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生儿的角度看世界新生儿的世界究竟和

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观察”而发生改变。但是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世界观。今天让我们从新生儿的角度来看世界,看一看从新生儿的视角看到的世界是何等的神奇。

人通过眼睛“看”这个世界的光线;通过耳朵“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通过鼻子“嗅”这个世界的味道…因为人的眼睛、耳朵、鼻子等这些器官里面有一些特殊的细胞,可以把各种外界信号转变成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这些器官理论上来说是不需要经过“学习”就可以直接使用,但眼睛是一个例外。

也许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眼睛的使用其实是很有技巧和难度的。在大人看来:“学习走路”“练习说话”等事情都是新生儿必不可少的经历,这些学习的详细过程和每一个细节都是可以被观测到,甚至需要监护人参与其中的。但眼睛的使用也需要经过学习吗?那不是像喝奶一样是天生就会的吗?为什么人们从来没有过学习眼睛使用技巧的记忆?也没有看到过新生儿学习眼睛使用技巧的过程呢?

首先,学习眼睛的使用技巧,是一个相对隐蔽的过程,很难被发现。其次,我们在学习眼睛的使用技巧的时候,还太年幼,很难有整个过程的记忆,就比如人们对于学习走路的过程也很难有深刻的记忆。最后,当一个人注视着某个地方的时候,旁人能够从他的瞳孔的一些细节确认他是在注视哪里,但是人们很难从新生儿的瞳孔的一些细节来确认新生儿的注视点。

因为新生儿根本就还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调节眼睛的焦距,看到更加清晰的世界。

现在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用手机拍照是非常轻松简单的事情,因为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有自动对焦的功能。手机的自动对焦功能是如此普遍,以至于现在的新手机发布的时候,都不太好意思把这个功能当成一个“卖点”。这也给了人们一种错觉:“对焦”是一件很自然简单普遍的事情!?只有真正专业的摄影师才知道,能够快速准确的“对焦”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照相机的原理其实就是仿照人的眼睛,照相机和人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以上面这张图片为例,我们可以从照片里面清楚地观察到近处的女孩的每一个细节,但对于远处坐在椅子上的白衣服男子却看得非常模糊,因为拍摄这张照片的照相机的“焦点”在近处的女孩这里。如果我们把照相机的“焦点”往远处移动,就可以发现远处的白衣服男子逐渐变得清晰,而近处女孩子会逐渐变得模糊。这种把“焦点”对准我们要观察物体的过程就是“对焦”,当人们观察周围环境或者盯着某个移动的物体的时候,“视线”会快速变化,眼睛的“焦点”也会要在很短的时候里快速变化,这需要眼睛的“对焦”动作非常熟练与灵活。

简单来说,人们只所以能够看到一个清晰准确的世界,是因为人们眼睛的“对焦”动作已经非常熟练与灵活了。

但新生儿不同,新生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是清晰的。甚至更准确地说,新生儿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模样的,所以当他降临这个世界,看到一个“模模糊糊”的世界,于是他就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模模糊糊的。

就比如,九十年代人们第一次接触电视机通常都是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当人们从那个“小小的窗口”里看电视的时候,只顾得上欢欣雀跃,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电视其实也是“五颜六色”的。

正是这种“先入为主”,使得新生儿在人生最开始的那一段时间,根本不知道眼睛还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清晰度,自然就没有去学习眼睛的使用技巧和方法。分析到这里,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新生儿看到的只是是一个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世界。

正是这种“身在宝山不识宝”的“土豪”行径,让新生儿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

比如说:当我们躺在房间的床上,有人从房间外面走进来到床边。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就观察到这个人“打开”房门“走到”床边的全部过程,所以我们从来不会觉得这个过程有任何不对劲的地方。

但新生儿躺在房间的床上,因为他不知道眼睛还需要“对焦”,所以他很难看清楚人“运动”的详细过程。当有人从房间外面走进来到床边的时候,他只会觉得这个人是通过某种难以想象的方式“骤然”降临在床边。

比如说:当新生儿第一次肚子饿的时候,他的母亲把新生儿抱起来喂奶。人们可以轻松地观察到母亲喂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所以人们从来不会认为这个过程有什么奇怪或者不可思议的地方。

但在新生儿的角度,这个过程就带着一丝玄幻色彩了:从身体的某个部位传递给大脑一种奇怪的信号,这个信号让大脑觉得难受,大脑不断被这个“前所未见”的信号感到苦恼无助,手足无措,一脸茫然,只能在新生儿能力范围里面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毫无规律地往身体各处下达各种各样的指令:动动手指,伸伸腿,扭扭头…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不知道是哪个动作的影响,这个令新生儿“懵逼”的信号就这样奇迹般地消失(被喂奶)了。

如果事情仅仅到这里就结束了,一切就变得简单多了。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让新生儿无法理解了:每一次身体的这个部位(胃)传递给大脑这个信号(饥饿),然后大脑为了解决这个信号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一直到信号最终消失(被喂奶),为什么中间的这个过程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次可能是动手指的时候信号消失了,为什么第二次这个信号出现的时候动手指就完全没有用处,而是伸腿的时候才消失,然而到了第三次,又是扭头的时候信号才消失……

换而言之,聪明的新生儿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身体的这个部位(胃)传递这个信号(饥饿)给大脑,到最后这个信号消失,其实和大脑所做的努力是不相干的。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信号出现,不管大脑做了些什么努力都无所谓,这个信号总是能够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消失掉…

聪明的新生儿还发现了,其实不仅仅局限于饥饿,任何身体传递过来的让大脑觉得不舒服的信号,比如冷、热、屁屁不舒服、蚊虫叮咬…这些让大脑觉得难受的信号出现之后,无论大脑做了些什么,只要大脑尝试做了些什么,这些信号就都可以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消失掉…

我们都知道,新生儿不可能为了房贷而苦恼,也不会因为失恋而伤心。所以每一次当新生儿出现“异样”之后,监护人只需要使用排除法:先看看新生儿是不是饿了,再看看新生儿是不是尿了或者拉了,检查一下新生儿有没有出汗…实在不行就抱起来摇一摇。监护人就能够解决掉新生儿遇到的绝大部分难题。

但事实上,在监护人看来轻而易举的难题,其实是新生儿自己“竭尽全力”都“无能为力”的困难。所以当我们从新生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就会得到一个可能震惊世界的结论。

在新生儿看来,每一次遇到困难,只需要在心里默念这个困难,一定时间之后,困难就会被莫名其妙的完美解决。

而这个的前提就是:新生儿因为还不知道眼睛的使用技巧,所以没有能够看到清晰的世界。这就使得新生儿并没有“看到”困难被解决的详细过程,也并不知道每一次帮新生儿解决问题的那个人究竟是长成什么模样。

于是在新生儿幼小的脑袋里,有了一个观念:任何困难,只需要在内心虔诚祈祷,困难都是可以被解决的。这个观念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叫作希望!

又是这个观念,让人们在多年之后,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也不可避免地想到了祈祷。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相信“神”存在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宗教在这个世界广为传播的基础。不知道这篇文章会不会触动宗教的基石,让我成为教徒讨厌的对象( ̄▽ ̄)o╭╯#╰( ̄﹏ ̄)╯

有人说,新生儿遇到困难会选择哭脸,但其实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并不知道哭,关于新生儿如何学会哭,我们以后的文章聊!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ongz.com/nzby/10944.html