃气胀、打嗝、脂肪热、恶臭大便、大便粘液、疲劳、恶心和生长迟缓。目前,尚无儿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诊断和治疗指南。鉴于疾病的异质性和非特异性,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工作有时是一个挑战。2、贫困和恶劣的环境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高发贫穷和恶劣的生活环境,通常与缺乏基本的卫生服务有关,如清洁水、适当的污水和收集生活垃圾,可能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一个风险因素。Pereira对名1-59个月的缅甸农村儿童进行了氢呼气试验检查,调查农村儿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该村约85%的人口从地表水井和池塘获得饮用水,约10%的人口使用雨水。在名产氢的儿童中,有27%的农村儿童检测出患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男性比女性更常见(Pereira,etal..)。Donowitz等人对90名社会经济最低阶层的孟加拉国2岁儿童进行了横断面分析,调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报告有16.7%的儿童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Donowitz,etal..)。Gaffar等人对孟加拉国生活在城市贫民区的发育不良和有发育不良风险的孟加拉国儿童进行了前瞻性营养干预研究,发现14.9%的受试者患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Gaffar,etal..)。dosReis等人调查了50名居住在贫民窟的学龄儿童和50名在同一城镇的私人诊所就诊的儿童,发现居住在贫民窟的儿童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病率为37.5%,明显高于居住在有适当卫生服务的家庭中的对照组的2.1%(dosReis,etal..)。Mello等人对85名贫民窟的儿童和43名来自私立学校的儿童,年龄均在6-10。得到了与dosReis等人相似的结果,贫民窟儿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为30.9%,远高于私利学校儿童的2.4%(Mello,etal..)。之后,他们又调查了名来自圣保罗奥萨斯科市贫民窟5-11岁的儿童,发现这组儿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高达61.0%,他们的粪便肠道微生物群分析显示沙门氏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而硬壁菌的数量则减少。(Mello,etal..)上述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恶劣的卫生条件,特别是受污染的水的接触,可能使儿童面临更高的发展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风险。Donowitz等人提出了在卫生生活条件差的情况下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机制。他们提出反复接触土壤和饮用水中发现的脂多糖,可能会破坏迁移运动复合体,导致小肠动力障碍,从而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影响儿童发育1、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导致儿童发育迟缓发育不良是一种影响全世界数百万儿童的疾病。风险因素,如酸抑制疗法,胃肠动力和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贫困的条件,已被证明易患小肠细菌过度生长(Rodriguez,etal..)。Santos等人对名年龄小于19岁的患者采用呼气试验儿童和青少年胃肠病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体重、身高受影响的关系。有51人(31.5%)检查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儿童的身高Z得分中位数和BMI都低于没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儿童(Santos,etal..)。发育迟缓,又称线性生长迟缓(Lineargrowthdelay),影响着全球约1.55亿5岁以下儿童。由于缺乏对潜在病理生理机制的了解,治疗受到限制。小肠是消化和营养吸收的重要部分。发育迟缓很可能与小肠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别是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Vonaesch等人采用16SIllumina扩增子测序和半定量培养方法,对中非共和国班吉和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的46个发育不良儿童十二指肠和57个胃样本以及个发育不良和非发育不良儿童粪便样本进行了研究。绝大多数发育不良的儿童表现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主要是由通常存在于口咽腔的细菌所控制。发育不良儿童粪便中口腔细菌的比例过高。此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和弯曲杆菌在发育不良儿童中更为普遍,而产丁酸的梭状芽孢杆菌则有所减少。他们的数据表明,发育迟缓与胃肠道的微生物群“去区隔化(de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by/5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